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中国会展产业年度报告
- 郭牧
- 12561字
- 2020-06-24 18:07:56
第二节 2015中国会展产业发展问题
一、会展产业“重投资、轻规划”的现象普遍
会展产业虽然属于第三产业服务业,大多数会展服务公司,包括会展主办公司、会议公司、展览工程公司、展览物流公司都属于轻资产的投资类型,但是会展场馆和配套设施则是属于明显的重资产类型。近来来,会展产业拉动地方经济的作用逐渐被认可,甚至会展产业1∶9的拉动系数也被地方政府直接拿来用于论证建设大型会展基础设施。尤其是2015年3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展览业的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中的作用被中央政府认可,这极大地促进了以兴建会展中心、会展综合体为标志的中国新一轮会展热的出现。但是随着出现了投资在前,规划在后的不正常现象,甚至是根本没有规划的极端现象,这与《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要求的“按照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科学规划行业区域布局,推动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展览城市和展览场馆”背道而驰。
中央管控通知的密集出台,仍然冷却不了地方政府争办“会展之都”的热情。会展产业现身在多个城市的规划纲要中,这些城市中不乏二、三线城市的身影。争办“会展之都”的“标准动作”就是筹建新展馆。不少地方政府认为会展中心的建设将起到展示政府形象的作用,在推动会展产业发展的同时,有利于招商引资。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的会展场馆建设存量继续增加,不仅东部地区场馆建设热度不减,中西部地区也涌现出许多新展馆,不少省市均有新建和扩建场馆项目,且场馆规模和投资金额巨大。不容质疑,会展中心的建设对推动会展产业的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会展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目前的这种场馆建设热潮可能会给中国会展场馆带来结构性过剩,这个问题已引起相关部门的担忧与高度关注。
全国性“建馆热”折射出地方政府争相发展会展产业的雄心。在网络上搜索“会展之都”,近10个城市名映入眼帘,这些城市或以此为标签,或正在部署蝶变规划。展览会可分为产地驱动型、需求驱动型和环境驱动型三种,强大的需求驱动是辐射能力不强的二、三线城市发展展览业的必备条件。一个城市想发展会展产业,最重要的是完成对城市产业特点和需求的定位,还包括对城市辐射能力的认知。因此,对于发展会展产业、会展项目与会展创新能力不足的城市而言,跟风建馆,其实质反映了投机心态。
二、管理体制和统计口径仍未理顺
2015年9月,《国务院关于同意建立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公布,确立了展览业部际联席会议由商务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版权局)、国家统计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贸促会等14个部门和单位组成,商务部为联席会议牵头单位。展览业部级联席会议制度从中央政府层面初步理顺了条块分割的展览业管理体制,为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统计制度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学习的范本,但是距离整个会展产业管理体制的理顺仍然任重道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地方政府具体执行过程中,商务部门作为牵头单位和主管单位的制度安排还与地方政府已经存在的会展管理制度创新存在矛盾,比如已经有广西、四川、新疆、云南、黑龙江等省区筹建了省一级的展览管理机构国际博览事务局或者会展事务局,另外在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地级市也有类似情况存在。以浙江省部分地市为例,杭州市展览会的管理基本都归属于西博办,杭州市商务委基本上从未介入过展览业务,而即便是在没有此类问题的其他地市,依然存在诸如到底是地方商务管理部门综合处、商务发展处,还是由对外贸易处来具体执行,这里也存在一个需要逐步理顺的过程。
由于我国会展管理体制不顺,长期以来没有一套统一的展览数据口径,参展商没法了解主办单位的准确信息,只能听从主办方的单边宣传,受骗情况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乱打国际旗号。有展会组织机构在招展时,号称某某国际展,但是现场却无国际厂商。再就是名为专业展,实为“大杂烩”。展览公司在招展时,以某某专业展为幌子,实际参展的并没有几家专业企业,都是些不相干的企业拼凑而成。另外,就是在招展书上谎报展览规格,夸大展出面积。最不靠谱的就是国际买家数量,一些展会在宣传中声称组织了几十个国际贸易商,而展会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统计口径不一也困扰着政府决策和国际交流。我国会展产业发展到今天,这个行业的家底到底有多少?这样一个基础性问题都难以有一个权威性的回答。究其原因,主要有部分会展产业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在进行会展产业统计时,很多都不是通过政府的统计部门进行的,统计口径不一样,概念界定不清晰。
