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国古代纪时法

1 纪月法

我国古代纪月一般以序数为记。如一月、二月、三月等。一岁的首月叫做正月。古人有“月建”的观念,就是把十二地支与十二个月份相配,由所配地支称某月为建某之月。如夏历十一月配子,称为建子之月等。春秋、战国时期有夏历、殷历、周历之分,其主要区别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三正。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周历以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由于三正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有所不同。此外,在古代每个月还有一些别名。附表于下:

月别名表

2 干支纪日法

古人从很早,即以干支纪日,在殷代甲骨卜辞中就已使用这种方法。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干曰日,支曰辰,从甲至癸为十日,一周匝曰浃日;从子至亥为十二辰,一周匝曰浃辰。古人记日有时只记天干不记地支,有时只记地支不记天干;但这些情况尤其是后者并不多见。在古代,每月的第一天叫“朔”,第三天叫“籫”,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望”,望后一日叫“既望”,每月最后一日叫“晦”。“朔”“晦”这两天一般既记干支,又标明“朔”“晦”,其他日子一般只记干支。

3 韵目代日法

以前还使用过以韵目代日的纪日法,即以某一韵字作为某一日的代号,一般用于电报。附表于下:

韵目代日表

4 地支纪时法

古人曾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每个时段有一个或几个名称,例如天亮时叫做“平旦”或“平明”,太阳正中时叫做“日中”等等。后来又把一昼夜分为相等的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表示每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两个小时。近代又把每个时辰再分为初和正。附表于下:

十二时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