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丛书(第一辑)
- 凉山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 11627字
- 2021-03-29 21:50:54
第三节 火把节的特征
火把节作为彝族最盛大的节日,参与的人数最多,影响面最广,是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时空场域。火把节作为民俗类节日,具有民族性、群众性、地域性、祭祀性、竞技性、综合性、象征性、活态性、流变性等特性。
一 民族性
我国西南的彝、白、纳西、傈僳、普米及拉祜、哈尼、基诺族,少数的苗、瑶、壮等民族都有过火把节的习俗。《南诏史论丛》记载,彝、白两个民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是全民性的盛典。由于民族的语言、风俗、心理素质、宗教信仰的差异,同一火把节也有各民族的印记,具有各自的特点。从其称谓和活动的内容看,凉山彝族称火把为“则各”,称火把节为“都则”。云南省剑川及鹤庆西山彝族支系的黑话人同当地土著白族同称火把节为“角登架”,“角”为松明,“登”为灯,“架”即节,意为点松明火的节日。洱源县大松赕的彝族称火把节为“回准突”,“回”是火,“准”是节,整个词有“火把节”之意。大理市下关镇大麦地一带的彝族语称火把节为“苦俄彩里”,意为过六月节。漾濞县龙潭乡彝族又称火把节为“阿都只排”,“阿都”为火,“只排”为把,整个词为“火把”之意。巍山县五印彝族称“可啦赛勒”,“可啦”是六月,“赛勒”是过节,意为“六月节”。鹤庆中江彝族称火把节为“孩呼你次亿霞架古”,“孩呼”是六月,“你次亿霞”是二十四日,“架古”是过节,即“六月二十四日节”之意。洱源大松甸彝族称“回记统”,意为“竖火把”。彝族大多数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过火把节,贵州多数是六月六日[见《彝族简志(下)》]。
火把节主要盛行在彝语支民族中,从民俗传承方面说明了这些民族之间除族群渊源关系和语言系属关系外,还存在着文化亲缘关系。火把节集中呈现了彝族人民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不仅充分展示了民众和个人的创造力,也体现了彝族民俗传统和节日文化的支系性与地方性,展示出各地民众独特的节日实践和世代累积的时间经验。一方面,人们大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其间,在各种节日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感受传统精神,从而维系民族认同和文化期待;另一方面,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熏习传染,节日操演中的身体力行,人们不断习得传统知识和才艺技能,进而自发地传承和传播自己的节日文化。由于社会经济的急速变迁,在本土文化生态系统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急迫性得到充分认识,彝族人民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保护自我文化的行列中来。
(1)火把节期间,彝族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各种传承实践,以期留住自己的节日文化之根。日常生活中,民众自愿投工、投劳,共同修缮火把节活动场所,自觉自愿地维护村寨周边和山坡林地的生态平衡。
图1-17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赴火把场
(2)相关社区和传承人群体积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收集、整理、传承与火把节相关的史诗、神话、传说、故事、歌谣、民谚等口头传统知识,主动提供相关的民俗文化实物。
(3)相关社区善于吸纳本土传统社区自我管理的经验,充分发挥德古和毕摩等长老的作用,组织具备特殊技能与才艺的能人,共同督导火把节的传承实践,发现和培养代际传人,使该项遗产的创造性活力得到存续和发展。
(4)在相关社区和传承人的支持、参与和协作下,楚雄市成立了彝族习俗传袭所,普格县成立了螺髻山火文化研究协会,两地举办过培训班48期,内容涉及服饰技艺、民歌、民间器乐等方面的示范性传习和青少年人才的培养等。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先民基于对火的崇拜,对自然的崇拜,并把火摆到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位置,赋予它神圣而崇高的独特含义,依托族群记忆潜移默化的风俗传统,最终形成别具风格的火文化的特定载体和完美形式。火把节体现出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和精深内涵,连接着人类文明和民族精神,是彝族火文化壮怀激烈昂扬向上精神的展示,是彝族火文化人文关怀和浪漫主义情怀的体现。有人评价凉山彝族火把节是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是典型的东方狂欢节、东方情人节、东方美女节,火把节堪称世界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光辉灿烂、耀眼夺目的明珠。彝族火把节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精华,作为彝族火文化展示的典型模式,作为民族风情习俗传承的代表形态,是民族情感、民族意志、民族气节、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民族团结度、民族亲和度、民族凝聚力、民族生命力的标志和象征。
