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火把节的程式及内容

彝族火把节,所有在外地的家人都赶回家吃团圆饭,饭前必须先杀一只黄色的仔母鸡祭祀祖先,饭后举行点火把“送祟”仪式,彝民族认为火可以驱灾除邪,火可以降魔降妖。届时,由一家之主点燃用干蒿枝扎成的火把,从屋内的火塘里点燃火把,口中念道:烧掉一切不吉之源,全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然后绕走牛圈、羊圈,家中的大人小孩各拿一支火把,在主人引出家门的圣火上引火点燃后,加入村寨的火把行列,到庄稼地里舞动、戏耍,这一形式后来逐步发展为聚合到一个比较开阔的地方戏耍火把,并聚集在熊熊燃烧的火光下唱歌跳舞,欢庆人类的胜利,祝愿人间大地更加美好、更加繁荣昌盛。

一 火把节的程式

凉山彝族的火把节,按传统习俗过节时主要有以下一些程式。

火把节的第一天,各个村寨都要宰杀牛、羊,集体分享节日肉,自己家里也要杀鸡,以酒肉祭祖,晚饭后各个村寨的小孩都要在岔路口上集体点火把挥舞游玩,唱火把歌,互祝节日平安。

火把节的第二天是节日的最高峰,人们一大早个个俏装打扮,扶老携幼,背着节日的美食从四面八方涌入聚会场所,那些多情的姑娘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撑着黄油伞,哼着动听的歌,会集到一起,尽情地跳节日朵乐荷舞,男子们则从四面八方会聚到宽敞的坝子上参与摔跤比赛,观看斗牛、斗羊、赛马(按彝族的传统习俗,赛马一般要区分比赛马的速度和马与主人的配合程度两种,俗称大跑和小跑)、选美等各种娱乐性活动,尽情享受节日的欢乐。

如今火把节的第三天除了举办传统的节日活动以外,还要举办各种类型的物资交流活动,夜间还进行节日扫尾送火把仪式,人们尽情地唱歌跳舞,一片欢腾。

(一)节前准备

从火把节的前一个月起,每个彝族村寨都要着手节前准备。一是准备火把(蒿枝火把、篝火柴禾、松明等)。火把彝语叫“都则”,清《西昌县志·夷族志》中写道:“火把者,松柴细竹野蒿所制之火炬也。大者数围,长数尺,或及丈,植地上。小者可以手执之。”火把多用干蒿枝捆扎而成,按家人耍火把的人数进行准备,每人以三把计算,火把做好经太阳曝晒数日后,存放于楼阁上。二是准备祭祀品,包括牛、羊、猪、鸡、杆杆酒、苞谷酒、燕麦炒面、荞面饼等。祭祀品一般视其家境牛、羊、猪、鸡均可以宰杀,以图吉利。三是准备节日的盛装,彝家姑娘要按照节日盛装规矩,准备头帕、彩衣、彩裙、彩带、银饰、黄伞等,有的姑娘还为自己的心上人赶制衣物、腰带及花包等,小伙子们则要准备漆器、银器、口弦、月琴、葫芦笙、竖笛、马布等;有的也为自己的心上人购置银领扣、耳环或耳坠、黄伞等。有趣的是,这个“心上人”是未知的,等到火把节那天才去寻找,所以有“火把节是东方情人节”的说法。四是采购酒、糖等节日食品。除了各家各户自己准备各种过火把节的食物以外,每年全村还要共同宰杀一头或数头牛,以示众人一心敬火祛灾。

图1-2 扎火把

(二)火把节第一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人们早上一起床,先把当天要宰杀的黄色仔鸡捉来关到竹筐下,以免用来祭祀的鸡当天再去啄食不洁的食物;然后家家户户开始打扫房前屋后,把屋内重新清洁一遍,并彻底清洗所有餐饮用具;做完家里的卫生工作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集聚到一起开始宰杀共同出资购置的牛。打牛时,打牛手口中念咒:“打妖魔、打鬼怪、打灾鬼、打饿鬼,保佑全村各家人丁平安,牛羊发展,五谷丰登……”牛死后剥其皮,剖其肚,取牛胆观其胆汁占卜:汁多为平安年,汁少村寨可能不平静,无汁为凶兆。然后根据家庭人口数的多少,把牛肉以户头分给每一家,表示吃了牛肉的都吉祥平安。下午分完牛肉回家以后,家里女主人开始炒制燕麦炒面,女人们准备节日饭菜,男人们宰杀自己家里准备的祭祀牲畜。同样,打牛的先观其胆,杀猪宰羊的除了看胆以外还观其脾脏。不管杀牛还是杀猪,鸡是每家都必须杀的,杀鸡时,先夹出火塘中烧红的石头,石头上放一蒿草,将早上就关好的鸡从竹筐中拿出,把鸡的头和脚并在一起,从上往下淋水,让水从鸡头和鸡脚淋下落到烧红的石头上产生蒸汽,拿鸡的男主人在蒸汽上方将鸡按顺时针方向转,口中不停念咒:“祛除啄狗屎的不洁,祛除啄猪屎的不雅。”念完咒语抓一撮干荞面粉放入鸡的口中,把鸡捏死(火把节祭祀杀的鸡不能见血,只能捏死)。煮鸡肉时先不加盐,待鸡肉煮熟后捞出鸡头,拔出鸡舌,除去肉,看鸡舌头软骨的形状,三根软骨成向内的圆弧为吉利,特别是中间的小软骨不能卷成圆圈。如果向内卷成圆圈,则预示当年主人家有凶兆;向外卷成圆圈,则预示亲家会有凶事。鸡舌软骨卷成圆圈的不能当祭祀品,必须重新杀一只鸡,火把节之后需要做一次祈福消灾的宗教仪式。待太阳偏西时,迎接牛羊归圈,一家之长还须向羊群撒燕麦炒面,祝愿羊群繁衍发展。傍晚,丰盛晚餐做好后,先由家里的长辈将酒肉和荞粑分别盛好,放在祭案上祭祖,再由长辈从祭案上取少许食物品尝后,全家才开始节日的晚餐。晚上由一家之主点燃用干蒿枝、箭竹竿、松明扎成的火把,先从屋内的火塘上点亮,走出正房来到院子后依次为其他人点燃,口中念道“烧掉一切不洁之物,全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然后经过牛羊圈,最后交给孩子们,孩子们则举着火把走出家门,与伙伴们一起走出村寨到庄稼地里边唱边舞,以示驱走一切害虫,祈望五谷丰收。

