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视角下的旅英华人社群
- 傅翼
- 1270字
- 2020-06-24 17:03:48
一、节日的定义和类型
究其词源,英语“festival”一词源自拉丁语festum或feria(Falassi, 1987)。Festum意为“公众欢乐、愉快、狂欢”(Falassi,1987)1-2; feria意为“以向上帝致敬的名义停止劳动、休息”。随着festum和feria这两类活动的融合,这两个词也逐渐成为同义词(Falassi,1987)2。
在当代英语中,festival(中文译为“节日”)有以下几个意思:(1)以特殊纪念仪式为标志的庆祝,如某一个宗教仪式或一年一度的(某一个社群的)名人纪念日和丰收庆祝;(2)宴飨;(3)含艺术表演的文化活动节目,有时是某艺术家的专场表演或特定类型的表演,通常一年一次,每次持续几天或几周;(4)快乐、喜庆、高兴;(5)展会 (Gove,1961; Onions,1973)。综上所述,英语中的festival所指的节日可分为四类:神圣的宗教节日;社群内部为名人、重要事件或丰收而举办的世俗庆祝;当代的文化节日,如艺术节、电影节、图书节;展会。
在中文里,“节日”这个词最初并没有“庆祝”“娱乐”的含义。“节”指的是时间节点,指一个特殊的时间,即节气、节令——这些不同的时间节点反映气候的变化和季节的更替。在古代中国的农耕社会里,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告诉人们如何安排农业劳动、家庭事务、社会生活及宗教活动。可见,古代社会里的“节”帮助人们根据气候变化进行时间管理。在那之后,人们逐渐选择一些季节或特定时间,如某一天(“日”),举办具有象征意义的社会文化活动。这样,和西方文化里“festival”接近的“节日”逐渐形成并确立了。
当代中国的节日可能有以下几种含义:(1)与农业文化相关的节日,它们的时间大多和节气重合。例如现在农民依旧在意诸如立春、雨水、夏至、霜降、小寒、大寒等节气,因为它们与农业劳动紧密相关,包括播种、灌溉、丰收、收割等;(2)与宗教或信仰有关的节日,如清明节;(3)以对人或事物的纪念为标志的节日,如端午节;(4)社会性的节日,很多具有休闲、游乐的特征,如春节;(5)假日。
Falassi(1987)为节日的类型做了区分,如神圣节日与世俗节日之分,城市节日与乡村节日之分,以及基于社会权力、阶级结构和社会角色形成的节日之分。但是,严格区分节日类型并不可行,因为每种节日类型与其他节日类型常有交叉,即每种类型的节日往往含有其他类型的节日的某些元素。Pieper (1999)认为神圣节日和世俗节日两者之间很难划清界限,在他看来,不管是世俗的节日还是宗教性的节日,其本质都植根于敬拜仪式(ritual of worship)。节日不可能“仅仅源于代表大会的立法或决策”(Pieper,1999)34。“节日似乎是传统的,传统……从最严格意义上来说是这样的一个概念:其是人类接受于一个超人类的起源(super source),然后被毫发未损地传承,接受,再一次传承。”(Pieper,1999)35
在Pieper看来,节日正是对“超人类的起源”的不断肯定,这不仅是对神的存在的肯定,而且是对整个世界(一切外部事实和存在)的肯定。该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有局限性,因为Pieper强调节庆中内在的“仪式纯洁”。在20世纪60年代,Pieper或许还没能预见节日会像现在这样在全世界遍地开花,种类丰繁复杂,其中有一些是戴着“(传统)节日”的帽子的展会或文化项目。如今,一些古老的节日被“重新发现”,重新创造,再现活力;还有一些节日则是对社会、政治、人口和经济现实的响应(Picard et al.,2006)。但是,重视节日的内在本质依然是非常有价值的,即节日到底庆祝什么,可能是传统,也可能是其他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