世界文明史证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凉山彝族火把节是人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发展而来的结晶,对于研究彝族文明史乃至中华文明史,对于研究民族学、民俗学,对于弘扬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见证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史,见证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朽生命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群众性
彝族火把节深入民心,凸显民意,全民响应,民众的广泛参与促成了火把节的文化氛围最浓厚,内容最丰富,因而火把节成了最热烈、最欢快、最隆重的节日,它所覆盖的彝族聚居区域和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是其他任何形式的节庆都难以企及的。仅从几个大的方面来看,它既是体育竞技的盛会,又是歌舞才艺展演的文化盛宴;它既是农技知识的交流会,又是劳动成果的展示交易会;它既是选美和服饰的比赛,更是亲朋好友相见的族群大团拜,所有这些活动形式都是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彰显。无论是战争、狩猎场面的模仿活动,还是远古生产生活场景的表演与再现;也无论是七彩纷呈的盛装展示,还是举杯把酒迎宾待客的社交礼仪,都具有其独特文化内涵,它既是古代彝族民众生活的延续与再现,又是古老民俗传统的遗留,对于研究彝族风俗渊源的发展与流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同时,凉山彝族火把节因基于历史积淀丰富、内涵博大精深、形态绚丽多彩、地域特色浓郁的文化层,加之处于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的地位,使之成为发展民族文化、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文化对内对外交流的绝佳平台。
图1-18 夜幕降临,田野里男女老少都点燃了火把
彝族火把节发源自民间,流传存活于民间,是一个群众自发组织参与的民间节庆活动,它的群众基础最为牢固。火把节活动中,不论年纪大小都有自己可以参与的活动:小孩打火把、唱火把歌、跳火把舞,还有各种老鹰抓小鸡、狐狸护仔等游戏活动;青年男性参与的有摔跤、赛马活动,女性参与的有唱火把歌、跳火把舞、选美;成了家的中年人以自家驯养的斗牛、斗羊、骏马获得胜利为荣;熟悉彝族传统民俗者在活动过程中一直是主角;知识渊博的口头文学传播者演述火把节的传说,举行赛智活动。
三 地域性
彝族分布面广,不仅云、贵、川、桂有其族众,且在海外特别是东南亚一带也有彝人生存;由于各个地方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以及社会形态的差异,火把节中活动内容和方式也有所差异,凉山彝族地区的火把节保留最完整,民族风情最浓,最具原始活态性。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县市,以及云南省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省毕节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的部分县,都是火把节的重点分布区。此外,邻近的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布朗族、普米族等多民族杂居区也一直有过火把节的传统。
彝语北部方言区俗称凉山彝语,凉山彝语方言区彝族文化自成体系,保留完整,是火把节的主要流传地。这一方言区包括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核心的四川全省的彝族和邻近四川的云南昭通和丽江的部分彝族地区,人口近400万人。这一地区北有大渡河,南有金沙江,东有乌蒙山,西有贡嘎山,处于我国西南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地带,这里山高坡陡,谷深林密,交通不便,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历史以来,这一区域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新中国成立以前被称为独立倮倮。凉山彝语有一个义诺次方言区,义诺次方言区以凉山州美姑县为核心,包括周边的雷波、昭觉、越西、甘洛的部分和乐山市的峨边县、马边县、金口河区,宜宾市的屏边县的所有彝族,人口大约60万人,这一次方言区彝族不过火把节。