图1-3 彝族人民燃起了驱邪灭虫的火把

图1-4 火龙

点着火把的孩子们,一边摇着火把,一边口中大声念唱:“/来唱火把歌,/点上三把火,/来呀耍火把。/祭骟牛是兹莫,/祭阉羊是富家子弟,/祭鸡的是个穷小伙,/祭鸡蛋的是单身汉,/祭荞粑和辣子汤的是寡妇。/来唱火把歌,/点燃三把火;/来呀耍火把。/祭野松果是黑熊,/祭荞花是白兔。/烧吧,烧尽害虫,/燃吧,燃尽灾祸,/焚吧,焚尽饥饿。/烧吧,烧掉害虫,/烧吧,烧掉瘟神,/来吧,用火把欢庆五谷饱满,/来吧,用火把祝福六畜兴旺,来吧,/用火把祈祷人丁安康。”这样唱着唱着,从自家的庄稼地往村寨的主干道上集中,慢慢将火把会合,形成一条条“火龙”,村内寨外火光闪耀,寂静的山寨一片欢腾。

(三)火把节第二天

火把节第二天是节日的高潮,热闹而隆重。一大早,村村寨寨男女老幼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会集到火把节集会地,参与或观看摔跤、赛马、斗牛、斗羊、斗鸡等民间体育竞技活动,参加朵乐荷舞、达体舞等文艺娱乐活动以及彝家选美比赛,同时,弹口弦、弹月琴、吹马布、吹葫芦笙、吹竖笛、唱山歌、唱情歌。这一天,也是彝家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光,情侣们交换信物,女子打上黄伞与情人约会。晚上,众人高举火把,围绕篝火彻夜狂欢。

图1-5 乡村火把节之夜

(四)火把节第三天

火把节第三天,彝语称“都沙”,其意为“送火神”或“送节”。各村寨除继续过节外,黄昏时,各家各户都要把各自前两天没有点完剩下的火把集中到十字路口上(一般在村子下方),堆放在一起,先把它堆放成猪、牛、羊、马等牲畜通常吸盐水时的木槽形,再捡些小石块压在槽形的火把杆上,一般在每个槽上放9个小石块,表示无数,然后把家里杀的祭祀鸡的鸡翅毛、股骨一起焚烧成灰烬,象征邪恶的妖魔随之焚灭。大人们口中还默默念道“今年过了火把节,但愿我家粮食堆成山,牛羊遍山坡,美人出我寨,勇士能人出我方,万物聚我家”等祝福语,以求家人安居乐业,吉祥如意。

图1-6 送火神

二 火把节的内容

从凉山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的描述和人们的认知中可以看出,凉山彝族先民认为火是天庭祖灵变来的,所以把火当作神灵。火能够给人光明和温暖,能够通达神灵。彝族视火把为神灵的化身、人才兴旺的源泉和纯洁幸福的象征。火把节习俗体现了彝民族对火的崇拜,把火象征为能使庄稼丰收、六畜兴旺、人类免于贫穷和疾病的具有神奇力量的实体。

火把节活动的内容,既有遥远的古代彝风,也可以看出各个历史时期彝族文化的留存。火把节是火的盛会,火把节除了祭祀祖先、祭火送火外,节日期间还有各种丰富多彩的摔跤、赛马、斗牛、斗羊、射箭和爬杆、选美、赛歌、跳朵乐荷舞等民间娱乐活动。

(一)摔跤

摔跤比赛是火把节活动中重要的竞技项目之一,摔跤同样是彝族体育竞技项目中最为传统、最受喜爱的项目,它不限于火把节期间,在平时的婚娶场合、老年人过世的场合、逢年过节人们相聚的时候都有组织摔跤的习惯。但是,平时的摔跤不是必需,根据当时的气氛或者有没有摔跤能手到场来决定。火把节的摔跤是火把节活动中必须安排的一个项目,火把节时,一个片区的人都会聚到一起。长期形成的民俗让会摔跤的勇士都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彝族人在和平时期对一个男子是否勇敢的评价就是看敢不敢参与摔跤比赛,摔跤的成绩怎么样是自己以及亲朋炫耀的资本,是小伙子们引以为豪的信心来源,是姑娘们选择对象的参考依据。

图1-7 火把节摔跤

彝族摔跤方式称为抱腰式,双方各自拴一根腰带,双手上下交叉以腰带作为辅助抱住对方的腰,也可以不要腰带,直接双手交叉抱住对方的腰进行比赛。彝族式摔跤不同于现在国际比赛中普遍使用的自由式或者古典式摔跤,彝族式摔跤目前已经入选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比赛项目,是已经连续多届作为正式项目开展比赛的相当成熟的项目。在民间的比赛中,由于方言区的不同,摔跤手常用的摔跤技巧和胜负评判标准有一定的差异,所地方言区以上半身的力量和技巧为主,只要让对方先失去重心就算赢,所以不能用脚去绊或勾对方;而其他方言区是谁先着地谁输,所以可以用脚上的技巧,允许用脚去绊或勾对方的脚。正式的比赛以三局两胜制进行,以谁先着地谁输为标准。彝族摔跤的特异之处还在于不分选手体重级别,也不分长幼,只要自身愿意,摔跤过程中出现的伤痛自己负责。彝族摔跤不仅需要有力量,更需要有过人的技巧才可以取胜,所以我们往往能看到体重高大的选手输给身轻个矮的选手。

