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安历史文化研究(第九辑)
- 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 10562字
- 2020-06-25 14:36:16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唐代文化软实力综合分析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教授)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化,西安要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唐代文化软实力在开拓西安新时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乎西安城市品位及城市精神。陕西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中,唐代文化软实力作为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先导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为打造周秦汉文化主题提供借鉴,进一步增强陕西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充分认识西安在新丝绸之路的使命和战略地位。
一、唐代文化软实力在西安城市品位中的体现
1.经典影视歌舞戏剧作品
《大明宫》。文化史诗电影《大明宫》运用纪实手法,向人们还原一个真实的大明宫,展示了唐朝初兴、繁荣昌盛,直至衰败的过程,讲述唐朝近300年荣辱兴衰的历史。大明宫是中国盛唐时期雄伟壮丽的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杰出代表,其遗址位于西安市北郊龙首塬。
《望长安》。由省委宣传部、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十集《望长安》,是一部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特别是周秦汉唐建都长安的辉煌文明与文化的浓缩和阐释,体现出了陕西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源的地位。其中关于唐代文化部分内容丰富生动,提升了唐代文化软实力的认同感和影响力,更好地推动了建设文明、现代、和谐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步伐。
《长恨歌》。陕西旅游集团公司在华清池精心打造大型山水实景舞剧《长恨歌》,将舞台搬入山水间,为观众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上演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评,演出以来几乎场场座无虚席。
《梦回长安》。大型秦腔交响音乐诗画《梦回长安》以秦腔剧院为阵地,结合传统秦腔艺术与现代高科技手段,让观众在剧院里体验华夏五千年文明。《梦回长安》将秦腔和历史相结合,与陕西文化遗存相结合,与市场、旅游相结合,对宣传秦腔文化、提高社会效益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长安夜宴》。香港恒丰集团斥巨资打造的原创大型舞剧《长安夜宴》为广大观众全新演绎西安作为历史古都的悠悠风采。全剧撷取秦、汉、隋、唐四个历史时期西安最具代表性的七位传奇女性的人生经历,通过一台华丽的歌舞剧演绎其喜怒哀乐的风华。其中唐代有慧眼识英雄的风尘女侠红拂女、和亲吐蕃造福藏地的文成公主、倾国倾城却红颜薄命的贵妃杨玉环以及千古第一女帝武则天。这四幕古典与现代结合的舞剧,有力地推动了西安旅游市场。
《杜甫》。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演的大型秦腔历史剧《杜甫》艺术地再现了杜甫坎坷跌宕的生命历程,讴歌了他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同时生动再现了在动荡的社会现实中,诗人最终创作出史诗般的作品。
《李白》。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经典话剧《李白》讲述了诗人坎坷而又明朗的人生经历,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和人物关系的细化。
《丝路长城》。大型秦腔历史剧《丝路长城》亮相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再现了唐王朝重建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
《大唐玄奘》。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演了秦腔《大唐玄奘》,艺术地再现了玄奘西行取经的风雨历程。
其他还有如曲江大唐芙蓉园推出大型诗乐舞剧《梦回大唐》,陕歌与唐乐宫合作,在唐乐宫推出《仿唐乐舞》,以及《唐明皇与杨贵妃》《秦风唐韵》《唐宫乐舞》等大型古典舞剧都生动地展现了唐代文化软实力的魅力。
2.西安唐代主要文化遗迹与开发
大雁塔、小雁塔、华清池、兴庆宫等均是唐代文化硬实力的体现。加之大慈恩寺、唐城墙和曲江池共三大遗址公园的对外开放极大地提升了西安城市品位。
唐大明宫遗址位于西安市北郊龙首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十一五”文物保护的重点工程和“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再建,唐昭宗天祐元年(904)毁废,存世270年,见证了唐王朝的兴衰。大明宫遗址公园是中国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其建设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考古发掘资料为支撑,对大明宫范围内的多处遗址进行了较科学、完整的保护展示,并因地制宜制定了绿化方案,以促进遗址保护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共进。
