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研究思路与构架

社会变迁是一个长期的错综复杂的互动过程,任何社会变迁都不是单一或少量因素促成的,而是众多因素聚合与撞击的结果,要在时间的流动中把握他们相互作用的形式及形成的发展趋势,揭示其独特的历史规律性。

近代中国城市顺应历史潮流,逐渐由传统城市向近代城市过渡,是在许多因素作用下进行的。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西方文化的冲击、地区传统经济发展的程度以及地区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进程。这些因素有内部的,有外部的;有自觉的,也有非自觉的。在不同地区,各种因素发挥着不同作用,并相互影响,形成不同的合力。正是这种不同的合力推动着各个城市的发展走着不同的道路,取得不同的结果。

传统的徐州是军事重镇和区域政治中心城市,军事因素和政治因素主导着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近代徐州开始向近代工商城市转变。在这种转变中,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决定了近代徐州城市的发展快慢和特色;而新式交通体系的形成给近代徐州带来了发展的机遇;经济结构的变动是近代徐州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内在动力;中国社会中的灾荒、战乱的影响与发达城市的辐射是近代徐州城市发展的外在因素。城市社会救助、教育变革、交通工具的演进等社会条件对近代徐州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基于此种考虑,本书从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来考察近代徐州城市的社会变迁,以揭示近代徐州城市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根源所在。本书对近代徐州考察是以1882年徐州煤矿的经营性开采为起点,1948年徐州解放为终点。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历史条件与环境的变动来考察近代徐州城市发展演变的基础和前提。

第一章从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方面来考察徐州城市发展的条件。环境的变动及人文历史条件对徐州城市的近代变迁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文中分析和考察了徐州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状况及历史变动,认为这是徐州城市发展与变迁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第二章着力探讨了徐州近代交通的变革,这是影响近代徐州城市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境条件,同时交通的近代化也是徐州城市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之一。水路交通的发达与否决定着古代徐州城市的兴衰,明清的漕运对徐州古代城市的发展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然而近代水运的衰落对徐州近代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近代化的交通体系的形成则得益于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的修筑与通车。近代徐州公路的建设相比苏南地区较晚,而且发展较为落后,尽管如此,近代公路的建设在地方政府的努力下也取得一些成果,为新中国徐州的公路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徐州与徐属各地的联系,同时也大大改善了徐州同江苏其他各地以及与周边邻省地区如山东、河南、安徽之间的交通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徐州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从城市经济角度来考察徐州近代城市社会变迁。

第三章阐述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演变,着重分析了近代徐州工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影响近代徐州城市工业发展的因素。徐州城市的经济工业的转型体现着传统经济结构的胎记。近代徐州工业的发展演变是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同时并存、相互交融的过程。近代徐州的工业发展是缓慢的。从1882年徐州煤矿开采经营,徐州有了城市经济中前所未有的新因素—近代工业。这标志着徐州工业近代化的起步和发展。但是徐州近代工业发展是缓慢的,在城市经济中所占比重是相当低的。徐州的近代化缺乏工业基础,局限了徐州城市的经济吸引力和辐射力。这是近代许多中小城市所共同具有的一些特征。

第四章深入探究了近代徐州城市商业的变迁。近代徐州由于已有的城市规模,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充足的资源,自民国初年以来逐渐朝商业化城市转向。徐州商业的近代化主要表现在城市商业结构的变动,商业组织的革新,商人地位的提高等。近代徐州商业活动日益频繁,新式商业不断兴起,商业范围逐渐扩大。而商业组织的革新则是城市社会变动的突出表现,主要就是新式商业组织即商会的成立,并承担新的任务。

第五章探讨了徐州城市金融业近代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近代徐州金融业的发展有传统金融业,如钱庄、典当等行业的长期存在,并在1930年代以前在徐州金融业中占据优势地位,发挥着重要的调节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的作用。而新式银行业的发展在徐州是缓慢的,直到1930年代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里充分地显示了政府对金融业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强。本章对金融业在近代徐州发展的制约因素也做了考察。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关于徐州近代城市社会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本文并没有罗列城市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是选择了较好体现近代徐州城市社会文化和城市社会生活演变的若干主题,如城市教育、城市物质文化(交通工具)、城市社会灾乱及社会救助。这些方面既是近代徐州城市社会变迁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影响近代徐州城市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第六章考察了近代徐州城市所遭受的灾乱及其特点并分析了产生灾乱的原因。灾乱从城市空间、社会管理、社会救助等方面对徐州近代城市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近代徐州城市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相比较传统的社会救助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教养结合就是政府随着自身力量的增强而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突出。但社会救助所需的大量物资和款项,再加上官员的腐败,往往使政府的作用又变得无力,于是,民间社会力量在社会救助中得以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显示其在城市社会事务管理中的影响力,当然其作用不可避免地受到政府的限制。

第七章讨论了近代徐州城市教育的变迁。城市教育在近代徐州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发展特色。当然它也包含有其他城市与地区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些内容和特点。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近代中国教育曲折的发展历程。

第八章以交通工具的演变为中心来考察近代徐州城市物质文化嬗变的轨迹及特点,并探讨了交通工具的演变与徐州城市的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近代徐州城里出现过轿子、小车、人力车等交通工具,并且成为主要的城市交通工具,而西洋马车没有出现,其他先进的新式交通工具如汽车等在徐州古城没有得到迅速发展。交通工具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近代徐州城市发展。

本书的主旨在于通过对徐州城市环境、城市工商业、城市社会等方面的考察和分析,以探寻这个古城在近代历史的变迁及其原因,以推动关于中国中小城市的近代变迁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