彝族摔跤比赛和其他比赛一样带有群体性,选手不仅代表个人,还代表一个村寨或家支,故火把节上参赛的摔跤手,往往是某一群体平时训练有素的高手,甚至是几经比赛才选出的杰出代表。节日正式比赛时,摔跤手不但有助手前呼后拥,比赛中还有群众为其加油呐喊,若赛后取得胜利,特别是最后几经较量获得冠军的摔跤手,则会有众人蜂拥其后如众星捧月一般为他扬威,这充分体现了彝族的群体荣誉感,也显示出彝人奋发图强、团结向上的民族性格。当然获胜者本人也会因此而声名大振,成为众人特别是姑娘们的崇拜偶像,其他比赛的获胜者也莫不如此。

(二)赛马

赛马是火把节期间必不可少的项目,也是群众最喜爱、最受欢迎的比赛,因它能显示彝族人尚武争胜的精神,激发和增强人们的荣誉感,因而备受男性民众的重视。如果比赛获得优异成绩,则不仅是骑手个人以及其一家的荣耀,而且被认为是全村寨的光荣,所以骑手们在赛前都要精心准备,参赛时则会拼力冲刺勇往直前,至于其所代表的村寨乡亲,也会在其赛前准备中给他帮忙和出谋划策,在比赛中摩拳擦掌,为他呐喊助威。那种狂热的场景真切体现出民众对赛马的喜爱程度。

凉山马体格小却动作灵敏,奔跑速度极快,且善跑山路和穿越森林,凉山马又叫“建昌马”。彝族比较喜欢骏马,只要是自己看中的,花上再多的钱都愿意购买。人们认为那种四脚垂直、腰细胸宽,耳尖摆动快,行走时后脚落地的印迹超过前脚的马一般都是骏马,当然,是不是骏马只有通过比赛才能确定。古代凉山一带最出名的马有丹勒阿宗、牡诺泽惹、鸠诺炜哈、鸠都拉呷,近代则有名马日诺迪史、依洛托且等,它们均以碎步奔跑见长,据传这些名马奔跑起来张开大嘴、竖立耳尖,人们只闻马蹄落地之声,肉眼难见四脚跨动,骑手披风迎风飘扬犹如雄鹰展翅。

图1-8 火把节赛马

火把节赛马方式有两种:一种为大步跨跃,另一种为小步疾驰。大步跨跃的比赛方式主要比的是马的速度,以圆形跑道为比赛场地,规定好跑多少圈后,选手整齐排列,听到出发号令立即驱马狂奔,谁先到达终点谁获胜。这种比赛方式在各处赛马场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是,彝族火把节参加这种方式赛马的一般不套马鞍,骑手主要是18岁上下的青年,体重轻,身体灵活。最有彝族赛马特色的是小步疾驰的比赛方式,由于彝族居住在西南横断山脉,山高坡陡,大步跨跃的奔跑方式不怎么适用,所以喜欢马以小步疾驰的方式行走。比赛时,骑手身着盛装,头顶英雄结,耳饰蜜蜡珠,斜挎英雄带,身披羊毛披毡。骏马也要装饰,马头饰银,马鞍镶金;奔跑时马匹双前腿或者后腿不能同时离开地面,骑手坐在马上不能前仰后合,马儿不能以跨跃的方式奔跑,只能以碎步疾驰的方式奔跑。比赛过程中不仅要看谁先到达终点,还要看谁最有风度和气质,骑手与坐骑之间哪对配合得最好;有的骑手还手端盛满酒的酒碗,在奔驰过程中酒不倒洒,表示马儿虽然在疾驰,但是颠簸得并不厉害。这两种方式的比赛就像田径场上跑步比赛和竞走比赛一样,小步疾驰就好比竞走。虽然小步疾驰方式才是彝族特有的赛马方式,但由于小步疾驰方式骑手需要盛装,参赛马儿需要装饰,且参与比赛的马匹必须经过训练,经济条件很好的专门有坐骑的家庭才可能训练出合格的小步疾驰的马匹,平时这种马不参加劳作,所以,目前这种比赛方式相对较少。火把节赛马夺得冠军的不仅披红戴花扬眉吐气,而且被视为英雄人物声名显赫,颇受姑娘们的青睐、父老乡亲们的拥戴与赞许,其本人也会因受此殊荣而充满自信,在人们的鼓掌欢呼声中绕场答礼致谢。

凉山彝族除了火把节赛马以外,其他像老年人过世、送祖灵仪式、过彝历新年等人群聚集的时候也常常开展赛马活动。家庭经济条件很好、子女较多且都还健在、在一个地方社会地位较为显赫的家庭,在老年人过世和送祖灵仪式时,会专门安排赛马活动,这种时候就有两种方式的赛马,小步疾驰的赛马方式要特意安排,以显示参与比赛的家庭有专门的坐骑,且获得冠军的奖金都非常高。

(三)斗牛

彝族斗牛只斗黄牛,不斗水牛。原因有三:一是彝族主要居住在二半山,以养黄牛为主;二是黄牛在斗赢以后不追赶斗输的牛,斗输的牛不至于跑到人群中踩踏观众;三是绝大多数彝族不食水牛肉,认为水牛不洁。彝族以公牛为重,人们认为公牛是诚实和勇敢的象征,它们平时老老实实为家人的幸福而耕作,比赛时也为主人的名誉而战斗,因此深受人们喜爱。那么,什么样的公牛最有战斗力并会在斗牛中取胜呢?选牛的标准一般是:角短而尖、颈粗项短,胸宽腰紧、勇于拼搏且训练有素者为佳,因牛角长的易被对方抬到上空,难以刺伤对方眼、耳和角根部位,而角短且尖者则可以刺中对方要害部位;颈项粗短、胸宽腰紧的牛,上半身特别是头和颈部有力量,在双方拼力撞刺时不易被对方撞倒,反之则易败。