由于统计口径的不一致,使我国与国际展览业界的数据交流不畅,困扰政府决策和国际信息互动。例如展览面积,有的按毛面积计算,有的按净面积计算,而统计结果中统称展览面积;再如展览收入,有的按展览组织者和场馆收入算,有的按展览组织者收入算,而统计结果中显示出来的只有“展览收入”一项。这样不仅学术研究机构在进行研究时难以获得统一的数据依据,就是政府进行相关决策时也会因数据的问题受到影响。
三、会展区域同质竞争现象严重
这一现象的根源是对会展产业功能存在片面的认识以及缺乏大会展的理念造成的。会展区域同质竞争现象日趋严重的表现:首先,全国各地,甚至一些四线城市盲目上马会展中心等基础设施,造成大量同质场馆竞争;其次,全国各地盲目跟从国家战略和省级战略,匆忙上马各种“一带一路”展览会、论坛,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再次,缺乏展览会项目研发能力,盲目跟踪模仿一线会展城市,致使各种展销会大行其道;最后,缺乏大量有活力的会展市场主体,为了培育会展市场,政府主办大量会展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
国内会展产业竞争非常激烈。除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会展城市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继续占据绝对领先的优势外,其他城市会展产业发展也十分迅速。南京、宁波、长春、深圳、厦门、青岛、大连等城市加大了对会展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提升了会展资源的集聚能力。武汉、长沙、重庆、成都、西安、南宁等正着力打造区域性的会展中心城市,会展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步伐加快,办展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但中部城市会展产业同质化现象依然严重,特别是中部六省会城市的会展产业已出现比较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武汉会展产业发展目标是建设成“立足华中,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中国中部会展之都和中国会展名城,努力把武汉打造成“中国会展产业发展第四极”;南昌正在着力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协会及专业办展机构的联系,积极争取举办全国糖酒交易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交易会等全国性大型品牌展会。这一方面加剧了彼此竞争的激烈程度,使得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郑州,在培育和发展自身会展产业特色方面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虽然郑州完成了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实现了展览面积15万平方米、标准展位7000个的国际一流场馆目标,但仍受到周边城市展会“三多”现象(展览数量多、主办单位多、行业重复办展多)的困扰。从我国会展行业面临严重的“同质化”问题来看,主要是展会个性不突出,雷同的主题类展会层出不穷,展会规模小、专业水平低、品牌意识弱等问题较为突出,真正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为数不多。众所周知,会展产业是继服务行业之后的又一种新型产业,起步晚,发展快。与欧洲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会展产业发展十分滞后,虽然近几年各城市展会项目有所创新,但是“三多”问题仍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严重影响了我国从“展览大国”走向“展览强国”的步伐与节奏。
四、会展场馆运营水平普遍不高
2015年我国会展场馆运行效果依然呈现严重的分层现象,即一线会展城市会展场馆运营效果普遍较高,部分场馆出租率甚至达到饱和的程度,二线会展城市的场馆运营效果逐步提高,大部分三、四线城市会展场馆普遍运营困难。一线城市会展场馆运营水平较高得益于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会展实践经验积累。二线城市会展场馆运营效果提升得益于部分引进先进地区的会展场馆管理公司和经验,比如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西安绿地国际会展中心和珠海国际会展中心等。三、四线城市会展中心运营困难根源在于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地的会展产业发展模式,会展产业资源有限,对会展发达地区的会展场馆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鉴于会展场馆的盈利从会展场馆的选址开始,而会展场馆的场馆依据循环经济的思想应该与其所在地区的规划一致,所以在前期阶段最大限度地消除交通、基础设施配套等问题对场馆经营管理的负面影响,并降低经济和社会成本,是确保其实现盈利的关键。这意味着会展场馆的选址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且要全面考虑到现有的及按照规划即将建设的服务配套基础设施。一方面科学的选址可以利用周边现有的和即将建成的基础配套设施为会展活动提供方便,最大限度支持会展场馆的盈利;另一方面可以在场馆建设初期为今后的扩建预留下土地,从而保证其可持续性发展和盈利。而有些城市在前期规划选址方面过于草率,导致后期运营水平不高,可谓“先天不足”。