从习俗上看,火把节在凉山也是一方一俗。彝族谚语说:“圣乍重视过年,义诺重视送祖灵,所地重视结婚仪式,阿都重视火把节。”从当今各方言区过火把节时的气氛来看,阿都次方言区的布拖、普格、宁南等地的节日气氛更浓一些。
四 祭祀性
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既是全家团圆的盛会,又是祭祖的盛会,祖先崇拜是彝族宗教的核心,祖先崇拜也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优秀传统。祖先崇拜是人类共有的精神文化遗产,只是不同民族的崇拜方式方法有所差异而已。凉山彝族祖先崇拜的思想内涵是祖先为上,祖先为大,有爷才有孙,有父才有子。彝族每家每户都在正房的内屋挂上祖灵牌,有的方言区是在正房楼上中央设立祖灵洞,老人辞世后做好祖灵牌放入其中,节庆假日摆放祭品让家庭成员崇拜。同一代的老年人过世完以后,请毕摩做送祖灵仪式,将家里供奉的祖灵送入固定的山洞,祭拜三代后举行一定的仪式,然后用火焚烧,之后念经将祖灵送往祖界,后代对前代应尽的义务才算完成。
图1-19 火把节祭祀
火把节的第一天,全村的中老年男人杀牛、宰猪,根据节日活动规则,按好坏搭配后,根据家庭人口数分成分量不同的若干堆,以每户一堆的份额放在坝子中央,由各家各户自己去取,费用按市场价格支付,除了集体宰杀的外,各家自己也要杀羊和猪,祭祖用的鸡是每家都必须杀的。火把节祭祖杀鸡时,首先放新鲜蒿枝于烧红的石块上,再用水从鸡头淋下给鸡净污,拿鸡的一边念去污经,一边将鸡按顺时针方向不停转;杀鸡时不能见血,只能将鸡捏死;鸡肉端上祭坛祭祖时必须念祈福经,祭祖结束端下祭品时,必须让家庭女主人先尝。宗教祭祀活动是民俗类节日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不同民族每个节日的祭祀内容和主题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彝族过年结束时以送祖灵归祖为标志,火把节则用火把烧鸡翎及鸡脚壳等来宣布结束。两者都具有浓厚的民俗宗教古义,但各具特色。
火把节是全体彝族人民的节日,彝族格言中说:“君主杀牛过火把节;富家杀羊过火把节;穷户杀鸡过火把节;鳏夫用鸡蛋过火把节;寡妇用荞粑和辣椒水过火把节。”可见彝族无论男女老幼还是贫富贵贱都得过火把节,这就充分说明彝族人对火把节的高度重视,甚至节日的食物也是十分考究的,除了备好其他食品之外,还要特别到地里割回当年的苦荞进行脱粒、净洗、晒干、磨粉而后做成条形荞粑;也还要特选黄色母鸡到庄稼地里转三转后拿回放在水里闷死,然后才做成坨坨鸡肉,荞子和母鸡都必须是黄颜色而不能是其他色。
晚上,待到在外的家人都到齐后,才把黄色荞粑、鸡肉、羊肉、猪肉和酒类,置放在高或矮脚木盔里,男主人们将烧红的石块夹到锅庄石旁,清水烧石冒烟时,端上荞粑和肉在烟雾上转一圈后,端到祖灵下供奉,如果祖灵已超度了的就端到门外去供奉,口中念着有关火把节的祈福词:“人丁平安,牛羊发展,五谷丰登。”大概的内容不外是对祖先的怀念和祝愿,以及企盼祖灵保佑全家平安、六畜兴旺、生活美满之类,祭祀仪式举行完毕,全家人才能开始用餐。待到黄昏时分,家中的男女青年才点燃火把并举行点火仪式,先点上一支火把在锅庄边上转一圈,家里的其他人只能在屋外点火把,然后就加入村寨中的火把长龙队伍里去,最后再将火把聚到一起,烧起通天篝火开始跳达体舞和自由表演。
火把节第三天要结束时,家家户户都从家中点燃火把并带上祭品去进行节日扫尾活动,在一般欢庆活动之后,就到村口或寨边山坳上将火把熄灭,结束这年的火把节。在结束火把节最后熄灭火把时,每家都各选一块地方,用剩下的火把搭起架子,这些架子设有喂牛、羊、猪的槽和鸡栖息的架,并在槽和架上洒上盐水。这场合外人一般不能参加,因为这家人现在要送走他们老祖先的灵魂,而活在世上的子孙们有什么不幸和冤屈之事,也要在此时念祷一番,向祖先倾诉、祈求保佑,所以外人是不能参加的。除向老祖先叨念不幸和冤屈之外,也还要叨念一些期许和欲望,口中不停唤羊唤马之声,并用手象征性地撒一撒粮,召唤牛、羊、猪、鸡等家畜来吃,其用意是祈求老祖宗赐福牛羊满坡、猪鸡满圈、五谷丰登和子孙平安。到此则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才算圆满结束。
五 竞技性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人的竞技场合,按竞技对象划分可以分为人与人之间的竞技,有赛歌、选美、摔跤;人与动物结合的竞技,赛马不仅是马与马的竞技,更是骑手之间的竞技;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竞技,斗牛、斗羊、斗鸡是动物之间的竞技。彝族人认为,火把节是天下有生命的万物的节日,人过火把节高兴了就唱歌、跳舞、摔跤、选美,动物过火把节就让动物之间比赛决出输赢,让动物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按竞技的类型划分可以分为智力型赛歌、体力型摔跤、形象型选美,智力与体力结合的赛马,展示平时劳动成果的斗牛、斗羊、斗鸡。