图1-9 让斗牛更具战斗力

为了在火把节斗牛比赛中获得胜利,争得荣誉,牛的主人平时就得煞费苦心,悉心照料自己的斗牛,经常提高赛牛技巧,训练斗牛听从口令,不断邀请远近公牛进行预赛;这样,当正式斗牛时赛牛才会临阵不惊,按主人口令行事。在多次斗牛场上,我们看到当两牛相斗难解难分之际,善斗的牛主人就会发出“斩!斩!”的口令;训练有素之牛善解主人口令,它会慢慢松开紧紧相顶之势,甚至做出准备逃跑的假象让对方松开,然后乘其不备全力猛攻对方眼周和耳根,使它晕昏、流血,不得不败逃。若有败退的牛,斗赢的黄牛象征性追赶几步,不会出现像水牛一样紧追不舍的现象,斗赢的公牛常常会昂头长啸几声摆出胜利者的姿态。有的牛主人为了获得胜利,争得荣誉,不惜以重金购买仔牛精心饲养,训练来参加斗牛比赛,有的甚至暗中请毕摩跟在牛后小声念咒,或在牛角上涂上麝香,使对方闻味即却,不战而败。斗牛获得胜利,也如赛马一样,牛和主人均会受到全村寨人的敬重,回村时会受到男女老少乡亲的欢迎,觉得是本乡本村之荣耀,并杀猪、宰羊欢庆胜利,而牛也会得到遍身洒酒祝其早日康复的待遇。自愿参与斗牛的家庭,即使他的牛被斗死,对方或者组织者都不负责,没有找对方赔偿的理由和传统。

图1-10 牛主人精心饲养自己的斗牛

凉山彝族除了火把节斗牛以外,其他像老年人过世、送祖灵仪式、过彝历新年等人群聚集的时候也常常会有斗牛比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在老年人过世和送祖灵仪式时,一般会特意安排斗牛,斗牛冠军一般都会得到奖金。彝族年组织的斗牛比赛没有奖金,是养了准备在火把节斗牛的家庭,当是训练斗牛而进行的自愿自发的比赛。

图1-11 火把节斗牛

(四)斗羊

火把节斗羊与斗牛略同,彝族斗羊只斗绵羊,不斗山羊。彝族传统认为,山羊什么都吃,怕水怕冷,经常互斗,是不讲规矩、不团结与欺弱怕强的象征;而绵羊特别是公绵羊外弱内强,平时在羊群中温和驯顺,从不伤害弱小,且爱带头为同胞觅食,至夜则在圈边门口守卫,以保护其配偶和幼崽的安全,而一旦狼或其他野兽袭击羊群,公绵羊还会主动与之进行生死拼斗。公绵羊是团结、友爱、和平与正义的象征,为此,有的彝人以绵羊自称。选择参赛的公绵羊以羊角粗根壮为上品,而颈项粗短和身体健壮也是必要条件。火把节斗羊时,主人将羊牵至场内对峙,两只斗羊首先要相互观察几分钟,要看对方是否有敌意,如无相斗之意,羊主人只有将羊用力推来以羊角相抵,让公羊相互产生敌视,自愿参与斗羊;也有的公羊无论双方主人怎样强迫,它们都绝不会互相决斗,这种时候就打乱比赛排列方式,换另一只公羊来相斗。若两只斗羊相互有敌意,两只公羊就会走近,并用羊自己的方式交流,并正正规规各自后退四五十步,然后以闪电般的速度跑来相撞。相撞的一瞬间两头公羊会像两列火车相撞一样立起来,如果都不服输,双方又各后退四五十步,再次闪电般跑来对撞,直到一方退缩才能分出输赢。由于双方将所有的力量集中到头上,以最快的速度相互撞击,因而赛场上一方颈项被顶断而死的事也时有发生。在相撞的一瞬间,如果双方都以头相撞,只会撞晕退缩,很少出现被撞死的现象,而一旦哪只公绵羊在最后关头害怕,不敢正面相撞,以自己身体的其他较软的部位与另一只正以最快速度、用最坚硬的头冲来的羊相撞,害怕的公羊就会被撞死。同样,参与火把节斗羊的公羊即使被撞死也只能自己负责,对方和组织者不负责任。斗羊取胜虽不及斗牛之盛,但也被视为公羊给主人争光、为村寨争荣之举而受到观众的欢迎与喝彩。

图1-12 火把节斗羊

(五)射箭和爬杆

彝族射箭的历史悠久,最初源于狩猎和战争,以后逐渐成为民间体育竞技活动项目。射箭一般分射远和射靶两种。前者以射远者为胜,后者以中靶多而准者为胜,但有时两种合而为一,以射得远且命中率高者为胜。爬杆多在老年人去世时进行,作为丧礼的一部分,火把节中也常进行。比赛时,要用一根十余米长、直径一尺左右的匀称笔直无疤痕而少枝丫的树干,剥尽树皮,在树身上涂上猪油等润滑物,然后在杆顶上拴上银子、钱或其他贵重物品,选个平坦的地方挖坑将木杆竖起,让人攀爬,以爬上杆顶并取下上面所挂之物者为胜,所取下的物品则作为奖品归其所有。

