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对农业地位与农业生产特点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认识了农业的重要地位,从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深刻揭示了农业生产的特点。这是他们建构社会主义农业思想的立论起点。

一 农业重要地位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从农业的基本功能和产业贡献的角度认识了农业的地位。首先,他们认为任何民族“必须先保证自己有食物,然后才能去照顾其他事情”[1];财富增长和文明进步都与生产食品所需要的劳动和费用的减少成相等的比例关系。人类只有在解决了生存的基本需要之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2]。人类的一切劳动首先“是以占有和生产食物为目的的”,食物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的条件”。所以,农业满足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其次,他们认为农业和工业都是创造财富的部门,超过农业生产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3]。在国内外,农业的一定发展阶段“是资本发展的基础”,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4]。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将更多的食物、劳动力及原料、资金等提供到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扩大,决定着农业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所以,农业是社会分工、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产生发展的基础。

二 农业生产特点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农业生产及农产品流通过程的考察,指出了农业作为经济再生产过程,不论其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农业内部,“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5]。他们以此为基本出发点,从制约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等方面深刻地揭示了农业生产的特点。

首先,他们指出了农业生产是人类运用劳动手段干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物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它取决于农业劳动的社会条件,如生产规模,劳动分工与协作,资本投入,生产方法改进,科学技术应用,产权和交易的法律保障等;另一方面,人类还可以通过农具、水利灌溉、交通运输工具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改进来促进生产发展。但由于农业生产过程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自然在农业中是作为机器和有机体参与人的劳动的”[6],“农业不但不能控制气候,还不得不受气候的控制”[7],由于自然条件的无法控制,年景的好坏等“同量劳动可以体现为极不相等的使用价值量”[8],一定量的使用价值会有极不相同的价格。农业生产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受着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具有不稳定性、多因性和波动性的特点,因此,农业是弱质产业。

其次,他们指出了农业生产的又一特点是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不统一。所谓劳动时间是指“由许多依次进行、互相联系的工作日构成的工作日”,而生产时间是指“资本束缚在生产领域的时间”,“资本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全部时间”。由于农业生产过程必须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顺序连续进行,马克思指出了葡萄酒的榨汁与发酵、林木的栽培与砍伐、播种与收获等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存在不统一,说明了农业生产具有区域性、季节性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农业劳动时间与生产时间的不统一。这种不一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现在农业只有和农村副业结合才能保证农民的收入,成为了农业兼业经营的自然基础。这种不一致还表现在增加农业储备和变革农业生产工艺,常常伴随着大幅度增加投资,必须增加预付在较长的生产环节即“投在工资、肥料、种子等等上的流动资本”,“尽管它只是逐渐进入现实的生产过程”[9],这就降低了农业资本的周转速度和激增了农业经营的资本量,导致资本利润率远远低于工业生产,因而产业资本不愿介入农业领域,使得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业生产工艺的变革异常艰难,资本的短缺也迫使农民对产业资本具有最强的依赖性。这种不一致还表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对农业资源的破坏,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最后,他们分析了农业和其他产业的普遍区别在于农产品“作为本身的生产资料加入生产过程”[10]。例如,由农业生产出来的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不需要通过流通过程就加入到下一个生产流程;农民生产的粮食由自己食用,延续了农业劳动力的再生产。所以,农业的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物质能量转化的过程。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从农业的自然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揭示了农业生产的特点,指出了农业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物质能量转化的过程,农业生产需要综合利用土地、种子、肥料、水利、耕畜、农具和其他生产资料,促进动植物生长发育,将无机物质和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质和化学潜能,存在着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地区差异性大,既受自然气候和其他生产条件的制约,又受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