国际场馆建设通常将循环经济的减量(reduce)原则运用到会展场馆的设计和建设中,从而有效地提高场馆的成本效益管理和盈利水平。场馆的设计要尽可能提高能源和材料的利用率,通过使用密封性强的门窗材料和保温材料,增强建筑物的保温效果,降低用于采暖和制冷的能量消耗。此外,为了减少展馆照明用电,场馆的设计应考虑充分利用太阳能和自然光线。另外,为了避免场馆的外观产生强烈的光污染和视觉污染,场馆的外观设计减少使用多种颜色的玻璃幕墙作为装饰,避免强烈的光反射引发交通事故。而场馆的建筑和装修材料应尽量选用无污染、无毒害的环保建筑材料,以免对工作人员和参加会展活动的厂商和客户的健康造成危害,并降低由此引发的成本。
多数会展场馆只在会展活动举行时被使用,在活动结束后大部分场馆和设备基本处于闲置状态。这样场馆的经营者既要承担资源浪费造成的损失,同时还可能负担水、电等场馆和设施高额维护以及基本运营费用。针对会展活动结束后大部分展馆闲置的情况,场馆所有者引入基于租赁的营利模式,将会议室、多功能厅、餐厅、客房、停车场等以及闲置设备和设施采取出租或对外营业的方式,提高其使用率,减少维护和运行成本,从而保证场馆的盈利,但我国一些场馆并未采用此模式,导致运营水平不高。
大型会展场馆后续开发利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期规划。在兴建大型会展场馆时没有考虑到城市的总体规划,直接导致场馆的建设与未来城市规划相冲突,会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浪费,甚至阻碍场馆所在城市的发展建设速度。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城市会展场馆建设方在场馆建设前缺乏规划,在会展活动后试图对其进行后续开发利用,以弥补前期规划中不足,并避免进一步闲置和浪费,但这样的成本和费用通常十分庞大。即使拆除场馆的费用同样也十分昂贵。
为了拓宽营利渠道,场馆的经营者在对其进行后续开发利用时需要注重市场营销,通过引入物业租赁、旅游以及房地产开发等多元化营利模式,实现会展场馆由单纯的会展功能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除了向游客出售门票以外,对大型会展场馆,特别是奥运场馆和世博园等标志性建筑进行旅游开发时,应注重引入基于多元化产品和增值服务的营利模式以及基于投资相关产业的营利模式,积极投资对场馆及园区进行改造,并且改善周边的交通,增加餐饮、休闲、购物等综合性配套设施,力争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拓展展馆的营利空间。此外,通过引入基于房地产增值的营利模式,会展场馆经营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营利,使场馆走出单纯靠出售门票的营利模式。
会展企业集群的营利模式应符合循环经济中的循环模式,即依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区域性工业生态园区,以优化产业结构并实现资源共享。事实上,当一个或几个会展场馆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其利益相关者和相关行业本身就可以形成一定规模的会展企业集群,从而使所有内部企业通过合作和资源的共享,降低运营成本并实现双赢。通常会展场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参展商、参观者、场馆及相关企业的工作人员等;而其相关行业相当广泛,其中包括旅游、交通、地产、餐饮、休闲、广告以及金融等行业。
在会展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许多国际知名会展场馆的成功经营均得益于会展企业集群的支持。其中柏林展览馆、伦敦展览馆、东京国际展览馆等都是典型的案例。近年来,随着中国会展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国内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三大会展企业集群正在形成,并对推进区域性会展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三大会展企业集群包括环渤海地区会展企业集群、长三角会展企业集群和珠三角会展企业集群。而在三大区域性会展企业集群内部又涌现出一些会展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内部的会展企业及其相关产业又形成以城市为单位的市级会展企业集群,从而进一步推进其会展场馆的发展。
五、组展企业的国际办展能力不足