彝族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为适应生存、竞争、战斗和娱乐的需要而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灿烂的彝族文化中的一枝鲜艳的奇葩,也是彝族人民锻炼筋骨、增强体质、陶冶性情、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法宝,其特点是简便易行,不受时间、空间和器械等条件的限制,无论茶余饭后,劳动间隙,房前屋后,田边地头,随时随处都可以进行,因而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和珍视。一年一度的火把佳节,则是集中展示彝族传统体育竞技活动的空前盛会。

(六)选美

火把节中的评选美女活动,是节日中特设和最为重要的压轴好戏。彝族传统选美只选美女,不选帅哥,但是,近年来政府组织的选美活动不仅选美女,还选帅哥;传统选美每个选美场合只选一位美女,没有亚军和季军,而现代政府运作的选美不仅有金花,还有银花和铜花,还没有最佳人气奖、最佳服饰奖、最佳舞台效果奖、最佳才艺表演奖等名目繁多的奖项。选美从民间活动向政府行为过渡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从火把场地向选美舞台的过渡。

图1-13 火把节选美盛况空前

彝族传统选美方式与现代评选“××小姐”“××花”“××模特”“××大使”之类有较大的差异。现代各种选秀节目是舞台选秀,不仅要选外貌,还有各种才艺表演。彝族传统选美时,参与选美的姑娘们打着黄伞,用围巾或者三角荷包前后相牵成一个圆圈,一步三摇地跳着朵乐荷舞。评委由各村寨素有威望的老者组成,他们在火把节的整个活动过程中巡视察访,经过反复酝酿评议,最后才选出当年当地火把节聚会场的美女。选美没有特定的标准,但以彝族不成文的传统审美观作为依据,一般来说既要看外在的相貌,也要结合平时的品德。从相貌上看,身材高挑,脖颈如头年生的母山羊的颈项细而长,胸脯如野斑鸠般的丰满,腰肢如马蜂般纤细,腿似仙鹤一样修长,手指纤细秀丽,皮肤像绸缎般细嫩润滑,头发黑而浓密,眼睛大而亮如秋月,眉毛黑而细长如柳叶,睫毛长而弯如杉树枝,鼻梁隆且直如山脉,嘴薄恰适中,脸蛋红又润者为佳。至于在品德方面,则是从其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风度风范以及平时的孝心、善良与否相结合来综合衡量。彝族传统选美既重视外在美,也要权衡内在素质,这样选出来的美女比较全面,自然也就会被群众所接受。彝族选美不限于少女,有结过婚的,也有已当了母亲的,只要合乎以上条件和审美标准的均可入选,在多次选美中,往往少妇反较少女更占优势。当火把节全部比赛活动结束时,美女一经评出正式宣布,则全场欢声雷动,赞美之词不绝于耳,而这一年一度被选出的美女也会因此而身价百倍,和其他获胜者一样成为群体的光荣。

选美是凉山彝族特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在彝族地区,家有美女,慕名求爱者络绎不绝,不仅是父母的骄傲,整个家族都会认为是一种荣耀。彝族民间对能够展示自己美丽漂亮的妇女多给予褒奖,所以每次在重大节庆假日或者大户人家送祖灵仪式的时候,姑娘们都会盛装出席,虽然不像火把节一样正规选美,但是参加活动的人们都会评论谁家的姑娘最漂亮。

图1-14 火把节彝族选美

火把节各种比赛包括选美均发给奖品,只是奖品不一,有的奖励耕牛,有的奖给骏马,以前还有奖赏枪支弹药的,而奖给美女的大多为服装衣料、刺绣或化妆用品。这些奖品大多来源于民间自愿赞助。火把节是显示人们急公好义精神与气派的一大良机,所以自古至今民间火把节上不缺少奖品和奖金。

(七)赛歌

据历史文献记载,自古以来彝族人于火把节前就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以村寨为单位每晚举行歌咏练习,这些歌谣是几千年来流传至今的传统民歌,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欢快的主要围绕火把节而演唱的《火把节之歌》;另一类是妇女们表达爱母之情、爱乡之情,述说自己离开父母在异地他乡艰辛生活状况的《妇女之歌》。这些主题不同的民歌各有其不同的歌调,所唱的内容也都不一样,较长的歌可长达几万甚至十几万诗行之多。

可以作为火把节之歌,围绕火把节而唱的歌主要有:歌调可高可低,可长可短的《唱火把节》,一般视唱者情况和时间灵活掌握,其主要特点是欢快。歌中唱道:“火把节的三天,是高兴的三天,是快乐的三天;乘着庄稼长得正旺,乘着夜晚正凉快,赶快来欢唱吧;草原上的云雀,松树上的杜鹃,火把节一过完,它们的歌唱就会中断;秋天就要来临,冷风就要从雪山而来,赶快出来欢唱吧,来啊!对面村上的人们快来尽欢,歌唱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呀,莫再迟延。”号召人们珍惜时间,尽情欢乐。

《歌唱火把》:“快来呀小伙伴们,/快来唱火把歌,/快来点火把,/点燃熊熊的火把,/来呀快来耍火把。/这是彝家古老的习俗,/兹莫过节祭骟牛,/富人过节祭阉羊,/穷人过节祭白鸡,/鳏夫过节祭鸡蛋,/寡妇过节祭辣子汤,/世上哪家没有不过节的?/来呀快来耍火把,/用火把烧尽害虫,/用火把烧尽灾害,/用火把烧尽饥荒。/请赐给我们吉祥,/保佑我们茁壮成长。/快来呀小伙伴们,/快来唱火把歌,/快来点火把,/点上熊熊的火把,/来呀快来耍火把,/这是彝家古老的习俗。/黑熊过节祭的是荞花花,/松鼠过节祭的是松果果,/世上动物哪有不过节的?/来呀快来耍火把,/用火把烧尽害虫,/用火把烧尽灾害,/用火把烧尽饥荒。/请赐给我们吉祥,/请赐给我们五谷丰收。”

