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异质劳动力省际流动及地区收入差距研究
- 李芬
- 2290字
- 2020-06-24 18:03:11
2.1.2 劳动力空间流动与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论题,在产业集聚形成的多种机制中,劳动力空间流动是其中的一条重要途径。克鲁格曼(Krugman, 1991)最早运用二地区、二要素、二部门模型,阐述了劳动力流动所引致的集聚过程:当区际运输成本处于高位时,生产者仅仅服务于本地市场,这时区域的初始经济格局不会发生变化。然而当地区之间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运输成本下降到某一临界水平时,经济活动就开始在几个地区集聚起来,以便获得规模报酬递增的优势。这时区位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其提供的市场规模,厂商越接近最大规模的消费群体,越能降低产品的运输成本。而这种向几个地区集聚的运动一旦开始,这些地区的商品及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就会不断增强,同时也会导致产品的多样化、劳动力需求的扩大以及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新工人不断地被吸引到中心地区,直到实际工资在区域间达到均等。
在这种需求联系中,劳动力流动是个至关重要的变量,它导致集聚地区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同时,集聚地区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又对劳动力有很强的吸引力,促使劳动力不断向集聚地区集中,这种自我增强的机制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核心(制造业)—外围(农业)格局,制造业在核心地区集聚起来。新经济地理学认为,这种需求关联效应是引起劳动力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产业集聚过程中,一方面,经济繁荣的核心地区可享受更丰富的多样化商品,能为劳动力提供更高的工资收入;另一方面,劳动力的流入又增强了核心地区的市场容量,这种正反馈机制不断强化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当核心地区因人口拥挤而导致地价上升时,离心力的影响开始增强,直至两种力量达到均衡,集聚过程结束,劳动力的地区分布开始稳定。在特定的运输成本下,劳动力流动将引起两种关联效应,即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形成循环累积因果联系,最终导致地区经济活动的集聚,其过程包括短期和长期两种均衡状态。
在短期均衡中(Brakman and Heijdra,2004),劳动力数量是固定的,产品市场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假定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产品,每种产品的需求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本地区,另一部分来自其他地区。产品种类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最终消费品,另一种是其他厂商的中间投入品。由于运输成本构成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距离就成为厂商选址的重要决定因素。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可以得出短期均衡条件下的工资方程:
式中,Wr为r地区的名义工资率;Y是总支出(对最终产品及中间投入品的需求); I为制造业价格指数;ε是制造品之间的替代弹性;T是运输成本参数,它与地区r及地区s之间的距离有关。参数Φ代表贸易壁垒程度:Φ= 1,表示贸易自由化程度很高,地区间的贸易壁垒小;Φ= 0,表示地区之间是完全封闭的。
式(2.2)反映了短期均衡时工资水平与空间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制造业替代弹性给定的情况下,越靠近市场规模大的地区,厂商面临的竞争程度越低,工资越高。短期时,厂商与劳动力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固定的,工资率主要由两个变量决定,分别是总支出Y和价格指数I。
如果从长期考察,由于厂商和劳动力在地区间可自由流动,空间经济格局将随着劳动力流动内生地发生变化。在长期均衡中(Puga,1999),假定两个地区完全相同,劳动力均匀地分布在这两个地区,各地区经济是完全封闭的(运输成本无限高),且都处于均衡状态,劳动力及厂商在地区间可自由流动。劳动力需求将随着厂商的迁移发生变化,因此,厂商迁移与劳动力流动是同步的。当地区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运输成本开始下降时,厂商及劳动力就会考虑从地区1迁移到地区2是否有利可图。最初迁移是不经济的,厂商迁移到地区2,意味着该厂商的产品将从地区2向地区1出口,由于运输成本依然较高,出口成本也随着上升。而厂商迁移意味着地区2的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地区2价格及工资水平开始下降。这时,一些竞争能力弱的厂商不得不返回到地区1。而当运输成本下降到某个临界点后,迁移到地区2所获得的收益就会超过向地区1出口商品带来的损失,这将进一步刺激迁移,直到所有的厂商及劳动力都迁移到地区2。因此,在劳动力可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当运输成本下降到某一临界点后,一个小的经济扰动就会导致产业在某个地区大规模的集聚。
在劳动力可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经济一体化与集聚的逻辑关系可用图2-1显示,横轴表示经济一体化从低到高的程度,图中点B代表集聚是有利可图的,又称为“断点”,在这一点均衡是不稳定的,厂商及劳动力的迁移意味着集聚过程开始启动,直至最终完成。该图暗含的另一个假设是,地区之间实际工资是均等的,地区工资只要存在差异,劳动力就有向高工资地区迁移的动力。
图2-1 经济一体化与集聚的关系
该图表明,当经济处于B点的右侧时,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并不能带来更大规模的集聚,因为厂商与劳动力已经完全集聚到一个地区。如果经济处于B点的左侧,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会带来两种结果:一是经济继续处于B点的左侧,情况没有发生变化;另一种结果是如果经济从B点的左侧移到右侧,情况会发生变化,集聚开始形成。
上述模型可得出一个重要结论(Baldwin et al.,2003):经济的小扰动也可能导致地区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B点或S点附近,经济发生小扰动,如运输成本的变化或模型中其他参数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地区经济活动的集聚或者分散。如果经济处于远离断点的位置,各种积极政策都不会对经济的空间布局产生任何影响。
劳动力流动与产业集聚的关系也得到了实证的检验。Crozet(2004)使用欧盟多个地区的数据证实了劳动力流动与产业集聚的相关性,市场潜力指数越高的地区,对劳动力的吸引力越大,而劳动力的流动又促进了集聚程度的加深。研究表明,当地区市场潜力指数上升10%时,从其他地区流入的劳动迁移率上升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