2015年虽然全年中国会展机构出国举办自办展达到94场,但是中国会展企业的国际办展能力仍然不足。具体表现在:(1)境外自办展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真正在发达国家举办自办展的数量非常少。这与国务院“配合实施国家‘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及多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构建多元化、宽领域、高层次的境外参展办展新格局”的要求还有明显的差距。以浙江远大国际会展有限公司为例,2015年全年完成5场境外自办展活动,其中只有浙江出口商品(大阪)交易会是在发达国家举办,其余4场活动都是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2)境外自办展基本上以综合展览会为主,专业消费展和贸易展比重比较小;(3)相当一部分自办展是以和国外会展公司合作,为对方招展形式而存在的展中展;(4)境外自办展的规模普遍较小,绝大多数都不超过1万平方米;(5)中国会展企业尚未形成推动中国过剩产能和高端装备制造走出去的有效展览会平台与战略,在研究国际会展市场需求方面能力也较弱。
中国组展企业到海外办展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渠道。经济贸易一体化给会展产业带来了发展契机。但不容忽视的是,尽管目前中国企业出展数目逐年攀升,但其主要是以机电产品、工艺产品、纺织服装、家具产品为主办展的单一模式,国际竞争力令人担忧,拓宽办展途径和办展模式已迫在眉睫。国际办展能力不足的原因有以下:
1.目前我国具有出展资质的企业有200多家,但运作的项目很多都是海外展会的代理项目。而这样的方式产生的问题比较多。比如,由于一些地区的保护主义抬头,导致了一些品牌展览会主办方往往不给或者限制中方企业参展,或者是不给好的参展位置。
2.很多中国企业由于实力不足,资金投入有限,致使摊位布展水平不高,分散参展更是显不出任何效应。组展企业如何让中国参展商形成集聚效应,以参加一些知名品牌展为主,保持长期参展,注重形象和声誉。在国际展会项目中集体亮相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3.与海外参展相比,中国在海外独立办展的战略部署更是缺位和运作能力不高,经济实力不足,政策支持不够。而且目前中国在海外办展的项目也是非常少,很多都是商务部、贸促会等组织的政府行为或者是官方或者半官方行为的展会,纯粹以企业运作的海外商展项目更是凤毛麟角,形成不了中国商品广泛宣传和维持推销的阵势;也让很多国内企业进入不了国际市场,拿不了更多的市场份额,更是谈不上把中国文化更好地纳入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中。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合理地有重点地运作展览项目是当务之急。
六、会展行业中的无序竞争继续存在
2015年会展行业中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的情况有所恶化,主要表现在会展主办单位之间、展览工程公司之间和部分会展场馆之间。会展主办单位之间的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主要是指超出市场需求,竞相举办同类题材展览会,而且为了争夺客户竞相压低价格,在无形中降低了会展服务品质,导致了展览会市场的混乱。展览工程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主要是价格竞争,为了拿到业务,不惜低于工程成本拿展台业务,最终只能以牺牲展台质量的方式告终。2015年全年,媒体披露的展台坍塌事故共发生10余起,其中竟然以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地的展览会为多。会展场馆之间的恶性竞争主要存在于争相招募品牌会展活动落户上。
会展市场是伴随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多快,会展市场的想象空间就有多大。在浮躁的市场氛围下,各种良莠不齐的展会走马观花地开幕闭幕,劳民伤财。据不完全统计,广东每年举办的各种展览数量超过600多个,平均每天就有2个。经常是同一个主题的展会,在全省多个地方就有不同的“版本”上演。广东的家具展在国内算是规模较大的,广州、深圳、东莞3地就曾在同一个星期内上演了6场,展览仅相当于意大利米兰家具展的展览面积。汽车展也成珠三角各城市争夺的热点,广州、深圳每年都有一场,东莞甚至还一年两场,并且都以国际性为目标。在各种展会之间疲于奔命的参展企业抱怨声不断。参展企业称:“现在,应该参加什么样的展会,企业都搞不清楚了。”更甚的是,一些办展经验不足、网络不发达的小公司还不时滋生出骗展行为。欺骗的手法主要体现在货不对板上,比如把国内展说成国际展以抬高参展费,未经允许利用知名品牌企业作为“幌子”来,欺骗其他企业参展,或者把随便一个小公司说成是跨国大企业,以此来欺骗一些小型企业参展。广州甚至还曾发生过某冒牌的主办方向全国110多家企业发出参展邀请,收了展费就人间蒸发的恶性事件。近年来,“经营城市”的概念备受地方官员推崇,会展继广场热之后,成为政府官员们力争的一张“城市名片”。导致成一些地方不顾成本,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情况严重,甚至还出现了“会展政绩”、“形象会展”的苗头。某些中小型城市就有五六个大型展馆,有的展馆一年开不到3个展会,使用率低,浪费严重,也成为滋生无序竞争会展项目的源头。另外,会展产业因门槛低而造成了无序竞争,还有场馆运营缺乏统一标准,什么人都可以办展等问题,造成的展会质量价值低下,是制约场馆经营发展的瓶颈之一。
七、绿色会展被重新认识