《火把谣》:“快来呀那个留着天菩萨的小孩,/快来呀那个穿着绣花衣的姑娘,/火把节的夜晚,/快来唱火把歌,/快来耍火把,/彝家古老的习俗,/兹莫过节祭骟牛,/富人过节祭阉羊,/穷人过节祭白鸡,/鳏夫过节祭鸡蛋,/寡妇过节祭辣子汤,/世上哪有不过节的?快来呀那个留着天菩萨的小孩,/快来呀那个穿着绣花衣的姑娘,/火把节的夜晚,/快来唱火把歌,/快来耍火把,/小伙伴们呀,/跳呀跳,/笑啊笑,/火把节的夜晚,/小姑娘耍火把,/小娃娃耍火把;/尽情跳,/开心唱,/丰收的季节就来到。”

《快乐的火把》:“啊呀啊呀啰,/火把节的夜晚多迷人,/妹妹与弟弟手挽着手;/啊呀啊呀啰,/火把映红了村村寨寨,/姐姐召唤弟弟来打火把;/啊呀啊呀啰,/莫错过好光阴,/莫错过好光阴。”

《九九归一百》:“者呀者格啦,/索玛花儿开,/开花吐芳香,/九九归一百;/者呀者格啦,/草坪有羊群,/母羊九十九,/添崽成一百;/者呀者格啦,/坡上放牛群,/母牛九十九,/牛犊添成百;/者呀者格啦/院内有鸡群,/母鸡九十九,/加只小鸡成一百;/者呀者格啦,/圈里有肥猪,/母猪九十九,/加头猪崽成一百,/全部赠囡囡,/赠囡囡当嫁妆。”

可以作为妇女表达情感、倾诉生活的歌曲主要有:歌调以抒情见长的《想念妈妈》,这首长歌述说的是,古代有位美丽的姑娘嫁到遥远的地方去了,有一年终于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家乡参加火把节,为了表达对父母和故乡的思恋之情,特意编出了这首长歌来唱给母亲和父老兄弟姐妹们听,其歌词大意是:“世上一切生物都有母爱和爱母之情,就连小鸡、小猪、小羊等也有爱母之心,而远嫁的少女就更加爱恋自己的母亲。蚯蚓想念妈妈时,屈伸翻滚表达爱;蝴蝶想念妈妈时,翩翩飞舞表达爱;鱼儿想念妈妈时,摇头摆尾表达爱;山羊想念妈妈时,咩咩叫着表达爱;猪崽想念妈妈时,扭动腰肢表达爱;姊妹想念妈妈时,思念的歌儿唱不断。”后来人们根据不同境遇而不断地为这首歌增添新的内容,用以阐述人生聚少离多、难返火把节一聚之情。

《阿依阿芝》歌调弛缓有张,它叙述的是:一个人一生中常常是欢乐与忧伤、幸福与痛苦接连不断、互相交替的。用意是要人们珍惜年华和生命,在节日中尽情尽兴,乐以忘忧。女子远嫁他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歌曲表现了这种情感:“我那可爱的公婆,你们可有女儿嫁他乡?可曾想她回娘家来住住?能否体会我归心似箭已上弦?若能让我回娘家一趟,哪怕树叶当衣也愿穿,尘土当饭也愿吃……”这些歌是千百年来一直在火把节庆祝活动中,主要由妇女演唱而流传下来的,所以现在就成了全由姑娘来演唱的形式,赛歌时姑娘们手挽着手,牵成几十人乃至数百人的大圆圈,由唱得好的女歌手领唱,众女边转边齐唱并结合动作来进行表演。这些歌因它充分反映出包办婚姻迫使女子远嫁他乡与陌生男人一起生活,离开父母、朋友,特别是自己喜爱的恋人的心头之苦,因此在彝族女性中能引起强烈的共鸣,成为火把节的重要节目而历久不衰。

《阿莫尼惹》(妈妈的女儿)是火把节时姑娘必唱的彝族叙事长诗,叙述了“妈妈的女儿”从呱呱坠地来到人世,度过天真烂漫的童年,在繁重劳动中长大成人,被迫远嫁到远方后终日哀叹、凄苦欲绝的惨淡一生。歌中唱道:“妈妈的女儿哟,/女儿幽怨积在心;/忆从前,驹子犊子同圈养,/驹子是恒产,/犊子成了零花钱。/忆从前,绵羊羔山羊羔同山放,/绵羊羔是恒产,/山羊羔成了零花钱。/忆从前,女儿和弟兄同生活,/同穿一种衣,/同吃一样饭,/以为兄弟姐妹都一般;/哪知到今天,/男孩才算本家人,/女儿不过是外姓,/父母轻女只重男。/女儿并非是,/从草里平白飞出的一只鸟,/女儿并非是,/从蕨地无根冒出的一片叶。/难道人间女儿最渺小!?/难道世上女儿最低贱!//妈妈的女儿哟,/吃烧荞粑还不会拍柴灰,/喝稀粥还不会擦嘴巴。/经受硬的,没被石块砸过;/经受软的,没被荨麻刺伤过。/还从爸爸手上接衣穿,/衣着合体显身材;/还从妈妈手上接饭吃,/只是个儿长得高。/幼弱的蕨草不耐霜雪冻,/柔嫩的青草不堪冰凌砸。/父亲对儿应知情,/母亲对女最知心。/女儿有心事,/寄托在妈妈。/妈妈你有主意么?/给女出个主意嘛。/妈妈说:/‘养女由妈妈,/嫁女由爸爸,/彩礼兄长定,/妈妈没办法。’/听罢妈妈断肠话,/扑向妈妈怀中哭,/妈妈抚摸女儿头,/清泪为女洗头发。/妈妈的心呐,/犹如青篾刀儿刮。/女儿无话再求妈,/转身向爸爸。/爸爸说:/‘祖宗立规矩,/子孙循家法:/别家女子要嫁来,/自家女子应出嫁。/犹如粮种播下地,/地里长出好庄稼,/要把女儿打发走,/才能多结好亲家。/古有格言传到今:/父教如铁钉,/母训如墨透。/不听父教飞十壑,/不听母训过五沟。’/女儿的心子,/坠入了肠肚,/女儿的心神,/无处可依附。/想从前,/妈妈亲手给女做饭吃,/妈妈亲手给女缝衣服,/养育女儿妈劳累,/婚姻应由妈做主。/可恶!可恶!/创立这规矩的逆子们,/伤天害理,心肠歹毒!/妈妈的女儿哟,/跌跤希望跌在平地上,/灾祸希望变吉祥,/心愿希望得到钱势助,/婚事希望由自主。/女儿心愿能如愿,/砂粒当饭吃也不顾了,/树叶当衣穿也不顾了。/这个妈妈的女儿哟,/本来没长九颗心,/却能想九方了,/想的都是白想了。/女儿我,/拔腿走吧,无非走到檐坎下;/往上伸吧,无非伸到柁梁上。可怜的女儿啊!”火把节上演唱的妇女之歌大都具有情节描写简约,而心情描写详尽的特点,曲调也多带有伤感的色彩。

