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词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 传统语言学对词族的相关研究
关于词族的研究,传统语言学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释名》等书的声训派著作。保存了不少同源词的材料。二是宋代以来关于“右文”的研究。王圣美、王观国、张世南等人对同源关系都有探讨。南宋末年的戴侗《六书故》已经在汉语词族研究方面做了初步探索。清儒的“音近义通”说为同族词研究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特别是王念孙的《广雅疏证》“创造性地运用类比方法,系联了一些由多组具有相同的语义关联或音转形式的同族词构成的同族词系列,展示了汉语同族词的系统性,给汉语同族词研究方法注入了科学因素”[43]。后来,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把右文研究纳入同源词研究的范围。今人刘又辛《“右文说”说》把具有同源关系的右文从一般声符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汉语词族研究的一个核心。三是关于转语的研究。从汉代扬雄《方言》开始,清代以降戴震《转语二十章·序》、程瑶田《果臝转语记》、王念孙《释大》都有所涉及。另外,章太炎的《文始》运用语根沿流系统归纳系联汉语词族,是另一类型的字族著作;杨树达的语源考索对词族研究进行了很深入的开拓。王力《同源字典》是这类著作中高水平的代表。[44]可见,虽然传统语言学对词族的某些内容已有相当深入的探讨,也曾出现章太炎的《文始》、王力《同源字典》等这类高水平著作,但大都集中于同源词(字)方面的探源,主要是古代汉语单音词词族,着眼于意义方面,然而关于现当代汉语词族特别是对以形式为关联的词族的研究成果很少,加之他们沿用的仍是训诂学的老路,未能对现当代汉语词族给予应有的关注;使用的研究方法虽有刘熙《释名》的声训法、王圣美等人的“右文说”、清儒的“音近义通”说、章太炎《文始》的语根沿流法、沈兼士的新右文体系、杨树达的语源考索法、高本汉《汉语词类》的声母韵尾框范法及王力《同源字典》中提出的音义双重限制法等[45],但这些方法主要都是以描写为主,重视探源,对在共时层面的词语族群化孳生、短期成族现象关注不够,对词族孳生机制进行多方面探析的内容不多,理论总结所占比重较少。
二 现当代语言学对词族的相关研究
现当代语言学界对词族也有大量研究,如常敬宇《同素词简论》,何金松《复音虚词的结构和词族》,刘又辛《汉语词汇史和文字训诂学》,刘又辛、张博《汉语同族复合词的构成规律及特点》,刘又辛、李茂康《汉语词族(字族)研究的沿革》,严廷德《同源词管窥》,范干良《词族和词族中的空格及其作用》,张博《汉语音转同族词系统性初探》、《同源词·同族词·词族》、《简论汉语同族词的类别及其特征》,张小平《当代汉语类词缀辨析》,曾昭聪《汉语词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徐朝东《同一声符的反义同族词》,林一心《词族现象探微》,牛世建《浅析有关“雪”的同族词》,滕华英《说说“同族词”——对牛世建〈浅析有关“雪”的同族词〉存疑》,潘继坤《论汉语同族词中的语音屈折问题》,郝文华《论同族词研究的意义》等研究论文,以及张博《汉语同族词的系统性与验证方法》、张希峰《汉语词族丛考》与《汉语词族续考》、 查中林《四川方言语词和汉语同族词研究》等专著。上述学者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词族进行了研究,常敬宇主要对同语素同族词语进行了研究;何金松主要从结构的角度对复音虚词虚化成族现象进行了分析;刘又辛与张博、李茂康等从“史”的角度对汉语词族研究的历史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并对汉语词汇史和文字训诂学、汉语同族复合词的构成规律及特点等作了探析;严廷德对同源词发表了独到的论见;范干良从词族对比中发现“词族中的空格”并对其作用进行了分析;徐朝东研究了同一声符的反义同族词现象;张博的专著集中论证汉语同族词的系统性并提出了验证的方法,在词族研究的科学验证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张希峰的两本专著从多方面对古代汉语的词族进行了全面考释; 查中林结合四川方言语词来探寻汉语同族词现象及其特点。
虽然词族现象已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这些学者已分别从结构、形式、研究意义等方面对词族问题作了较深入的探讨,但已有的研究中仍有如下不足。
首先,词族与同族词、同源词(字)、同素词、同缀词等存在着概念混同现象,词族概念尚需进一步明确。已有研究多描写少解释,系统分析和理论综合研究也较少,理论性概括有待提高。关于新词语族群化孳生机制及原因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有关同族词语内部的结构、特征、消长原因等的全面研究还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
其次,已有论著多为同源词方面的研究,多是关于同义词、反义词或近义词等单方面的研究,多以意义关联为主,但对以形式特征(同形、部分同形、同素、同字或同字组)密切联系的各种词语聚合体还缺乏较系统的研究。
最后,古汉语词族的研究成果及研究者较多,现当代汉语词族的研究成果及研究者较少;多是对固有“老”词语成族现象的研究,少有对当代汉语新词语成族现象的系统研究。虽有较多单个词族的个案研究,但对词族现象的全面统计和量化研究较少。词族应用方面的研究还不多,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加强。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本书对当代汉语新词语族群化孳生并成族现象进行了量化统计和抽样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成族新词语的结构特征及系联机制、词族现象的形成原因、演变趋势及其应用价值进行了探析。
三 研究的理论、方法、对象、目标及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方法
由于语言和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必然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各种社会思潮等的影响;同时语言又是以人们的使用作为主要存在形式,还必然受到使用主体认知心理和语言心理的影响。因而,要研究当代汉语新词族必须以当代的社会环境、人们的认知心理和已有的语言系统这些现实为基础。基于这些认识,本书以社会语言学理论、心理学中的联想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语义学中的语义场理论以及李宇明的词语模理论等作为分析和论述的理论基础。
本书主要运用分类描写与综合解释相结合、数据统计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全面归纳与重点考察相结合、举例说明与统计推断[46]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比较法、文献互证法等对当代汉语新词语族群化孳生及词族现象作全面考察。
(二)研究的对象、目标及意义
本书从历时与共时两个层面,着重于共时层面,以1978年以后出版的10部《汉语新词语词典》、8部《新词语年编》及2006年和2007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等20种语料收录的新词语及其成族现象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当代汉语新词语词条的广泛收集和整理,并在分类考察的基础上,明确当代汉语新词族的分布状态,并对当代汉语新生词族的形式特点(音节分布、简缩[47]比例、仿拟[48]比例及词语模类型)、结构类型、生成机制、成族模式、族群化影响及语用价值等进行全面归纳和理论总结,印证汉语词汇的系统性、理据性等规律,以期能为丰富当代汉语词汇理论和语言学理论提供一些参考。
