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创业导向解构:基于系统观视角
- 林枫
- 4667字
- 2021-03-29 19:45:52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创业现象(包括创业导向行为)近十年来引起了学术界和实践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目前国内外对企业创业导向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创业导向界定的研究
首先,部分学者研究了创业导向的内涵。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使用了一些相类似的术语来测量、研究公司层面的创业导向行为,包括战略态势(strategic posture)(Covin & Slevin,1989)、公司创业(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Guth et al.,1990)等;国内学者则主要采用创业导向、创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等术语。从他们的研究及实践来看,这些术语虽不尽相同[3],但表达的意义却基本一致(郑馨,2007),主要聚焦于创建新企业或在位企业的创业过程的关键特征上,强调通过有目的的战略行为可以有效地实施“新进入”(Lumpkin & Dess,1996)。Miller(1983)认为,企业的创业导向表现为企业同时从事于产品市场创新(innovativeness)、承担一定程度投资风险(risk taking)并先占性地(proactiveness)(或译为超前行动)追逐市场机会的活动。
其次,有少数学者探讨了创业导向的本质,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刘预,2008;杜传文,2012):一方面,创业导向可以视为一种战略导向,它是影响中小企业成功的重要战略,是影响组织成功的最关键要素之一(Lumpkin & Dess,1996);另一方面,创业导向是企业从事创业行为的态度或者意愿,可作为导致创业行为结果的良好指示器(Covin & Slevin,1989)。
再次,有关创业导向的维度性(单维/多维)研究。Miller(1983)认为创业型企业应该进行产品与市场的创新、承担一定程度的投资风险并先占性地追逐市场机会。因此,他用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先动性三个维度来表征和测量企业的创业导向。也有部分学者以Miller等(1982)和Miller(1983)的测量量表或其修正量表为基础,根据自身研究目的而加入了一些不同的维度,如积极竞争性、自主性等。另外,Miller(1983)、Covin和Slevin(1989)等学者还认为创业型企业应该同时进行创新、承担风险和超前行动,且在维度的变动方向上也应该是同方向变动的,对组织绩效所产生的影响是类似的。这些学者将创业导向视为单维构念,并将三个维度捆绑在一起来考察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Lumpkin和Dess(1996)认为,单维性的测量掩盖了创业导向不同维度对整体创业导向概念的独特贡献,单一维度的界定过于狭窄,创业导向应该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每个维度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组织绩效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也有研究证实了创业导向的这种多维性,如Kreiser等(2002)通过收集六个国家(澳大利亚、芬兰、墨西哥、荷兰、挪威和瑞典)的1067个中小企业的数据,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证实创业导向的各个子维度是独自变动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创业导向是单维性(unidimensional)构念还是多维性(multidimensional)构念的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对企业创业导向战略的理解,也涉及其对组织绩效的作用。
最后,部分学者探讨了创业导向与其他导向的关系。Rakinder(2002)认为战略导向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企业的总体战略,包括愿景、使命、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战略规划;二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核心组织流程、系统及文化。进一步,Rakinder(2002)认为,企业战略导向是由不同的导向构成,而不同的导向在企业中具有不同的功能。Matsuno等(2002)、Li等(2008)及张宏云、杨乃定(2010)等学者认为,市场导向与创业导向是相分离的企业战略导向,因而需要同时考虑创业导向与市场导向的协调或相互作用机制(Atuahene-Gima,2001)。
Aloulou和Fayolle(2005)认为,战略导向主要包括市场导向、技术导向与股东导向三种类型,将这些导向与创业导向建立起联系非常重要,并认为创业导向是这几种导向的综合。
二 影响企业创业导向因素的研究
首先,部分学者从理论上探讨了影响企业创业导向的因素。Guth和Ginsberg(1990)从战略管理的视角提出公司创业模型,强调战略管理各个环节对公司创业的重要影响,如环境因素、战略领导、战略行为/模式;这些战略因素不仅存在相互作用,且共同影响了公司创业。
Covin和Slevin(1991)认为,作为承担风险、创新和先动性的企业创业态势,遍及组织的所有层面,并反映了高层管理者的整体战略哲学,公司的创业态势与外部环境、组织因素和个体层面因素息息相关,并相互影响,但这些关系的影响程度存在强弱不同。
Zahra(1993)认为Covin和Slevin(1991)的公司创业模型不够准确和全面,为了更好地把握创业行为的本质以及创业行为的前因和后果,他进一步从(1)创业行为的本质;(2)创业的层面或类型(locus);(3)Covin-Slevin模型中一些构思的冗余;(4)创业态势和公司绩效之间关系四个方面进行阐释,对Covin-Slevin模型做了一些补充、修改和延展。
从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来看,对企业创业导向的影响因素,基本从三个方面展开探讨(Covin & Slevin,1991;Zahra,1991;Zahra,1993),即外部环境因素、战略因素以及企业内部因素。
其次,有关影响企业创业导向因素的实证研究。Zahra(1991)以《财富》500强的119家企业为样本,并跟踪1986年到1989年的企业数据,从环境、战略以及组织三个方面检验了公司创业的影响因素。他的研究结论表明,环境、战略和组织有关的因素共同影响了公司的创业导向,虽然每个变量可能独自影响公司创业,但只有同时考察它们的共同影响才能更好地理解公司的创业行为。
Luo等(2005)认为,以往的创业研究更多地考察了西方市场经济下的各种创业实践,对新兴经济或转型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创业行为研究较少。新兴市场的制度和市场特征明显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公司创业的影响因素可能与发达市场下的因素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深入地考察。Luo等(2005)提出了影响转型经济背景下公司创业的因素模型,并以289个中国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这个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转型经济背景下制度的、组织的以及战略因素对公司创业的影响。
Williams等(2009)将研究对象拓展到跨国公司,将跨国公司的创业导向分为研发导向(长期的技术开发)与资产增长导向(短期的资产增长)两个维度。他们以知识资源观为切入点,从跨国公司作为知识网络的性质上揭示其创业的“黑箱”,检验了知识网络的特征与组织方面的特征对跨国公司创业导向的影响。该研究采用知识资源观来解释跨国公司的创业导向,并结合公司治理理论来探讨影响跨国公司创业导向的因素,指出了跨国公司创业与否是由知识决定的这一论点,深化了对公司创业导向本质的认识。
