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食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21%的比例,食品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食品产业是中国开放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竞争性行业之一,也是一个国际品牌涌入迅猛、国内品牌后起之秀最多、发展最快的行业。改革开放以来,世界食品50强几乎悉数到中国进行投资,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1.食品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品产业一直呈快速发展态势,食品产业增速始终保持在20%以上。无论是总量和速度的增长、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还是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及科技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指出,到“十二五”末,全国获得许可证的食品生产企业有13.5万家、流通企业819万家、餐饮服务企业348万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1.35万亿元,年均递增12.5%。进出口食品贸易额增长23.9%。食品产业成为中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食品产业是消费品工业中最重要的行业之一,也是农畜产品重要的下游产业。多年来,食品产业在积累资金、保障民生、拉动内需、满足消费、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服务“三农”、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2.食品产业的地位举足轻重
食品产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食品产业承担着为我国13亿人提供安全放心、营养健康食品的重任,是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中国既是食品生产的大国,也是食品消费的大国。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并不断改善。在保证了食品“量”的前提下,食品的“质”和“安全”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重点关注。食品产业作为农业的延伸,是相关产业链条最长、最复杂、最全面的行业之一。食品产业的茁壮发展,不仅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包装材料、食品加工设备和设施、种植业、养殖业及畜牧业等,还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有效缓解现在的就业压力,食品产业不论在哪里,都是毫无疑问的支柱产业和朝阳产业。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等政策措施有效落实,我国食品产业加快了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实现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3.食品工业的贡献率日益凸显
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经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测算,2015年食品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2%,对全国工业增长贡献率达10.8%,拉动全国工业增长0.66个百分点。国家工信部等组织编制的《食品工业发展报告(2016年度)》指出,据测算,2016年,食品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3%,对全国工业增长贡献率达10.7%,拉动全国工业增长0.6个百分点。2017年,食品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1.2%,对全国工业增长贡献率达12.0%,拉动全国工业增长0.8个百分点。
4.科技创新取得积极进展
在食品非热加工、包装材料、在线监控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技术装备水平持续提高。屠宰加工、饮料灌装、乳制品加工等重点领域装备技术进一步加快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涌现了一批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的工业4.0现代样板企业。
5.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东部地区继续处于领先和优势地位,中部地区利用农业资源禀赋推动食品工业快速发展,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食品工业增加值比重增加。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工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效。
二、食品产业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食品产业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
1.食品产业的发展机遇
在新时代、新常态下,食品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1)国民收入提高带来消费能力的提升。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可以预见我国各类食品消费的绝对需求还将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较高的增速。食品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对食品的营养与健康要求更高,品牌意识不断增强,食品工业发展模式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食品行业要加速传统主食产品的工业化、现代化、智能化,适应广大消费者吃得安全、健康、营养的要求,实现家庭厨房的社会化;加速产品转型升级换代,适应日益扩大的中产阶级高端食品消费升级的需求。
(2)消费结构升级带来更多经济增长点。随着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者对食品的方便性、营养化和安全水平更加关注,但高品质食品供应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高品质食品有效供给不足,难以很好适应消费变化。当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以后,居民对于食品的消费就会从“必需食品”向“奢侈食品”转变。因此,方便、功能、特殊人群膳食、运动营养食品、营养健康食品在未来都将成为食品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未来以抗衰老为重点的老年营养健康食品市场将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3)营养健康食品将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在《财富第五波》中提及21世纪将进入“营养健康时代”,以食品、医疗医药和健康服务为主体的健康产业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财富第五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国家确定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健康食品产业是传统食品产业的延伸和升级,它以营养健康为主导,以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营养健康消费需求为目标,融合食品全产业链,覆盖食用农产品的种植养殖、食品加工和制造以及流通、科研、教育等相关行业,涉及营养健康食品生产制造和健康服务两大支撑领域。食品产业与健康产业的融合将会给食品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机遇。