曲江池兴于秦汉,盛于隋唐,唐末毁于战乱。作为西安市重点建设项目,由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院士担纲总规划设计,于2008年7月1日建成曲江池遗址公园,是集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城市游赏为一体的大型开放式园林公园,以现存古迹和遗址公园带动周边文化产业发展。大唐芙蓉园西门、南门的斑马线陆续改换为飞天造型。一条彩色斑马线在经典飞天造型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改造,采用亮丽醒目的红黄两色,赢得过往游客的赞叹,同时展示了唐代飞天艺术之魅力。
西安唐含光门遗址博物馆是为保护唐长安城皇城含光门遗址而建立的一座集遗址保护、专题陈列、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该馆已列入《丝绸之路陕西段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申报名录》,是“丝路”申遗陕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内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地下厅展示的隋唐长安城皇城过水涵洞。这是考古工作者在2004年初对暴露的西安南城墙断面展开考古调查时,在城墙底部发现的隋唐时期皇城城墙下部的过水涵洞。这处涵洞约是公元581—582年间建成。采用的是当时先进的砖券顶形式,因此保证了上部沉重城墙的压力和夯筑时的震动不致对券洞产生破坏,也使得古人科学的设计可以历经一千多年保存至今。
西安天坛是北京天坛之祖。1999年3月到5月,在陕西师范大学南区体育场以东,经过整整两个半月的辛勤发掘,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唐城工作队的专家们终于将现存年代最久远、级别最高的唐代天坛遗址,从厚厚的黄土中清理出来。西安天坛实名“圜丘”,共有四层,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年(590),比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的北京天坛早了近一千年。从隋初到唐末,圜丘沿用了三百余年,唐代21位皇帝,除顺宗和哀帝外均曾在此进行过隆重的祭天礼仪。
大唐不夜城盛大开放。大唐不夜城总占地面积1000亩,北起大雁塔南广场,南至唐城墙遗址,东起慈恩东路,西至慈恩西路。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480米。分为六个唐风街坊,一条亚洲最大的景观大道,三大主题文化广场,四大文化艺术场馆,八大文化旅游商贸工程。其中凸显唐代文化主题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以贞观广场、开元广场、玄奘广场为主体的大唐文化雕塑工程。
大唐西市博物馆是在唐代长安西市原址上再建的以盛唐商业文化、丝绸之路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商旅文化产业项目之一,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具有保护、展示西市遗址和反映丝路文化、盛唐商业文化、市井文化珍贵文物的功能。博物馆占地20余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展览区面积0.8万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2500平方米。馆藏文物以西市遗址出土文物和博物馆创办人二十余年经藏文物为主,上起商周,下迄明清,展示三千余年的中华文明。
3.西安唐文化产业
西安唐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消费社会背景下,以唐文化为主题发展起来的、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为目的而提供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大规模商业活动的集合,是陕西文化与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唐文化艺术服务和休闲娱乐服务,以及其他唐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唐文化创意产业属于传统文化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高附加值特征和强融合性特征,在大唐文化背景下展开,依靠创意主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借助于高科技对唐文化资源进行创意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创造财富和挖掘就业潜力。比如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华清池、兴庆宫等均是唐文化产业实体的体现;西安唐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已列入《丝绸之路陕西段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申报名录》;西安天坛是北京天坛之祖,从隋初到唐末,沿用了三百余年;大唐西市博物馆是在唐代长安西市原址上再建的以盛唐商业文化、丝绸之路文化为主题的民营国际商旅文化产业项目之一;曲江唐文化产业基地,以曲江唐文化景区为核心,形成包括有大唐不夜城、大雁塔南北广场、大唐芙蓉园、唐城墙遗址公园、曲江池寒窑遗址公园、唐大明宫遗址公园等系列文化项目在内的唐文化产业基地。
唐文化产业应该是资源型与创意型文化产业的结合,唐代文化软实力是西安文化产业特色的集中体现,其主要包含唐文化产品、唐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唐文化产业集聚园应该有合理的定位与规划,同时应该按照产业链经营的方式,才能打造出强势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
