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本章讨论和总结了前人对篇章的认识,概括和评述了国内外论证篇章的研究和国内的国画山水画论研究。

篇章是由两个以上连续的、语义连贯的句子构成的,具交际性的语言整体。从论证篇章研究看,对口头和书面两种不同的语体的论证篇章都有一定的研究,相较口头语体,国内外书面语体的篇章研究更为深入,所涉文类多为学术论文和新闻评论。特别是对新闻评论的研究非常深入,既对报纸等纸媒的新闻评论篇章展开全面研究,也对网媒的新闻评论展开分析,就新闻评论篇章的媒介特质、论证结构、话语标记、句式语义关联等多方面进行讨论。论证篇章研究中成果较多的是对新闻评论的篇章研究,这是优点所在,但同时也是局限所在:所考察的文类较为单一,这在我国的论证篇章研究中表现得比较明显。

国画山水画论的研究多从美术学角度对画论进行评议,以语言为视角的国画山水画论研究较少,多集中于古代画论专用词汇的考释评析,不少词语训释能结合社会文化语境和主体身份角色展开,如各家对石涛《画语录》中“一画”“蒙养”“尊受”“资任”等词的解读,但基本上还处于词汇研究的阶段,对画论篇章的篇章特征、篇章章际间的相互影响等问题均没有讨论。从历时看,现代国画山水画论大多承继了古代画论的篇章语义结构,文化传统中的儒释道思想深深地影响着现代国画山水画论的篇章特征;从共时看,现代国画山水画论篇章也带有深深的时代印迹。从语言学视角对国画山水画论篇章展开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不仅可以精准识解国画的一些基本概念,丰富美术学的研究,还可以发现艺术话语的一些特殊表现,发现论证篇章对句法格式的制约及影响,拓展论证篇章的文类研究以丰富篇章的研究、从而加深对篇章的认识。无论是论证篇章还是国画山水画论,从语言学角度对国画山水画论篇章展开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


[1] 本章部分内容曾发表于《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2] 大多数学者对这两者不予区分,也有个别学者认为应予以区分,代表性的是刘辰诞的看法。刘辰诞(1999:3)认为语篇和篇章不应混用,语篇是一个在抽象层次上高于篇章的概念,它是篇章的“上义词”,包含篇章。语篇是宏观的、抽象的,篇章是微观的、具体的。篇章是指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语言单位或交际事件,篇章可以是一组句子、一段诗歌,也可以是一篇文章甚至一部小说,篇章的制作和解读都不能脱离语境。

[3] 公务文书不使用抒情、描写的表达方式。

[4] 语段是句子和语篇间的一个语言结构单位,只要是两个连贯的句子即可构成语段。

[5] 廖秋忠的“论题”即张寿康、孙元魁和孟庆忠、郝中恩所说的“论点”。

[6]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应试的文章体裁,得名于其组织结构形式(因文章中有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共八股,故称八股文)。起、中、后、束八股结构形式严格,各要用排比、对偶而相对成文的两股文字组成。其论证结构程式化,题前部分包括破题、承题、起讲,主要是解释题义,说明题目本身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并由此引出自己的见解。正题部分起、中、后、束八股论证题意有关的儒家思想及作者的认识,八股之后还有总括、照应全文的结语。

[7] 胡壮麟用证素一词,其实就是指论证篇章中的证据来源标记,如say,argue一类的词,you know,you see一类的套语等。

[8]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及物性是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个“过程”,即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及物性系统把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不同过程:关系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详见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法概论》(修订版),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5页)。

[9] 从其火绘葫芦上所临之画可见。参王世襄《谈古论艺(锦灰堆选本)》第 138页图9《王世襄火绘北宗山水天津模蝈蝈葫芦》(三联书店2010年版)。

[10] 详见郑重《收藏十三家》;单霏翔、张柏、董保华、童明康合著之文《著书超喻皓斯文海外留——沉痛悼念王世襄先生》(载《文物》2009年第12期)。

[11] 从在中国知网上检索的作者逝世后的20余篇追念论文看,对其中国画论研究的成就至多提及青年时期“致力于中国古代绘画研究”而已。

[12] 原名《中国古代画论类编》,经叶公绰、王朝闻等审阅后于1956年出版(见《中国古代画论精读》前言)。

[13] 1941年完成,1949年京沪周刊社出铅印本,后收入《傅抱石美术文集》(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341—359页)。

[14] 可参看启功《〈石涛上人年谱〉商榷》(1954),后收入《启功丛稿》(见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5—174页);徐邦达《僧原济生卒年岁新订及其它》(见《历代书画家传记考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61—69页);谢稚柳《鉴余杂稿》(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其中《关于石涛的几个问题》,第246—260页;《谈石涛二事》,第261—266页;《石涛作品纵观》,第267—271页);俞剑华《石涛年表》,收入《俞剑华美术论文选》,(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209—322页);朱良志《石涛研究、交游丛考》(见《石涛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506页)。

[15] 另还可见杨成寅《石涛画学本义》(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16] 石涛晚年修订《画语录》,将之改名为《画谱》(详见朱季海标点注释《画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

[17] 如丛书中《图继》的校注本即是以《四库全书》为底本,参考南宋临安府陈道人的《书籍辅刊》和《王氏书画苑》本等(米田水,2000:潘运告,前言5译注《图画见闻志·其画继》,湖南美术出版社)。

[18] 对错字等不纠正,但在注释中说明。

[19] 具体为董其昌《画旨》、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恽南田《南田画跋》、金农《冬心题画记》、郑板桥《板桥题画》、王原祁《雨窗漫笔》、盛大士《溪山卧游图》、钱杜《松壶画忆》、周亮工《读画录》。十本画论均非选本。

[20] 主要有:俞剑华标点本《石涛画语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版)、朱季海标点注释《画谱》(石涛晚年《画语录》修订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黄兰波校注《石涛画语录译解》(朝花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韩林德校注《画语录》(见《石涛与画语录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杨成寅校注《画语录》(见《石涛画学本义》,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