赛歌。据历史文献记载,自古以来彝族人于火把节前就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以村寨为单位每晚举行歌咏练习,这些歌谣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几千年来流传至今的民歌,主要有以女性为主人公,演述妇女悲惨命运的《妈妈的女儿》《阿依阿芝》《阿惹妞》,这类歌曲相对较长,唱法固定,歌词大同小异,流变性不大;还有一类是较为短小的表达歌者情感,可以随心情变化,歌词可随意变化的《唱火把节》《爱妈妈》《阿吉姆惹》等,这些歌的歌调可高可低、可长可短,一般视歌者情况和时间灵活掌握,其主要特点是欢快。
图1-20 火把节斗鸡
选美。选美一般在节日的第二天进行,火把节的竞技活动以第二天为高潮。参加选美的姑娘们慢慢涌入火把场的一角,自动围成一个个圆圈,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二十人,或手拉着手,或互相牵着围巾、三角包,形成一线串联,然后在一个领舞并领唱者的带领下,右手举着金灿灿的黄油布伞,踩着细碎而富有韵味的舞步,先由左向右,再由右向左,缓慢而悠闲的循环跳唱,领舞者先唱一句,众人跟着重复应和一句,如此反复不已。德高望重的评委长者们,会在姑娘们且歌且舞的时候,在圈子之间不引人注意地来回走动,同时对圈内的姑娘进行观察,侧耳细听。然后,长者们集中在一起交谈评议,最后推选出本届火把节的美女予以扬名。
赛马。彝族火把节赛马要在指定的圆形跑道上进行,不管是比赛速度的大步跨跃式,还是比赛气质与风度的彝族特有的小步疾驰,赛前确定好比赛的圈数以后,施令者一声令下,骑手便催马疾驰。小步疾驰是彝族特有的赛马形式,骑手要盛装,参赛马匹要套马鞍,马鞍和码头要装饰,比赛中要求马儿不能以跨跃式奔跑,两只前腿或者后腿不能同时离开地面,骑手坐在背上不能前后仰,只能上下颠。所有观众要围坐在场地周围的高处,欢呼呐喊为自己喜爱的马儿加油。
摔跤。摔跤是彝族青年男子们最喜欢的体育竞技项目。在彝族传统中,如果两个男人之间出现摩擦,可以请德高望重的双方都信得过的人做裁判,组织并作证两位男子以摔跤的方式解除怨气,不管谁输谁赢,双方以后不能再向对方找碴儿,犹如西方男人之间的决斗,摔跤时如果受伤自己负责。彝族的摔跤不会要对方的性命,对于攸关性命的矛盾以其他方式解决。彝族传统摔跤不分年龄、不分体重级别,以三局制直接淘汰方式层层筛选,最后取得胜利者为摔跤能手,不选出亚军、季军。彝族摔跤比赛是一种尚武习俗的体现,彝族地区男性从小就参加各种场合的摔跤比赛,在婚娶场合、老年人过世、送祖灵仪式、彝族年等大型的聚会场合都会组织摔跤,只是火把节摔跤比赛更为正式,获得火把节摔跤能手称号的更受人羡慕和尊敬而已。
斗牛、斗羊和斗鸡。彝族成了家的中年男子火把节的主要精力在于斗牛、斗羊和斗鸡场合,赛歌和选美是青年女子集聚的地方,摔跤是青年男子角力的地方,赛马是骑手小青年和特别富裕的有专门坐骑的家庭关心的场合。中年家庭男人最关心的是自己饲养的斗牛、斗羊和斗鸡是否能够取得比赛的最后胜利,主人自愿将自己的牛羊牵出参与比赛,在比赛中即使自己的牛和羊被斗死都不能找对方赔偿。
六 综合性
火在人类进化史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彝族大多居住于祖国西南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之间,一年四季都需要生火做饭御寒、烧荒播种、照明驱兽,对火的依赖性特别大,而由于当时的条件,又不可能对火的特性有正确的理解和科学的认识,因而对火产生了神秘而敬畏的情感,将它神化而进行崇拜,产生了一系列关于火的神话、传说、故事以及祭祀和禁忌,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彝族火文化。彝族的火把节既是火文化的传播,又是一大民俗盛典。千百年来经久不衰,而且越来越得到四方宾客的认同,彝族火把节文化活动是激活凉山旅游的支撑点。火把节已经成为凉山独具特色的一张文化名片。
火把节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火把节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能够整体促进彝族文化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保护,要完整保护火把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是强化对传统火把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保持原生态文化传统是关键。对原生态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扶持。
二是鼓励乡村继续开展火把节传统文化活动,尽可能避免用所谓的现代文化去肢解、冲击和代替传统文化,破坏传统文化的完整性。
三是在火把节期间,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外来游客参与民间火把节活动,让他们感受彝族民间传统火把节文化的魅力。例如,参加布拖、普格民间地道的传统火把节活动,参加西昌周边大箐、洛古坡彝族农村的民间火把节活动。
四是年年在重点乡村集镇、县城、州府举办民间火把节活动,以民办为主,以官办为辅,政府指导,民间运作,形成群众性的民间节日活动,吸引游客,制造商机,培植人气,扩大影响。