唐文化产业研究应该围绕陕西唐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问题及其特色跟踪研究,对构建人文西安、和谐西安、振兴西安文化产业提供基础理论和智力支持。这样,既可以丰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西安唐文化产业及其品位的提升,也可以加深对文化产业建设等重大问题的深入探讨,为区域性文化产业宏观调控提供决策理论依据,为古城发展提供政策导向,为陕西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引导,进而有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精神,树立西安在国内外良好的城市形象。
4.唐代传媒文化
碑刻从产生到唐代,经历了先秦的萌芽、汉代的成型、北朝的发展阶段,至唐代达到鼎盛,而宋元以降则呈现出缓慢发展和衰落的态势。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碑的形制和内容不断得以完善,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碑文化(这里指广义碑的概念,即泛指各种类别、形制的有文字或图画的石刻)。在中国历史上,唐代社会繁荣昌盛,文化空前发达,传播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碑,在前代基础上日臻完善。唐代帝王倡碑,太宗李世民酷好书法,发布诏令,并身体力行,因而成为有实物为证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亲撰碑文的皇帝。太宗让子孙学习王羲之的书法,之后的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等均酷爱书法,也极为重视撰碑书丹。因此,碑在唐代不仅形制上趋于完美和制式化,各种字体的书法艺术与创新达到高峰,而且内容也更加丰富,镌碑名家高手云集,名碑新品层出不穷,在数量、形制、艺术上都得到空前发展,从而使碑文化在唐代达到了鼎盛。
唐代书籍与现代图书形式完全不同,其形式即手抄的卷轴,是唐代传播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有唐一代帝王非常重视对经籍的整理和研究。唐人很注重书籍的编撰与整理,私家藏书也有很大发展,并有书肆经营书籍。随着当时社会的进步,卷轴也逐渐发生变化,越来越便利于查阅,表现出技术在媒介发展中的重要性,体现出古代书籍形式的不断变化及其逐渐向新形式的过渡。唐末,一种新型的图书形式正在酝酿之中。印刷术发明及广泛使用以前,文化传播主要依赖于抄手,主要方式就是传抄。在唐代,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介书籍即手抄的卷子本,以纸质为主,并广泛使用,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名纸、名刺相当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名片,古代多用于启事拜谒。秦汉时期人们拜访谒见时就开始用其通报姓名了。在纸张尚未发明之前,人们用竹木制成名刺刻上自己的姓名。西汉时称为谒,东汉则称为刺。随着纸的发明及广泛使用,纸逐渐代替竹木曰名纸,刺的名称仍沿袭使用。唐人的自我宣传意识强烈,他们善于通过各种途径、方式来推荐自己,而名刺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但是,并非所有的投刺均能成功,失败者也不在少数。但无论如何,投刺总是令人充满希望的,而且名刺在当时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唐代彩笺种类繁多,有蛮笺、薛涛笺、红笺、金花笺、鱼子笺、香笺等,是唐代丰富的物质文化的直接反映。唐代彩笺制作工艺较前有了很大提高,在金花笺、鱼子笺、香笺的制作中充分体现出唐代科技文化的发达,敦煌和新疆发现的砑光纸对进一步研究唐代造纸工艺提供了实物标本。在诗歌创作、传递爱情以及僧人、帝王等的使用中,充分表现出唐代彩笺丰富的文化意蕴。虽然唐代彩笺实物难以保存至今,但以“薛涛笺”为代表的唐代彩笺文化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陶瓷器承载文化信息历史悠久,至唐代极为发达。瓷器是跨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在本土文化中的传播也极为广泛,全国各地都发现有瓷器出土。目前发现唐代题有诗歌的陶瓷器主要是在长沙窑。长沙窑题诗中对于诗歌的传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基本上传播原来诗歌内容,二是与原来诗歌诗意相同,但作了改动的,更加适合劳动人民的表达方式,体现出诗歌在传播中的差异性。长沙窑瓷器题诗思想内容几乎涵盖了唐人生活中的各个层面,表现出唐诗确实是一种被大众所喜爱的大众文化。
二、唐代文化软实力相关理论综合分析
1.关于唐代文化软实力
和谐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而唐代文化则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本源之一。唐代文化软实力彰显了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时代文化特色,绚丽多彩,博大精深,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萃和世界文化之瑰宝,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广泛吸纳外来文明精髓而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浓郁民族及地域风格的开放型国际文化软实力。唐代文化软实力即盛唐社会国民文化素质的总和,是系统、深刻、紧密围绕西安城市建设与实践理论观的体现,是西安各层次多方位软实力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唐代文化软实力同时作为现代精神的一部分,其理论也是一种软实力资源,是诸类软实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于西安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多重意义。
