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异质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与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内生性关系,梳理这三个变量之间的作用机理,并运用理论分析结果,对中国异质劳动力流动所引起的产业集聚及其收入差异现象进行解释。

根据研究目的,本书的研究思路是: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依据流动劳动力的异质性特征,将流动劳动力的异质性引入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构建异质劳动力流动与产业集聚的空间均衡模型,探讨异质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地区收入差距的互动关系;并基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实际数据,实证检验异质劳动力流动与产业集聚的关联效应,以及异质劳动力流动与地区收入差距的关系;最后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相应的政策启示。

本研究借鉴了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以经济学研究方法为主,辅之以人口学以及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及手段。

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两个:一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这里的实证分析并不仅仅指具体的经验检验,更是指一般意义上对经济现象的解释,主要回答“为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本研究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探讨异质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与地区收入差距的内生性关系,并依据中国的实际数据对相关效应进行检验,客观地分析异质劳动力流动对经济活动空间差异的影响机理,回答了“为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在进行系统分析后,有必要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涉及“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规范分析的方法,因此结合了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二是比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指对异质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与地区收入差距的关联效应进行比较,通过高技能劳动力流动效应与低技能劳动力流动效应的比较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具体的研究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建模技巧建立数理模型。Fuj ita等(1999)在《空间经济学》一书中提出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技巧——“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冰山、演化和计算机”,这一概括基本反映出新经济地理学的建模难度。“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S)(Dixit and Stiglitz,1977)是指规模报酬递增下的垄断竞争模型;“冰山”是指萨缪尔森提出的运输模型;“演化”反映了经济体如何在几种可能的地理结构中进行选择;“计算机”是通过数字仿真了解一般均衡模型的参数性质。本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模型,引入高技能劳动力流动的溢出效应,构建异质劳动力流动与产业集聚的空间均衡模型,分析各变量之间的作用机理。二是运用计量模型进行经验检验。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对异质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关联效应进行检验,实证检验主要借助于EViews经济计量分析软件得以实现。

本研究同时借鉴了人口学的人口分析技术方法,依据人口普查资料处理异质劳动力流动的数据,分析流动劳动力的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特点。在表述空间特征时,借鉴了地理学的研究手段,运用MapInfo图形软件绘制了相关的简略地图。受到数据来源的限制,本研究的研究区域仅包括中国国家统计局现行常规统计年报中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