一直以来,会展产业被视为低耗高产的“环保产业”,可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每次会展活动所带来的场馆运营的能耗、运输产生的能耗及污染、餐饮产生的一次性餐具消耗,单单是会展垃圾这一项就数量惊人。据广交会统计,每届展位装修产生的垃圾超过2500吨,约占广州市2000万人口垃圾日产量的1/2。用于展位装饰的木材由于已经被加工过,带有铁钉及涂料或其他装饰用料,难以回收利用,通常展后只能变成废品或焚烧处理。而展会使用的大量非环保布展材料、油漆、黏合剂,还会挥发出许多种有害气体,对身体也极为不利。
除纸质宣传单以及海报之外,每个展会场馆内外的悬挂广告、横幅、桁架广告等,都会使用大量的广告材料。而且灯布、可移背胶贴、KT板等多为一次性材料,不可循环使用的广告材料展后都会变成垃圾,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业内人士一则笑谈:同样为车展企业做现场搭建,某些国际知名的搭建公司,10多名施工人员喝着咖啡用着各类电动、手动工具拼拼装装,一天完成了上千平方米的展台拼接搭建。反观我们绝大多数公司,完成相同量的搭建工程,动辄动用五六十人,又锯又刨,汗流浃背,加班加点,场面“壮观”。包括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展台坍塌事故,究其根本,无不是出于控制搭建成本的考量,而木质展装是长期以来中国展览行业的主旋律。
作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木质展装还将在中国的会展行业存在。但是,工业化的领先地位,人工综合素养能力,展会的品牌权威度,有关规则的界定及企业、社会的环保自觉性都决定着绿色展装的主流导向。
当此阶段,会展主管部门、会展链条的各关联企业应承担这一变革中的责任,广交会率先行动,倡导直至规范、制定了三年绿色展装规定的时间表;深圳行业主管部门和协会也正着手起草绿色展装规范。其实,多年来,国内一些知名的展装设计生产和工程企业早已默默地探寻和实践着符合国情的绿色展装之路。
“标摊特装化,特装标准化”是先行一步的会展企业向行业的发声。此类新型的展陈模式逐步开始被推广至各类政府展形象展位的使用,“请进来”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参展商也乐于参与这类展会。在我国会展产业发展过程中,各地方政府展团也积极推广使用此类展陈模式,而参展商一味求新、求异、求高、求大,由此产生各类大量耗材。
八、会展产业结构层次混乱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区域结构混乱,即各省市的会展产业发展水平相差明显,一些省市不注重自身的区位、资源条件及市场环境;二是从总体上看,各城市的展馆规模结构失衡;三是会展活动带来的收益结构不平衡,绝大部分会展活动一开始就没能与旅游等相关行业结合起来,在整体促销、配套服务等方面存在脱节问题。
1.区域结构失衡
这一点与分布不均是相对应的。国内会展产业的区域结构失衡有两个明显的表现,一是区域会展产业发展不平衡,没能形成“重点突出,合理分散”的布局。从各省市会展产业发展水平看,其差距明显,除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其他区域会展中心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即便是上海、北京等主要会展城市竞争力也不够强。二是国家对会展场馆建设的控制失灵。由于缺少科学的总体规划,尽管每年全国的会展场馆数量在不断增加,仍无法满足会展市场的需要,会展产业陷入“规模不经济”的发展怪圈。
在空间布局上,我国会展产业的发展还表现出“天女散花”的特点,各省市在较少关注其城市自身区位、资源条件及市场环境的情况下,盲目上马,从而加剧了“规模不经济”,进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会展需求旺盛,展馆却供不应求。例如,有些城市常年由于场馆规模的限制,限制了会展项目发展的规模,也影响到了展出的效果。而其他城市相当一部分展馆的使用率极低,展馆闲置率较高。
2.展馆规模结构失衡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已拥有5000平方米以上展览场馆262座,可供展览面积569万平方米。我国为各类展会提供展览场地的能力已远远超过世界第一展览大国——德国,但是展馆单馆面积小,80%现有会展场馆的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下。而德国总的展览面积仅250万平方米,但展馆平均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正是由于空间布局和档次结构不合理,我国会展产业普遍出现了“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问题,全国大部分展览中心展馆平均使用率不足30%,甚至有的场馆低于10%。
3.项目收益结构失衡
有统计数据显示,由于我国展馆数量的年递增率大大高于展览项目的年递增率,以及展览会平均规模小、品牌展览缺乏、办展竞争无序等,导致展览场馆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收入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近年来的年降幅超过25%,从而使我国会展产业陷入了产出徘徊不前的尴尬境地,其直接展会收入仅相当于德国会展产业收入的近1/3,仅占全国GDP的0.64%,远远低于西方会展产业发达国家。