唐代文化软实力表现在众多领域。唐诗的鼎盛主要在于当时人们对诗歌的积极接受,对于诗歌境界的体味、诗风的欣赏、诗歌趣味性的领略等,充分反映出诗歌的繁荣及传播的隆盛。歌舞戏剧方面,全能戏、歌舞戏、参军戏、傀儡戏等在传播过程中,诸多媒介发挥着重要作用,演员、服饰、道具等均必不可少,增强了戏剧表演效果,形成了独特的戏剧文化。唐代的媒介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传播媒介主要包括卷轴、碑石、名纸、彩笺、陶瓷器、拓印本、雕版印刷本、报纸等,其他具有媒介性质且发挥传播功用的物质如金简、信鸽、紫燕、竹木简、白鹤、木瓢、树叶、战袍、风筝、烽烟、羽檄、露布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唐代传播媒介的丰富。因而唐代的媒介文化是建立在口语文化、文字文化之上,以卷轴和碑石为主要特点的卷轴文化及碑文化,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进而形成在时间与空间上充分展现时代特色、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文化软实力还表现在美术建筑、经学史学、礼仪风俗、道教与佛教文化、科技与术数文化等方面,为构建西安城市品位、形成西安精神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文化资源。加之唐代的跨文化交流现象极为普遍,在当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向周边扩散传播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缅甸等地,在亚洲乃至世界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西安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奠定了良好的历史文化基础。
2.唐代文化软实力对于提高西安城市品位的意义和作用
唐代文化软实力所展现的应该是盛唐时期长安城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精神风貌、物质文明和唐人的风度与素养所展现出的高素养,以及其现代意蕴对当今的启示和借鉴。体现西安城市品位的主体是全体市民,市民总体素质的提高自然有助于提升城市品位,而素质提高的关键则在于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与宣传。三者之间都聚合到人的综合素养的提高与完善。关于城市品位的研究,一般都从人的品位即人口素质的角度进行论述。城市品位是综合性的概念,涉及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目前城市品位营造与提升系统理论研究亟待展开,由于文化建设管理体制、西安发展现状与市民整体文化素质还不协调,所以城市文化建设意识有待提高。加之某些建筑精华和地方风貌特色的保护、修缮、继承、挖掘力度还不够,唐代文化软实力资源尚未充分利用,城市建设规划、城市人文景观以及区县的文化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因而唐代文化软实力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唐代文化软实力理论与实践研究有助于形成西安精神,核心价值观是西安精神的体现。精神是人之魂,是城市之魄,西安精神是西安城市品位之灵魂,同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西安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承传周秦汉唐文明、连接东西南北的中国西部地区城市,立足唐代文化软实力塑造和培育一种秉承历史文化、反映时代特征、体现城市风貌的“西安精神”,努力塑造具有完善的文化素养、人格气质、精神风貌的西安人新形象,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大事。塑造和培育西安精神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需要,更是加快城市发展的需要,而西安精神也会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实践深入而得到丰富与完善。
唐代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研究能够为西安城市发展建设、宏观调控与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为古城建设提供有利于稳定、良性、稳步、高效发展的政策导向,也能为西安的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引导。同时,可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化软实力的总体认知目标,并从这一认知目标来认识西安在社会转型期正在进行的各项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发展趋势,进而对城市品位及形成新的核心价值观做出科学合理的理论论证,并通过对城市品位的发掘与培育,提高市民总体素养,促进西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良性运行。一个城市的品位越高越具有凝聚力,更有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有利于吸引技术、资金、人才,进一步推动城市旅游、会展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利于树立西安在国内外的良好城市形象。
陕西省及西安市政府高度重视提升城市品位,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升城市品位这一点上,强调要加大规划工作力度,凸显西安文化特色,继续实施“唐皇城复兴规划”,体现出唐代文化软实力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尤以唐代最为繁荣,唐代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在今后依然会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从西安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角度而言,西安城市建设一直以唐代文化为主题进行各项工作的部署与实施,在硬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而且将不断完善并更加突出唐代文化主题。因而唐代文化软实力研究对于提高西安城市品位与核心价值观再塑造具有积极作用。