除了以上这些必唱的长歌之外,还有《朵乐荷》《天上的雄鹰》《从前我家强盛时》《大麦和小麦》等一些数不清的短歌,其中数量较多的是,在火把节前后由青年男女即兴创作的情歌。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其擅长歌唱,所以即兴短歌中也不乏古朴淳厚和清新感人之作。而近十多年来,凉山州的不少彝、汉文艺家深入生活,收集、整理和创作谱写出了不少优秀的火把节歌曲,它们承前启后,不仅有彝族古老传统文化的特点,而且有当代凉山生活的特色,所以自然而然受到群众的欢迎,也被采纳进火把节系列歌曲中去了。

(八)跳朵乐荷舞

火把节的第二天要跳朵乐荷舞,“朵乐荷”是凉山唯一保持古老习俗的民间歌舞。“朵乐”是所地土语,标准语即为“出来”之意;“荷”为无意义的语气词,“朵乐荷”即“赶快出来点火把”的意思,原本是火把节青少年们相互召唤的方式。火把节第二天集中踏歌起舞时,要以“朵乐荷”一词作为引子边唱边跳,所以有的解释为“朵”即火,引申为火把节的火;“荷”意为“唱”或“吟”,“朵乐荷”即火把调。朵乐荷是只由女子参加表演的集体歌舞,由一人领唱领舞,其余舞者尾随逆时针方向边歌边舞。领唱一句,众人重复应和一句,如此往复即兴表演。众舞者一手执黄伞,一手牵着前人的荷包带或前后互牵花巾两端,形成圆圈缓步而舞,充满独特的清新韵味,给人以纯朴和自然的美感。女人们跳起朵乐荷,自由、尽情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唱节日幸福愉快的心情,歌唱家乡、歌唱爱情、歌唱思念亲人之情。

图1-15 火把节中的朵乐荷

彝族的朵乐荷主要流行于凉山州布拖、普格、宁南、德昌、会理等所地土语区的县,对凉山彝族舞蹈来说,朵乐荷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彝族朵乐荷舞最早是在群体生活环境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因之最具群众性。舞者踩着细碎而富于韵味的舞步,身披各种银饰,如银蛇起舞般一齐按逆时针方向缓慢舞动,动作随歌声变化,动作幅度变化不大。跳朵乐荷舞的人数一般不作限制,场面可大可小,要看节日氛围而定,跳舞时舞者围成圆圈,可以重叠十几圈,圈圈都在唱、都在舞动,其场面非常壮观,特别是在那绿茵草坪的映衬下黄伞如花朵绽放,姑娘们微低着头,含情脉脉地哼着自己最喜爱的歌曲,踏着轻快的步伐,动情于心上,形成舞中含情、情中载歌载舞、情与舞融为一体的浓郁情调,营造纯朴与自然的美景。彝族的朵乐荷舞动作虽然简单,但所唱的内容十分丰富有趣,除了传统的唱词以外,多数是演唱者和领舞者触景生情而自由发挥即兴起舞和编词。而且演唱时必须紧紧围绕节日内容,唱节日幸福的心情,唱家乡山川美景,唱青年人之间的互相爱慕之情,唱妇女们婚姻不自由而所受的苦,唱姑娘们思念亲人等内容,除世代传诵的《妈妈的女儿》《阿依阿芝》等外,其他必唱的节日颂歌还有《朵乐荷》《天上的雄鹰》《从前我家强盛时》《大麦和小麦》等优秀民歌。

图1-16 草坪上跳朵乐荷

朵乐荷这种古老的歌舞形式据传起源于若干年前,男人狩猎归来,妇女在火堆边烧烤猎物,向围在周围的男人斟酒添肉,以示庆祝,围圈而舞。后经演变而形成了舞者在一人领唱领舞的带动下,一手持黄伞,一手牵着前面舞者的荷包带或花巾的两端,或手拉手形成一线串联的踏歌圈舞形式。她们微低着头,踏着轻盈的舞步,哼着悠扬的歌曲,一圈又一圈,无限反复。音乐旋律为典型的彝族山歌风格,曲调婉转,旋律优美,缠绵悱恻,歌词内容丰富,除固定的歌词外,多为领唱者即兴创词。

《朵乐荷》:“今晚来过火把节朵乐荷,/林中的林王来打火把哟,/草中的草王来打火把哟。/大家都来打火把,/年轻的姑娘,/来跳三圈朵乐荷,/犍牛斗牛场上吼三声,/骏马赛马场上跑三圈,/小伙摔跤场上逛三转,/英俊的小伙年轻时不耍,/明年要成家,/漂亮的姑娘年轻时不耍,/明年要出嫁。”