五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火把节为契机,可以搞活招商引资,但是主次应当分明,不能让火把节只为招商服务,搞表面上的形式主义,没有火把节的实质内容。
六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以经济活动带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以火把节为契机,争取经济上的支持,开展火把节文化论坛,知名作家采风,让知名人士走进火把节,走进凉山,感悟真正的彝族火把节,让他们通过参加火把节的活动宣传火把节,宣传凉山。
七是坚持举办国际火把节,扩大火把文化的对外辐射。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凉山已经不再是可以自我封闭的“独立倮倮”王国,国际交流与交往是彝族文化走向世界,不断自我发展和更新的必然选择。
八是坚持把火把节文化活动作为文化核心动力融入旅游业,让更多的游客把参加火把节活动自觉列入旅游计划,做到早计划、早安排、多参与。
九是以创新理念,包容其他文化活动内容,增加火把节的文化活动范围,在火把节期间举办彝族美食节、啤酒节、赛装节等。
七 象征性
火把节历数千年一直流传到今天且日益汹涌澎湃、气势恢宏,是因为它是民族文化之魂,彝族人民从精神和物质上都需要它、离不开它,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变革,火把节在历经不同的历史时期时,都在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时代特征,因此,火把节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历史发展变化中,葆有强大的生命力。彝族的火把节作为从遥远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包含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灵崇拜,火把节是包罗万象的原始宗教与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融为一体的节日,是展示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全民共乐、乐观向上、追求美满幸福生活的大舞台,其内涵就是从人们过去、现在、将来都离不开火而衍生出来的“火文化”之继承与发扬,它是以火文化为代表的民族精神的表现,火把之光将逐退黑暗照亮未来,让人们永远生存繁衍下去并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火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火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彝族人崇拜火,是因为他们知道太阳的光辉;彝族人的火塘不熄,是他们知道大地的恩泽。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用火把祭祀天地以外,还点火把驱除害虫,他们高举着火把,朝着光明,去追随美好的明天。彝族人崇拜火与其他民族的崇火习俗相比较,别具特色。
在彝族的传统意识中,火是神灵的化身,是纯洁、幸福的象征,是财富的源泉,意味着传宗接代,人丁兴旺。
每年到了火把节时,家家户户都要除尘打扫卫生。到了晚上,年轻人把早已准备好的火把拿出,由家庭主人从屋里将火把点出门,一把把火把先绕屋按顺时针转一圈或三圈,再走向自家的庄稼地绕一圈或穿过,大人就在后面念有关驱邪、避灾的词:“烧掉害虫,烧掉害蛾,烧掉贫穷,烧掉饥寒,烧掉饥荒,烧掉死神,烧掉瘟神,五谷饱满,六畜发展,人丁安康。”以示驱邪除魔。入夜,各村各寨游龙似的火把,如闪烁的点点星光的火把最后聚集在一处,烧成一堆大火,熊熊的火焰映红了天边。火把节进行第三天晚上,还要举行特别的活动。这时,人们把各自三天来点剩下的火把禾秆捡来放在一起,然后把它做成猪、牛、羊、马槽形堆放好,再拾些小石块放在槽形的禾秆上,每个模型里都倒上盐水后,大家围坐在盐槽边,严肃逼真地分别大声呼唤马牛羊等牧畜来饮盐,并口中默默念“通过这次火把节,但愿本家粮食堆成山,牛羊遍山坡,美女勇士能人万物聚我家”等祝福语,以求家人安居乐业,吉祥如意。
彝族相信,火是神的化身,随时可以回到天上,向天神禀报情况。来年一家是否六畜兴旺、无病无灾、康乐幸福,全要仰仗火神的眷顾。一家之主要代表全家念诵对火的祝词:“快来呀那个留着天菩萨的小孩,/快来呀那个穿着花绣衣的姑娘,/火把节的夜晚,/快来唱火把歌,/快来耍火把,/小伙伴们呀,/跳呀跳,/笑啊笑,/火把节的夜晚,/小姑娘耍火把,/小娃娃耍火把;/尽情跳,/开心唱,/丰收的季节就来到。”
彝族在这广袤的大自然中繁衍生息,不断地寻找,不断地失去,旧的期待和希望失去了,又去找到新的期望,这新的期待和希望便是人类尽善尽美的永恒的期待和希望。可以说,火把节是彝族人民对生命的集体礼赞。火把节歌正是人们祈盼理想社会生活的心理记录,是生命体验的释放以及对生命的理解和生命本身的展示。无论在远古的洪荒时代,还是在21世纪的今天,乃至更加久远的明天;无论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城市,还是穷乡僻壤的乡村,只要生命不息,生活之火则永远不息,火的精神不灭,火把节的歌就会代代相传。