当然,在实证研究中对这些因素进行检验可能会受到数据收集可得性的约束,而难以在一个系统的框架内完全加以验证(樊利均、林枫等,2010),但也有一些学者尝试采用实证方法检验了影响企业创业导向的因素。
最后,一些学者探讨了影响企业创业导向的具体因素。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研究对象和视角探讨影响公司创业导向的具体因素,主要从环境、战略和组织三个方面展开,有关的影响因素研究不断得到深化(林枫等,2011)。
三 企业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关系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
首先,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的直接关系研究。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表明,采用更多创业导向的企业会显著提升组织绩效(Covin & Slevin,1989;Zahra et al.,2000;Wiklund & Shepherd,2003),它是组织成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其次,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关系的调节变量研究。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的双变量直接关系的研究结果出现不一致,一些学者从关键构念(如创业导向、组织绩效)的维度性(单维或多维)方面展开了进一步的阐释,将创业导向或组织绩效的各子维度分开考虑,逐一而不是简单地捆绑来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
再次,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关系的中介变量研究。Lumpkin和Dess(1996)指出,组织中的有效整合行为和过程是促成组织创新活动以及创业过程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企业创业导向能否有效转化为组织绩效的中介变量。因此,有关创业导向的绩效意义的研究,不仅需要探讨公司如何从创业导向中受益,还需要考虑通过何种方式受益。
另外一些学者试图挖掘创业导向与绩效之间关系的机理,以有效地解释从创业导向到价值创造的中间转化路径。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间还存在一些中介变量,如市场导向(Matsuno等,2002;Blesa等,2003)、学习导向(Wang,2008)等(杜传文,2012)。
最后,创业导向与绩效关系研究的情境拓展研究。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逐渐把创业导向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对象和情境拓展到中小企业、新创企业、国际化企业、家族企业以及企业联盟等(杜传文,2012)。
四 企业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关系间调节变量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影响企业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关系的调节变量的种类及其作用。
一直以来,环境被看作是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中的关键调节变量(Lumpkin et al.,2001),主要包括动态性、恶劣性(hostility)以及行业周期三个变量;对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关系产生调节作用的组织层面的调节变量包括公司资源、企业战略、决策参与性、组织结构等(林枫,2011)。
Lumpkin和Dess(1996)认为,创业导向的研究,尤其需要结合环境特征与组织变量的多个变量的权变视角来进行,以详尽、准确地解释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两者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引入的调节变量越多,就越能准确、全面和深入地解释创业导向与绩效的关系,更贴近企业现实,也更具有解释力和预测力(郑馨,2007)。一些实证研究也佐证了这样的观点,Dess等(1997)、Wiklund等(2005)研究结论表明,仅仅考虑某个调节变量的权变模型不足以全面解释创业导向与绩效的关系,基于组织内外部的多个调节变量的组合模型分析则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纵观现有文献,以下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改进(杜传文,2012):
第一,需要对创业导向的概念和维度进行更深层次的、跨情景化的研究。尽管学者们对企业创业导向的关键特征已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但对于创业导向的维度结构,即创业导向是包括创新性、风险承担性等基本维度,还是另外包括其他维度的基本问题,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尤其是研究对象或研究情景发生变化时更需要明确(戴维奇,2009;刘景江,2009);另外,创业导向是单一维度还是多维度问题,也就是说,创业导向的各个维度是作为一个整体同方向变动还是独自变动问题还不清晰。对此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对企业创业导向的理解,同时也关系到创业导向和绩效关系的准确性,这是未来研究需要加以关注和改进的地方(郑馨,2008)。
第二,影响企业创业导向的因素有待系统归纳和总结。现有研究者大多以成熟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为研究背景,在此情景下揭示、剖析影响企业创业导向的因素,而较少涉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或转型经济国家。当研究的情景发生变化时,需要进一步考察相关影响因素对于新兴市场的适用性。同时,从影响企业创业导向因素的不同层面来看,企业的创业行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因此,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减少遗漏变量的可能,以期全面、系统地找出影响企业创业导向的因素,以指导企业实践和学术研究的发展。
第三,创业导向与绩效关系的研究还有待走向普适性(generalizability)。关于创业导向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也正处于发展和不断丰富的阶段,因此现有文献对于企业创业导向绩效意义的解释仍有待深化。从目前研究来看,还有待将创业导向与绩效关系的研究从小样本的测试和检验,推广至更大的样本和更广泛的情景中,尤其是基于特殊的、与转型经济背景有关的假定而构建起来的理论,使之能够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加以应用,才能体现出创业导向的真正价值。
第四,创业过程的深入研究还有待加强。虽然国内外在有关企业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间关系的研究中加入了调节变量,但还存在一些不足,我们不仅需要识别更多潜在的调节变量,还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产生作用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影响的程度、影响的途径以及作用机制等。另外,更需要结合特定的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因素来探讨这些因素对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的调节,着重分析在环境、组织结构与公司战略这些关键变量相协调或匹配的情形下,创业导向对组织绩效的作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