另外,从目前我国具体情况看,国内的绝大多数会展活动一开始就没能与旅游等相关行业结合起来,在整体促销、配套服务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从会展活动到旅游、购物等其他消费,参与人员越来越少,旅游、文化等部门处于被动接待状态;参展商和观众的主要消费是住宿、餐饮、交通、门票和通信,其他项目的开支相对较小,旅游业各部门的收益不平衡。
4.结构失衡加剧无序竞争
以上三方面的结构失衡,使得会展市场竞争无序。由于没有权威部门对会展产业进行统一管理和促销,再加之部分城市政府行为明显,直接导致市场竞争混乱。与国外会展产业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相反,我国许多城市的大型会议或展览都由政府主办,政府一方面对会展活动的具体运作干预太多,另一方面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会展整体促销等重要问题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国内会展产业尚未形成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与分工协作体系,配套服务水平普遍较低。许多会展组织者没有实力却又想全权承揽参展商的一切活动项目,最终导致精力分散和服务效率降低,既影响了会展活动的质量,又制约了会展规模经济的形成。
九、会展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低
目前,国内会展产业市场化程度低,会展产业的资源配置、地域布局对行政的依赖度还相当高,严重制约了会展市场良性化竞争格局的形成。另一方面,管理手段和方式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从而造成了多头办展、重复办展览、低层次办展览等现象的发生;没有部门全权负责国际、国内会议及展览界之间的横向交流与联系,这既不能提高会展产业的国际化水平,也无法协调各地展会的内容、层次和频率;会展市场秩序混乱无序,行业法规亟待健全,制约了会展产业的专业化和集约化进程。
我国会展项目水平与市场化进程近几年虽然有很大程度的改观,会展品牌也在逐步形成,但从整体上讲,我国的会展产业与国外会展发达国家相比,在质量、水平及集约化程度方面存在不小差距,导致成市场化程度低的主要原因:
1.办展缺乏科学态度
会展主办者在会展立项和市场调研方面缺乏严肃的科学态度,没有按照科学方法和程序进行立项,大多临时决定办展,或随大流,追赶时髦,效果好赚一笔,不行则撤。导致参展商和观众无所适从,严重影响到会展的参展效果和展出规模。
2.会展项目少特色
会展特色不明,竞争力不强。内容明确,特色鲜明是会展产业的生命。然而我国目前举办的会展大都缺乏明确的定位,不少会展没有重点主题,很少组织信息咨询、行业交流、市场资讯等活动,严重影响到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3.展后服务跟不上
展后服务缺乏。参展商得不到会展主办者提供的统计、分析资料,不能完全达到参展的目的。
4.国际参展商少
按要求,整个展览,海外展位须占20%左右才能用“国际”冠名,但目前我国举办的国际展览距此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海外参展商少。
5.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我国的会展还停留在封闭、单一及服务水平低下的层次上,会展主办者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只注重经营效率,对参展商的引导、组织与管理较少。
6.会展的科技含量不高
科技在会展产业中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我国会展项目很多尚处规模不大、档次不高、创新不足的“粗放型”经营阶段,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产品雷同,重复办展。
事实上,导致我国会展产业市场化程度低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会展产业项目雷同,创新力不足,因为面积小且分散的展馆只适合小规模办展,策划、营销等专业人才缺乏又使得办展呈现低水平状态。
十、专业展览公司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专业规模型展览机构严重不足,大型展会项目或是由政府花重资打造,或是被海外展览军团逐步蚕食,或被兼并、收购。非专业化的展会组织者对会展经济理解深度不够,大大降低了会展活动运作效率,也影响了参展商和观众对举办地的满意度。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目前的专业会展人才,尤其是项目策划等高素质人才等十分稀缺,许多会展主办者对会展经济没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会展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此外,会展产业界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通常,会展产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服务理念、宽阔的思路、敏锐的洞察力、超前的预见性以及熟练的外语。但是目前状况并不乐观。