《耍火把》:“来吧,四方的朋友,来耍火把哟!/身穿黄绿褶裙的姑娘来耍火把,/头扎英雄结的小伙来耍火把哟!/九根蒿枝集,/扎成一火把,/九把火把集,/火炬集一塔。/挥舞火把如彩虹,/说火把像云雀叫,/耍火把似锦鸡跃,/唱火把像金蝉鸣。/火把聚平坝,/山坡堆火把,/摔跤集平坝,/牛头汇山垭,/山坡看热闹,/人群如海洋。/小伙千万个,/可有摔跤手?/若有就摔他一双,/若没有就摔他一个。/姑娘遍天涯,/有没有值得爱恋的?/若有就想念一位,/若没有就找一个。”

《火把节之夜》:“上面天空蔚蔚蓝,/蓝天下面白云悠悠荡,/白云下面雄鹰在翱翔。/雄鹰下有茫茫的草原,/草原上羊群奔跑如白云,/牧羊歌声传四方。/草坡上荞花盛开白茫茫,/地里洋芋堆成山,/屋前房后稻谷香。/火塘上方父母乐滋滋,/火塘下方儿女喜洋洋,/火塘右方小伙奏月琴,/月琴叮咚响,/火塘左方姑娘拨口弦,/弦音悠悠扬。/姑娘小伙携手舞,/金色披毡似彩霞,/好昼好夜好歌舞,/好年好月好欢畅。”

《来过火把节》:“上方天上星儿多,/神星有一颗。/下方地上草儿多,/神草有一结。/竹子长大枝条弯,/树木梢头平。/姑娘姐妹们,/来呀来舞火,/舞火多快活!/父老兄弟们,/阿爸点火了,/点火多快活。/阿妈点火了,/点火在山野。/骏马来到了,/来到赛马场,/赛场多快乐!”

跳朵乐荷舞的是清一色的彝族女性,天真烂漫的女童、白发如霜的老妇,只要愿意,不分年龄大小,无论婚嫁与否,都可涌入这欢乐的海洋,这是彝族火把节跳朵乐荷舞的规矩。山坡上树林边,或站或坐或蹲,全神贯注,欣赏这道美丽风景的几乎都是身披羊毛毡子的男人。晚上参加篝火晚会,在空地上燃起堆堆篝火,篝火旁围坐着的要么全是彝族小伙,要么全是彝族姑娘。他们在篝火旁或弹琴,或唱歌,或开怀大笑,或窃窃私语。火光将姑娘小伙的脸庞映照得通红,笑脸上洋溢着不可抵挡的热情,蕴含着无法言喻的甜美气息和美好向往。如果说白天的朵乐荷场上的是喧闹的、沸腾的,那么夜幕降临之后的火把节是神秘的、羞涩的和含情脉脉的,整个火把节活动弥漫在一种温馨、烂漫的氛围中,不知是为了遮风挡雨还是因为害羞,也许是两者兼而有之,每个姑娘都打上一把黄伞,围上一块大头巾,只露出眼睛和上半张脸,更增添了神秘气氛。

火把节上跳朵乐荷舞,实际上是节日赛智的内容,彝族姑娘的聪明才智和心灵手巧在这里得到了淋淋尽致的展示和发挥。她们美妙的歌喉唱出或用金黄的伞展示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的热爱,对美的体验,对美的追求。

在火把节的日子里,人们除了跳朵乐荷舞之外,还要跳其他的舞蹈,以前跳锅庄舞,现在跳经过改编的达体舞。达体舞是对彝族传统锅庄舞进行改编以后形成的新的集体舞,目前,在凉山地区达体舞普及率很高。1990年开始至今,凉山州有关领导与专业人员,对四川、云南各地的锅庄舞进行了综合、收集与整理,把原来各地每节都是单独存在,可跳几个小时的舞蹈,缩编成十三节、每节约三分钟的规范的达体舞,只需半小时左右即可跳完。达体舞推陈出新把古代彝族文化与今天的时代精神相融合,又加上选编后的民族音乐节奏更加鲜明欢快,形式更加自由,可以一个人跳,也可数十人乃至数百人一起跳,因此深受群众欢迎并迅速在凉山的村村寨寨得到了普及。这种达体舞一般是姑娘和小伙在节日和闲暇时在场坝或野外草坪上跳。由男女排成一行或两行,以踏脚为主,两手相牵或叉腰,舞蹈动作简洁明快,粗犷奔放,音乐流畅优美动听,是火把节上一种主要表演、娱乐方式。参加跳达体舞的有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有落牙空口的老奶奶,有留着“天菩萨”的少年儿童;更不用说等待已久的青年。那一队队身着华丽的民族服饰、进行忘我表演的队伍,确实给人留下了极其难忘的印象,而这些年的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想必是更加动人的。节日里,跳朵乐荷舞的彝家姑娘们在黄伞的映照下,露出一张幸福开心的笑脸,她们越跳越起劲,越跳越开心。天上月儿圆,地上人团圆,大家情深似海,把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火把节的日子里,人们都在追求着光明与幸福,纵情高歌,面对着人山人海或自然高歌一曲,或吼一声,这声音、语言,彼此听懂了,那是生不能离、死也离不开火的民族——彝族人民在相约远方的朋友,如朋友能听懂这呼喊的含义,那就走进了彝家的火把节。这一曲曲动人心弦的朵乐荷曲调,歌声唱出的是亲切、友谊、友爱,更表示请你到彝家火把节来玩一玩,喝杯早已准备好的节日美酒,唱上一曲那牵挂着多少彝家人心肠的悠扬的彝族古歌——朵乐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