唐代文化软实力潜在拓展空间的开发有利于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市民素养。尽管近年来西安城市品位越来越高,硬件设施越来越完备,尤其是展现唐代文化的各项建设,但在唐代文化软实力实体方面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西安城墙景区工程、大唐不夜城项目、大明宫遗址公园和含元殿御道修复工程、乐游原青龙寺遗址保护工程、西安广电中心及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等十二个重大项目逐步实施完成,古城西安正在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品位。城市文物是城市品位的底蕴,充分体现出西安市民的素养和城市品位的核心价值。提升西安城市文化品位,应充分认识文化力量对社会发展和国际影响的巨大作用,处理好“保护”与“创新”,“引进”与“输出”的关系,推动城市文化走向世界。同时在各种以唐代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建筑、雕塑、设计等方面,应注意细节的准确无误,唐代书籍的形状、唐诗题写的规范、唐代名人生卒年的勘误等方面进行核实,尽量减少误差,给市民正确的知识和引导,这样才能寓教于游,不断提升城市品位,从而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再塑造,最终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
以唐代文化软实力为切入点的广告宣传有助于塑造政府良好形象,展现西安城市风貌。政府形象传播是政府形象在市民心中形成共识的重要方式,而传播政府形象的有效手段是政府广告,它可以提高公众对政府的关注度和认知度,促进公众对政府信息的接受和认知,从而提升公众对政府形象的美誉度,影响和引导公众对政府形象的认同。完善政府广告和优化政府形象传播,不仅要强化政府形象意识,重视政府广告的作用,而且应发挥唐代文化软实力的巨大效应,善于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塑造电子政府良好形象。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电子政府形象显得尤为重要。电子政府的本质内涵是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有效地实现行政、服务及内部管理等功能,政府、社会和公众之间建立有机服务的社会化综合信息系统。通过网络增强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发挥政府广告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积极作用,做到政府广告与时俱进,在广告宣传中不断展现西安城市品位及西安精神。
3.唐代文化软实力硬指标体系的建构
唐代文化软实力硬指标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建立科学有效的唐代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为提升西安城市品位与核心价值观再塑造提供可操作性的理论框架。唐代文化软实力在城市品位形成与提升过程中的各种软性和硬性指标的量化,唐代文化软实力之硬性指标的评估等数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严谨而又复杂的科学研究。在建构该体系中应该坚持指标构建的主体论、复合性、动态定律及地方特征。构建城市品位硬指标体系及其统计评价模型上应从理念至实证方面进行探索,力求促进西安城市品位的提升与西安精神的形成在理论与实践上互动,从而窥见西安城市品位定位与形成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以期对西安的长远发展有所裨益。
科学有效的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是衡量唐代文化软实力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准,能够清晰地显现出目前西安唐代文化软实力营建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为提升西安城市品位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践与理论上的依据。在建构过程中按文化本体论构建理念,坚持从高从严设置文化软实力硬指标原则;按文化元素多重性构建理念,坚持按三大产业分类原则。鉴于唐代文化的广泛认同,但又高度依附实体产业这一特性,唐代文化软实力指标的设置应按一、二、三产业划分,设置为核心层、相关层与外围层,以此来理清纷繁的文化软实力硬指标。唐代文化软实力硬指标体系的内容构建包括价值指标、实物指标及相对指标的体系建构。唐代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指标包括产出指标和投入指标;实物指标包括唐文化主题实物指标、相关教育事业实物指标、人才人力实物指标等;相对指标包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软实力综合指数等。在唐代文化软实力硬指标体系的内容构建过程中,坚持“评价、衡量、预警、调控”多维度原则,坚持求实、简练原则。唐代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既要求遵循上述原则要求,更要立足西安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从指标的可取性、可操作性及可比性上,综合运用分析法、抽样法等方法,使之建立在国家统一标准平台上量化文化软实力成果。
