公务车国产化还须制度“压实”

2017年12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要求党政机关应当配备使用国产汽车,带头使用新能源汽车,按照规定逐步扩大新能源汽车配备比例。

公务车国产化不仅是出于支持民族工业以及“国货当自强”的民族情结,更是因为,政府采购的示范效应能提振百姓信心,扩大国货市场。国际上,只要有汽车工业的国家,公务车辆一般都会选择自主品牌,这符合国际惯例。公务车国产化,也有利于提升国家形象。

进一步来讲,公务车国产化还有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考量。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各种越来越繁复的车载电子系统的发展,使即使是传统动力总成也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辅助。可以说,汽车或将成为信息泄密的重要渠道。因此,实施全面的公务车国产化,也就成为降低国家重要机密泄密风险的必要手段。

早在2009年,国务院印发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就提出,公务用车向自主品牌倾斜,从2009年开始,各级政府和公共机构配备、更新公务车,自主品牌汽车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前,每年非国产自主品牌车型采购量,占全国公务车总采购量的近90%。

在中央要求与环保部、财政部的监督下,近年来中央单位与部分省份逐步扩大自主品牌公务车采购比例。事实上,从2012年开始,上海、宁夏、湖南、新疆、广东等多地政府的公务车,已逐步换成国产自主品牌汽车。

从这次《办法》规定来看,尽管进一步压缩了党政机关超标配备公务车的权力空间,可国企并不在适用范围之内。公务车国产化,还有极大拓展空间。

此外,公务车国产化还须制度“压实”,出台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包括约束采购审批权,紧缩财政预算,把自主品牌公务车采购与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挂钩,并且建立健全长效问责机制,通过层层问责,扎紧钱袋子。同时,为了保证采购自主品牌公务车的执行力,除了宣传倡导、制度安排以外,更有必要考虑立法给各级政府强制执行自主品牌采购戴上“紧箍咒”。

政府采购扶持自主品牌,同样对自主品牌提出了更为严格的高标准要求。对于自主品牌而言,也只有在核心技术上突围,提升整车品质和性价比,才能真正抢抓住公务车的市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