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邦艺术风格的形成及嬗变
- 刘进清
- 2276字
- 2021-03-28 18:33:23
第一节 肖邦时代的华沙音乐艺术
一 肖邦时代的华沙社会结构
以结构主义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结构主要有两个基本特征:整体性(任何一结构都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性质都不可能孤立地被理解,而只能把它放在一个整体的关系网络中,即把它与其他部分联系起来才能被理解)和转换性(任何结构并非静态的、被动的和消极的形式,当结构中任一成分发生变化时,整体也会相应地变化)。
肖邦时代的华沙社会结构也属于这样一个结构,它的发展和变化首先是与当时欧洲的大气候分不开的。处于18、19世纪的欧洲,充满了重大而复杂的历史事件,它导致了华沙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转变。
在政治方面,当时的波兰,经历着一个主权丧失的时期。它于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三次被普鲁士、奥地利和沙俄共同瓜分,自1795年亡国达120年之久。它的国土被三个邻国占领:普鲁士吞并了141400平方公里,奥地利吞并了128900平方公里,俄国吞并了463200平方公里。
1806年,拿破仑战胜了普鲁士,1807年在被普鲁士瓜分的领土上建立了华沙公国。1809年又增加了被奥地利吞并的部分领土,华沙公国的领土达到了155430平方公里。1812年拿破仑失败后,华沙公国十分之九的土地被俄国占领。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列强之间达成妥协,结果是建立了波兰王国(也称会议王国)。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成为“波兰王国”的国王。而华沙公国的西部则处于普鲁士的统治之下,称为波兹南大公国,其统治者的代理人是安东尼·拉济维尔公爵,也就是后来肖邦的艺术保护人。被奥地利瓜分的那个部分(也即克拉科夫及其市郊)成为自由市,也就是所谓的克拉科夫共和国。
在亚历山大一世统治波兰王国的初期,它的宪法可以说是欧洲最自由的宪法。议会、行政机关、军队还都是波兰的,政治上的相对自制,为波兰王国在经济文化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独特的政治结构,使社会文化形成了一种多元的、充满异国情调的格局。因此,尽管国家主权丧失、战争不断,但是波兰所处的中心地位,使得它在19世纪前30年中,其经济、文化生活还是发生了一些重要的转变。
在经济方面,波兰是一个农业国,农业经济占80%。1815年以后,它经历了一个由粗放型封建农奴制经济向资本主义方向系统改造的过程,逐渐开始使用新的耕种技术,实行轮作制、改善劳动工具等。与此同时,在地主庄园里,发展起畜牧业和农产品食品工业(酿酒厂、制糖厂等等)。在西部地区,开始使用自由雇佣工人。这也是王国正处在发展中的工业、采矿业、冶金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需要。对国内工业生产的关税保护,在与外国的竞争面前保护了本国的工业。
华沙成为当时波兰王国重要的工业中心,除毛纺和棉纺的手工工场外,那里还出现了许多五金、化学、食品加工等工厂。这一时期波兰王国的财富增长了,工商业和交通都得到了发展,市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许多新的公共设施出现了,城市建筑趋向现代风格,在艺术领域,古典主义占据了统治地位。
在文化方面,华沙虽然丧失了首都的地位,但它仍然是科学文化的中心。早在1800年就已经诞生了华沙科学之友协会,那里集中了一批杰出的学者、活动家,诸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塔席兹(Stanislaw Staszic,协会的主要思想家、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波兰地质学研究的先行者)、斯坦尼斯拉夫·索尔蒂克(Stanislaw Soltyk,政治活动家,后来的波兰王国议员)、沙姆埃尔·林德(Samuel Linde,辞典编纂家,波兰语辞典的作者)、塔德武什·恰茨基(Tadeusz Czacki,历史活动家、教育活动家)等。协会的工作涉及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波兰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1816年建立的皇家华沙大学,包括神学、法律、行政管理、医学、哲学、科学和艺术几个系。此外还建立了一些专门机构,如农业研究所、工学院、基埃尔策采矿学院等。波兰王国的高等学校与当时学术水平较高的维尔诺大学保持了联系。大学的教学继承了启蒙运动的先进思想,使新的进步观点得以广泛传播。在文学、诗歌、戏剧和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登上了民族文化的舞台。密茨凯维奇写出了《歌谣与传奇》、《格拉席娜》、《先人祭》的第二、第四部分和《康拉德·华伦洛德》,安东尼·马尔切夫斯基写了《玛里亚》,而哥什钦斯基则写出《卡尼奥夫斯基的城堡》。
当时的华沙出现了一些新的音乐机构如音乐出版社、音乐书店、乐器工厂以及出版音乐刊物,随之出现的音乐批评等都得到了发展。专业的音乐学校于1817年开始创办,成立了音乐与戏剧艺术学校,埃尔斯涅耳(Joseph Elsner,1769—1854)出任音乐系主任。在他的努力下,1821年成立了音乐与朗诵学校,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初级音乐学校,教授乐器演奏、音乐理论与作曲的音乐学院以及教授朗诵、文学、舞蹈的科系。1826年它又被划分为两个部分:即音乐学院,校长是波兰化了的意大利人卡尔洛·索利瓦(Carlo Soliva)和设立在华沙大学中的音乐总校,校长是埃尔斯涅耳。1826年至1829年,肖邦在国内接受的完整音乐教育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下面我们可以借用生态学中的“群落”这个词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文化群落,类似于自然界的植物群落,它指的是某个时代某个民族的音乐、文学、绘画艺术、哲学、宗教和自然科学等学科大体上形成的一个结构单位或者一种确定的格局。同样从结构主义的观点出发,在一个文化群落中,任何一个个体(如音乐艺术)绝不是孤立或偶然发生的一种无规律可循的文化现象,而是同其他个体如诗歌、戏剧、小说、绘画、宗教和自然科学相互影响、互为条件和有规律地聚集成群地在一起的,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文化群体。
我们可以看到,19世纪的华沙,在其时代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下,也形成了这样一个文化群落。伟大的钢琴诗人肖邦,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就是在波兰首都华沙的文化群落土壤上开出的一朵奇葩。当时波兰复杂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结构,它的特殊的文化群落,都对肖邦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和转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