(4)食品产业呈现出“大食品”的发展趋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在《中国食品工业发展报告(2012—2017)》中指出,我国食品产业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未来,食品产业将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继续保持积极增势,并呈现出“大食品”的发展趋势。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各种国际贸易协定的签订,对外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有利于我国食品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顺应“大食品”发展趋势,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饮食需求和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加快实现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这是新时期我国食品产业面临的主要任务。
2.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食品跨国集团加快全球布局,不断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对我国食品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和挑战。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预期放缓,人力、土地、环境资源保护等综合成本不断上升,食品产业保持高速发展难度加大。食品产业依然存在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这些矛盾导致产业规模巨大而有效供给不足,制造能力较强而创造能力不足。
(1)生产集中度提升与“小、弱、散”并存。食品工业规模化、集约化深入推进,通过兼并重组,涌现出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发展报告(2012~2017)》指出,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国销售收入达百亿元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有54家,超额完成了食品工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百亿元食品企业超过50家的发展目标。但食品工业兼并重组力度尚有不足,大中型企业数量偏少,市场竞争结构离散,集约化进程缓慢。全国1180万家获得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中,绝大部分在10人以下,小微企业和小作坊仍然占全行业的90%以上,“小、弱、散”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绿色、高新、精深加工与粗放生产方式并存。我国食品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产品结构向多元化、优质化、功能化方向发展,产品细分程度加深,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上升,从过去注重量的追求变成现在注重质的提升。但是,食品产业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仍未得到全面改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亟待进一步优化。食品工业中,以初级加工为主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依然在行业结构中占极大比重,食用农产品的深精加工比重仍然较低。食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种类、层次单一。产品细分程度较低,没有形成高中低端层次有序,覆盖婴、幼、孕、老年消费群体的产品结构,高端健康食品品种供给不足,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自主研发水平和成果转化率较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发展报告(2012~2017)》指出,我国食品研发投入强度为0.44%,不仅低于发达国家2%的水平,也低于新兴工业化国家1.5%的水平。
(3)品牌价值凸显与自主品牌培育不足并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食品工业发展报告(2012~2017)》指出,2017年度BrandZ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排名中,18个食品品牌入围,其中茅台以162.19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入围前10名。这表明中国食品企业已走向世界,正在不断展示着中国品牌的魅力和潜力。但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食品生产企业品牌发展良莠不齐,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建设能力不足,品牌管理普遍较弱,消费者信赖的自主知名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不多,这是导致我国是食品生产大国却不是强国的主要原因。市场品牌消费和企业品牌培育的矛盾,已成为阻碍我国食品行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4)食品产业快速发展与产业融合发展不足并存。目前,我国食品产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较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食品企业向上下游产业发展的力度依然不足,具体体现在企业对原料品质的控制能力不足,同时食品在运输、仓储、销售过程中对产品品质的保障和控制能力不足。不仅导致企业运营的资金、生态成本增加,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食品产业要着力强化创新发展,切实加强技术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同时,还要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5)食品安全稳定向好与风险隐患严峻并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持续向好,消费者信心不断增强。但是,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与人民群众期望尚存差距。源头污染问题仍比较突出,部分食用农产品存在超标使用农药兽药,食品冷链物流建设滞后,食品生产加工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食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6)来自其他方面的挑战。
第一,食品消费需求结构的快速变化需要企业提升自身适应力。随着中等收入人群数量的迅速提高并成为我国的主要阶层,食品消费需求的变化也将逐渐加剧。这就需要食品行业随着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绝不可故步自封、墨守成规。
第二,人力、环境、资源成本不断提高导致经营压力增加。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力成本不断攀升,同时原料供应价格与国际市场相比也处于较高水平。此外,环保压力也逐步提高,高排放、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将被淘汰。
第三,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与国内食品产业相比,发达国家的食品产业发展更早,技术装备更加先进,产业生态更完善,管理体系更科学。特别是《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中提出的“工业4.0”(工业1.0是蒸汽机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时代;工业3.0是信息化时代;工业4.0是智能化时代),包括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核心目的是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随着我国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国内食品企业面临来自国际的竞争压力将会进一步增大。
党的十九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食品产业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和品牌提升新时代。食品产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把握新需求的趋势,通过质量和品牌提升行动,逐步向食品品牌经济时代迈进,增强我国食品品牌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