彝族的火把节已经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社会生活现象,而且已经成为国内兄弟民族以至于国际友好民族之间团结与友谊的纽带。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而在滔滔如流的岁月中,这些特定的节日犹如长江的浪峰,显示出它们自己的不凡。在这些众多而各异的节日中,包孕着每一个民族生活中的历史演变、风土人情、宗教信仰、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等诸多文化因素。彝族火把节,在彝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世代相传,经久不衰,为彝族人民的生活增添无限的意义和乐趣,它振奋和抚慰着彝族人民的心灵,它疏通着彝族人民之间的感情,凝结着彝族人民之间的团结。它成为今天文艺作者的灵感,成为诗人抒情咏怀的源泉,成为作曲家的音谱缘由,成为民俗研究的宝库。
节日在民俗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节日习俗是各种民俗的综合展现。所以说,火把节习俗是彝族各种民俗文化的综合展现,人们可以通过彝族火把节活动中的服饰、饮食、餐具,节日家庭活动礼仪,节日中亲友的交往,节日中的信仰仪式,娱乐活动中的多样形式和丰富内容等,观察到彝族传统的民俗文化和演变中的民俗文化,并能分辨优秀的民俗文化和糟粕陋习,以利引导彝族子孙后代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抛弃落后的陋习,使火把节的节日民俗文化更加恢宏,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火把节是开发潜力巨大的一笔文化遗产,是经贸活动的载体,是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契机。新中国成立前,彝族文化以原始传承方式沿袭着,文化对外交流与自身发展之路上有三道屏障;一是自然屏障,彝族聚居区山高谷深;二是历代统治者的人为因素,封建王朝人为地制造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敌对心态;三是彝族文化的自我封闭,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包容不足。从而使彝族文化的发展失去了很多机遇,失去与世界文化接轨的机会,在漫长的岁月里缓慢地自我发展着。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国家正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增大了对“老、边、少”地区的扶持力度。机遇和挑战并存,利用信息便利、交通畅达、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机遇,发挥落后地区的后发优势,加紧开发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应用起来,构成我们精神文化的脊柱。就像达体舞的普及,已经远远不止是舞蹈、健身、丰富文化活动的意义,它已经蕴含集体主义教育的意义,体现世界文化交流,成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合作的桥梁。利用火把盛会,研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对土特产进行深加工,建设民族风情园,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是发扬民族文化的必要手段,也是创收增效的好途径。
八 活态性
火把节植根于彝族的火文化,彝族火文化植根于彝族传统文化,彝族传统文化又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没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和彝族传统文化,就不会有丰富多彩的彝族火文化,也就没有恢宏的火把节。反之,没有彝族火把节,彝族火文化就不完整,彝族传统文化就会严重缺损;没有彝族火把节,彝族传统文化就会减少魅力,就会相应失色。显而易见,凉山彝族火把节在彝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所独具的社会和谐进步的促进功能和它所葆有并日益显现的巨大发展潜力,使它承担着彝族优秀文化遗存的传承与教化,民族认同感和族群记忆的强化,民族自信力和凝聚力的培养,民族文化生命和精神独立性的坚守,民族文化风情风俗的延展,民族历史文化完整性的探求,民族文化深广度变革发展等文化使命。