由于并没有真正形成会展产业链,办展人员往往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多半是从酒店业、旅游、外贸或市场营销和活动策划等“半路出家”的,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工作技能。许多会展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还停留在商品展销、成就展示的水平上,缺乏系统观念,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会展产业业务的开展及会展的组织水平及服务质量的提高。由于会展专业人才的匮乏,造成了我国会展企业效率低下,竞争力弱。以某城市举办的国际汽车展为例,足以证明会展人才问题的严重性与迫切性。当时,德国大众公司2000平方米的特装修材料全部是从德国空运过来的,施工人员也都来自德国,而其他一些名车展位的特装修也几乎被合资公司包揽。据悉,当前建成大型会展场馆的城市,对会展人才的需求很迫切,特别是会展设计师、会展策划人、会展营销人员、会展项目经理等人才。
与会展有关联的人才大致有两类:一是单门专业类人才,如会展、广告、市场营销、旅游、法律、会计、公共系统服务等;另一类是复合型人才,比如大型活动策划、展览项目创意等。根据当前我国会展产业发展的规模,从数量看,专业人才的缺口很大,从质量上看,现有的一些院校毕业的专业学生或业界相关人士还缺乏大型会展的整体运作经验,尤其是那些面向国际舞台的高层次、大规模、宽领域的活动,因此,持续推进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非常重要,依托海内外会展高校和专门机构对在校专业学生和青年人才进行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或面向各类在职人员,实行针对性很强的提高培训和“补缺”培训,提升在职人员的工作素质和技能水准。除此以外,会展产业的专业人才还有公共关系人才、项目管理人才、会展运营的总指挥和分指挥、法律人才、物流人才、广告营销人才等。
十一、展览总体服务水平不高
会展活动作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活动的特殊表现形式,没有与旅游等行业实现有机融合,关联企业的参展商和观众提供的配套服务不完善、不超前,会展活动对关联产业的促进作用也明显不足。此外,为会展活动提供专业服务的行业相对滞后,单位主办者既是策划人员,又是具体实施人员,从展品征集、宣传促销到展场布置、活动安排,甚至为参展商提供住宿、饮食等服务均由同一批人承担,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会展效率和服务质量。导致我国展览总体服务水平不高的基本原因有:
第一,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约束机制。目前,国内会展产业尚无全国性的行业协会,行业自律机制和协调功能不完善。根据现行展销管理办法,国务院各部委及其所属的外贸公司等诸多机构都能举办展览,从而造成了多头办展、重复办展、低层次办展等现象的发生。而在国外,一般是由展览业专家委员会统一行使审批与管理职能。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部门全权负责国际、国内会议及展览业界之间的横向交流与联系,这既不能提高会展产业的国际化水平,也无法协调各地展会的内容、层次和频率。另外,会展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行业法规亟待健全。虽然我国已出台了多部会展产业管理的法规文件,对申办各种展会做了一些规定,但这些管理措施已难以适应我国会展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从另一方面讲,也影响了会展产业的整体服务水平。
第二,会展企业受短期利益驱动明显。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会展企业受短期经济利益的影响较大,大多数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和长远规划,这种落后的经营理念表现在会展活动运作中就是“尽可能多地办展,而不注重内涵的积累和质量的提高”,从而影响了国内会展品牌的树立。小规模重复办展的直接后果便是参展商和观众无所适从,客户分流、资源浪费,展会吸引力不大,最终制约了我国会展产业的专业化和集约化进程。由于目前会展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凡是具有展会组织权的部门,如经委、商务、科技局等,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展览公司等,受利益驱动纷纷加入,使得重复办展、多家办展的现象屡见不鲜。展会过多过滥,自然陷入恶性竞争的怪圈,影响专业服务能力与水平。
第三,会展主办者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不遵守行业规定,在收费标准上“内外有别”,对海外参展商收费偏高,挫伤了外商参展的积极性。有些会展主办者利用会展管理中的漏洞,进行骗展,既侵害了参展商的利益权限,又严重损害了办展地区的内外形象。由于国内目前还没有对办展者的资质进行认证。具有怎样资质的单位才可以办展,参展商需要符合什么标准才能进场,这些都没有具体规定,从而影响到会展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