4.西安历史文化研究促进现代都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一带一路”视域下的西安具有优越的历史文化优势,设立在西安的各种相关历史文化学会、研究中心等机构有效地促进了唐代文化软实力地开发与研究。比如陕西省文化厅和陕西师范大学合作共建的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大学国际唐代文化研究中心,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西安古都学会等,都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而长安学与西安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古都西安的国际化影响和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长安学研究立足城市历史发展。2009年9月,由陕西省文史馆馆长李炳武牵头成立了“长安学研究中心”,召开了“长安学丛书编辑出版工作会议”,完成了“长安学丛书”《综论卷》《政治卷》《经济卷》《文学卷》《艺术卷》《宗教卷》《历史地理卷》《法门寺文化卷》首批8卷的编辑出版。2013年3月,国际长安学研究院在陕西师范大学成立。研究院肩负着探索两个新途径的使命:一是探索古典文化现代化传承的新途径,二是探索高校、政府、社会机构联合开展文化传承的新途径。
西安学研究立足当代西安大都市发展规划。2009年5月10日西安学研究所正式成立。西安学的研究对象将包括西安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人口等城市综合体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涉及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诸多领域。当时明确了西安学研究所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西安学”学术研究定位;探讨西安历史积淀的中华文化精神;检视当代西安文化中的文明退化、弱化和滞后现象;探讨在全球城市化时代,西安如何成为国际化的文化名城;西安的文化生态研究;西安文化名人研究;西安文化物标研究等。
5.发掘唐代文化软实力的现代使命感,凝练西安城市品位与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化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国家文化形态,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丰富资源,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及现代使命感,其中所包含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诚信原则等,都能与时代精神碰撞出新的火花,从而提升西安城市品位。在构建核心价值观研究方面,公方彬先生《构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获得社会一致认同。他认为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必须满足五个基本条件:普世性、民族性、政治性、崇高性、时代性。党的十八大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西安而言,三十年改革开放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中存在着信仰危机、道德观念参差不齐;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西安社会经济的繁荣、外来文化的冲击、大众传媒的膨胀、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这个深受唐代文化濡染的古城传统价值观面临严峻的挑战,而新的统一的价值观又未及时形成,影响城市品位的提升。因而我们应该以更加自信的心态,发挥以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唐代文化软实力的优势,努力发掘其中的普世价值理念,重塑西安市民核心价值观提升城市品位。
城市品位体现一个城市的精神,而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市民的民族性格、思维模式、伦理道德、审美心态、文化心理等的集中体现,是引导全体市民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灯塔。城市精神的理念表现出渐进的过程,是城市历史通过现实与当代及未来的碰撞与对接。塑造和培育西安精神,既要承袭周秦汉唐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融入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展现西安人开拓创新、勇往直前的睿智和气魄。结合唐代文化软实力,立足西安现代发展状况和前景,西安精神应注重“务实、创新、进取、奉献”的精髓,用西安精神推动城市具体发展实践,又用具体实践来丰富与发展西安精神。在实践过程中形成贴近实际、各具特色的城区精神、社区精神、行业精神、企业精神、文化精神等,把西安精神全面落实到市民群众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发扬西安精神的过程,也是升华西安精神的过程,更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
西安城市品位中所表现的核心价值观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西安城市品位的特点应该建立在唐代文化软实力基础之上,具有综合性与层次性、系统性与延展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特点。高层次的城市品位发挥着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引擎作用,它以宗教和哲学等深层次理念为内在动因,以教育和文艺为陶冶市民心灵的基本方式,以科学和技术彰显城市的文化底蕴,唐代长安城就是国际化高品位都市的代表。西安城市品位则是西安发展过程中历史积淀与当代提升的结果,其精神气质也会相沿成习,影响深远;而完善的西安城市品位能给人带来真、善、美的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