四 研究的语料来源
(一)新词语词典、年编、报告
由于编著者个人的差异有可能影响到新词语的判定标准和收录情况,为了能更全面反映当代汉语新词语及其成族情况,本书分别考察了北京、上海、四川、福建四个省市分别出版的10部新词语词典、8部新词新语年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中的新词语。20种语料基本上涵盖了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情况,共计46600多条新词语。具体收词情况及“词条引用标注格式”如下。
(1)李达仁、李振杰、刘士勤:《汉语新词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共收4652条。1979—1988年1300余条)标注为:“词条(A页码)”。如“一个中心(A583)”,表示“一个中心”词条见李达仁、李振杰、刘士勤《汉语新词语词典》第583页(下同)。
(2)李起明、田雨华、刘胜兰:《中国当代新词语的来龙去脉》,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收词203条,1978年后37条) 标注为:“词条(B页码)”。
(3)刘一玲:《1993汉语新词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收词461条)标注为:“词条(C页码)”。
(4)刘一玲:《1994汉语新词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收词458条)标注为:“词条(D页码)”。
(5)闵家骥、刘庆隆、韩敬体、晁继周:《汉语新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收词1654条)标注为:“词条(E页码)”。
(6)欧阳因:《朗文中国流行新词语(汉英对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Longman出版社2001年版。(收词2000多条) 标注为:“词条(F页码)”。
(7)宋子然:《汉语新词新语年编(1995—1996)》,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收词410条)标注为:“词条(G页码)”。
(8)宋子然:《汉语新词新语年编(1997—2000)》,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收词574条)标注为:“词条(H页码)”。
(9)宋子然:《汉语新词新语年编(2001—2002)》,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收词512条)标注为:“词条(I页码)”。
(10)宋子然、杨小平:《汉语新词新语年编(2003—2005)》,巴蜀书社2006年版。(收词785条)标注为:“词条(J页码)”。
(11)沈孟璎:《新词新语新义》,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收词331条)标注为:“词条(K页码)”。
(12)王均熙:《当代汉语新词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年版。(收90年代以来产生的新词新义,收词5065条)标注为:“词条(L页码)”。
(13)王均熙:《新世纪汉语新词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年版。(收21世纪以来产生的新词新义5000余条)标注为:“词条(M页码)”。
(14)王晟:《流行新词语》,金盾出版社2007年版。(收词1235条) 标注为:“词条(N页码)”。
(15)《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编委会:《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该词典共收词10000余条,多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一二十年来在各类媒体上使用频率较高的新词语)标注为:“词条(O页码)”。
(16)于根元:《1991汉语新词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收词335条)标注为:“词条(P页码)”。
(17)于根元:《1992汉语新词语》,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收词448条)标注为:“词条(Q页码)”。
(18)于根元:《现代汉语新词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收1978—1990年间新词3710条)标注为:“词条(R页码)”。
(19)《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选词171条。2007年8月16日,http://news3.xinhuanet.com/video/2007-08/16/content_6541794.htm。标注为:“词条(S)”。
(20)《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选词254条。2008年11月13日,http://www.gov.cn/gzdt/2008-11/13/content_1148400_2.htm。标注为:“词条(T)”
20种语料收录的46600多条新词语中,重复收录的较多,为了减少篇幅,本书在具体分析时,对于重复收录的新词语只标注最早出处,只对那些不易理解新词语进行释义,都不列举例句。个别词典收录了1978年前的部分词语,以该词典释义和用法为依据,有新义或新用法(如词性变化、语域变化等)的保留,形式和意义都没有变化的不作统计。
(二)词族研究相关论文和网络语料
除了上述20种语料之外,本书“奴”词族和“晒”词族的大部分新词语[49]还来源于已经发表的相关词族研究论文及网络资源(主要为百度、Google网络搜索引擎等)。在对新词语进行词族归类时,一般以词形关联为标准进行全面检索,然后逐步缩小选择范围,尽量通过统计反映出当代汉语新词族的真实面貌。
[1] 笔者认为,“孳生”一词更能表达新词语繁衍的状态,因此,除引文外均不使用“滋生”一词。
[2] 李艳敏:《外来语、网络语流行新词语会不会影响汉语的纯洁》,2002年8月28日,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2002-08-28/26/216482.html)。
[3] “成族新词语”指能聚合在一起形成词族的新词语。
[4]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页。
[5] 王力评章太炎《文始》时这么说,参见王力《中国语言学史》,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8页。
[6]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7] 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1页。
[8] 张博:《同源词·同族词·词族》,《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
[9] 何金松:《复音虚词的结构和词族》,《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3期。