凉山彝族火把节是人类社会顺应自然、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礼遇自然从而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见证,闪耀着思想智慧的火花,刻录着信念情操源流的活化石。由它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所构建的火把节文化是一份需要我们很好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的宝贵文化遗产。
彝族自开始过火把节以后,不管世事怎样变迁、朝代怎样更替,火把节在民间的传承和传播一直没有间断。在当今全球化进程加快,信息化深入地球的每个角落,人员交往空前频繁,文化交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宽与加深的过程中,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出现了民族文化被弱化和边缘化的现象;特别是在中国,汉文化作为官文化具有强势地位,少数民族文化在汉文化的包围下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但是,火把节作为彝族最隆重的节日,由于民众的广泛参与,群众基础扎实,因而其能够很好地活态性传承于彝族民间。
九 流变性
火把节表现彝族人民英勇尚武、与邪恶作斗争的民族精神,无论火把节传说中的阿体拉巴智斗斯惹阿比、战胜天降的害虫,还是传统延续下来的斗牛、斗羊、斗鸡、赛马、选美、摔跤等节日内容,都贯穿了一个“斗”和“赛”,体现了彝族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和勤劳勇敢的特性。1956年凉山实行民主改革,废除奴隶制度,完成了社会历史一跃千年的飞跃。50多年来,彝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但由于社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明显滞后,与发达地区差距逐渐拉大。一是在边远山区,彝族聚居的心腹地带,彝族民众在相当程度上还延传着其固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彝族的民族文化仍然保留着古朴、独特的原生态风貌,许多文化传统仍然是由当地彝族所恪守和珍视的价值构成。二是随着历史变革和经济发展的进程,随着现代文明逐步由边缘向腹心,由浅层向纵深的渗透,凉山彝族传统文明的发展走向也面临着严峻的流变和多方位的挑战。三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教育体系在彝族地区的建立与普及,相当数量的彝族少年儿童进入学校接受现代文化教育,其固有的文化传统被同化、淡化,以流行文明、商业文明、信息文明为特征的现代文明冲击波激荡着彝族的原生文化,以及他们对本土母体文化的认知舍弃,使他们不再对自身民族文化有刻骨铭心的神圣感和充分的了解,因而从观念和价值取向上与原始整体族群的认知出现了差异,降低了原生文化的实际意义认同率,流变为多元文化的混合体。一些非火把节传统项目,因官方组织者的喜好,放入火把节的活动之中,没有群众基础,没有文化内涵,火把节也因之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参与面,削弱了召感力和吸引力,参与者也因之减弱了热情,火把节的整体影响力也就面临着弱化的危险。
随着我国鼎盛的农耕文明的萎缩和凉山彝族半农半牧生活方式的退化,其生产、生活方式及其与此相关联的文化现象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彝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到汉区务工,农村地区出现了空巢现象,影响了火把节参与的人数,同时,这些在外务工的人员,由于生活在汉区,长期受汉文化的影响,对彝族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在衰减。受现代技术的影响,火把节过程中的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在悄然发生变化。有了录音设备,人们把最好的乐器曲录制播放,影响火把节现场的乐器弹奏;人们将平时演述得最好的克智和博帕录制播放,影响火把节人们演述克智和博帕的情绪;彝族传统选美是在火把场地中央举行且不化妆,现在选美走向舞台化,参选人员浓妆艳抹,传统选美每个选美场合只选一位,现在不仅有金花,还有银花和铜花。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实力在增强,火把节期间的家庭支出在增加,以前比较富裕的才杀羊,现在杀羊的比较普遍,以前杀鸡的普遍,现在只杀鸡会被笑话;彝族服饰盛装中的银饰在增加,而珊瑚珠和蜜蜡珠等饰品在减少。
彝族火把节从民间走向官方,每次彝族国际火把节都是政府在主导,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举办,彝族火把节成了地方政府的宣传平台,成了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增加经济收入的渠道,成了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一张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