[10] 常敬宇:《同素词简论》,《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2期。常敬宇参考了高本汉《Word families in Chinese》汉译本《汉语词类》和高名凯《语言论》,但与它们不同。
[11] 张博:《同源词·同族词·词族》,《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
[12] 刘又辛、张博:《汉语同族复合词的构成规律及特点》,《语言研究》2002年第1期。
[13] 万世雄:《词的意音义比较关系和词族》,《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14] 潘继坤:《论汉语同族词中的语音屈折问题》,《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增刊。
[15] 刘大祥:《从“零X”族词看新词语中的词族现象》,《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16] 姜同绚:《类推机制视角下的新词语论略》,《现代语文》2007年第6期。
[17] 王力:《同源字论》,载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页。王力以“音义双重限制法”来研究词族的,相关内容参见同书第41—42页。
[18] 严廷德:《同源词管窥》,《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19] 张博:《同源词·同族词·词族》,《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
[20]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8页。
[21] 滕华英:《说说“同族词”——对牛世建〈浅析有关“雪”的同族词〉存疑》,《现代语文》2007年第6期。
[22] 常敬宇:《同素词简论》,《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2期。
[23]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71页。
[24] 常敬宇:《同素词简论》,《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2期。
[25] 孙常叙:《汉语词汇》(重排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4页。
[26] 张博:《同源词·同族词·词族》,《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
[27] 张博:《汉语同族词的系统性与验证方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0—31页。
[28] 潘继坤:《论汉语同族词中的语音屈折问题》,《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增刊。
[29]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8页。
[30] 张博:《同源词·同族词·词族》,《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
[31]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8页。
[32] “词语模是具有新造词语功能的各式各样的框架。这种框架由‘模标’和‘模槽’两部分构成。模标指词语模中不变的词语,模槽指词语模中的空位。”李宇明:《词语模》,载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6页。
[33]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49页。
[34] 朱永楷、林伦伦:《二十年来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产生渠道》,《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2期。
[35] 向超(张志公):《关于新词和新义》,《语文学习》1952年第1期。
[36] 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第91—92页;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版,第87—88页;符淮清:《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69页。
[37] 沈孟璎:《新词新语新义——略论新词语的特征》,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38] 朱永楷、林伦伦:《二十年来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产生渠道》,《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2期。
[39] 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40] 杨文全、杨绪明:《试论新词新语的消长对当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41]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71页。
[42] 姜同绚:《类推机制视角下的新词语论略》,《现代语文》2007年第6期。
[43] 张博:《汉语同族词的系统性与验证方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80页。
[44] 刘又辛:《汉语词汇史和文字训诂学》,《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3期。
[45] 张博:《汉语同族词的系统性与验证方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6—90页。
[46] “统计学使得我们能够分析复杂的数值型数据,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从中作出推断。”[英]伍兹(Woods,A.)等:《语言研究中的统计方法》,陈小荷等编译,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47] 关于词语的简省形式,学者们各有不同的概念,有简称、统称、省称、缩略、省略、简略、略语、简省、减缩等多种,这些区别不是本书关注的重点,本书除引用外,拟采用“简缩”统称这类现象。判定标准为“在口语中用较少的音节表示本来要用较多音节表示的意思,缩短交际时间;在书面语中用较少的文字符号来负本来要用较多的文字符号负的信息,缩小所占用的空间。缩略法使词汇单位缩短长度,使许多比词大的非词汇单位变成词汇单位。”参见马庆株《关于缩略语及其构成方式》,载《语言研究论丛》第5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8] 本书“仿拟”主要是仿词中的“形仿”,即一个新词语在产生时,以已有的某个词语形式为基础,采用替换部分用字或谐音方式创造新词语。判断标准:20种语料中的词条释义、词语形式和语音关联。
[49] 20种语料出版之后,“奴”词族和“晒”词族的大部分新词语才产生,因而本书在分析这两个词族时采取了扩大考察范围的方式,考察了部分已经发表的相关词族研究论文及网络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