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青海宋元时期的石刻

唐末五代至宋初,青海地区处在吐蕃地方割据势力和大小宗教首领的分散统治之下。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初年,李立遵在廓州尊唃厮啰为赞普,标志着河湟吐蕃政权——唃厮啰政权的诞生。此后唃厮啰既是人名又是政权和部族名称,约于11世纪30年代中期将政治中心迁至青唐城(今西宁市),从此,唃厮啰政权逐步走向兴盛。唃厮啰辖地主要是河、湟、洮地区,盛时辖地3000余里,今青海全省皆在其辖区内。境内以吐蕃人为主体,还有党项人、汉人、回鹘人以及侨居的西域商人等,人口最多时近百万人。

唃厮啰统治青海时期经济的主要产业是畜牧业,其次为农业,手工业中最负盛名的是锻造铁甲。唃厮啰利用丝绸之路北道为西夏控制后,许多商人苦于西夏人的盘剥而改行青海道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商业贸易,青唐城一时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唃厮啰政权与宋、西夏、辽以及回鹘、西域都有交往,与宋的关系尤为密切。唃厮啰政权前后存在近百年,共传6主,历代国主都接受宋朝的封赐,北面称臣,在实行联宋抗夏的基本国策的同时,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宋军在王厚统领下,再次攻取湟州。次年收复鄯州、廓州,并改鄯州为西宁州,唃厮啰政权宣告解体。此后,陆续建积石军、震武军。宋代在河湟地区招募弓箭手垦田戍守,修浚渠道,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亡。青海地区宋代石刻遗物发现极少,这和赵宋王朝直接统治的时间短暂、战火连绵、少有建树等原因有很大关系。宋代石刻以互助县白马寺弥勒佛造像最为重要。

金太宗天会九年(1131年),金兵攻占河湟地区。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蒙古军在成吉思汗率领下逆黄河而上攻取积石州后,又分兵攻占西夏的西宁等州。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设西夏中兴行中书省(后改称甘肃等处行中书省),青海湟水中下游地区为甘肃行省西宁州地。至元八年(1271年)初,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治河州,隶宣政院,辖青海地区(湟水中下游除外)、甘肃西南部及四川北部部分地区。

元代青海地区依然以畜牧业经济为主,兼营农业。东部宜农区经营小规模农业。元时突厥族乌古斯部落中撒鲁尔部的一支从中亚辗转迁徙,至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一带定居下来,后来形成撒拉族。元朝推行“因其俗而柔其人”的民族政策,扶植和利用藏传佛教为其统治服务。除推崇佛教外,对伊斯兰教也给予优待。

元代以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和藏传佛教的蓬勃发展,特别是黄教(格鲁派)的迅猛兴起,各种宗教寺院如雨后春笋般兴建,至明清时蔚成大观。伊斯兰教寺院多有精美的砖雕和木雕,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民族特色。藏传佛教寺院内也有除砖雕和木雕外的泥(彩)塑像、铜佛像、各种法器、香炉、金银灯等。此外还有许多民俗艺术作品,如蒙、藏群众用金、银、珊瑚、玛瑙、绿松石、琥珀等贵重物品制成的装饰品和土族群众的各式纽达(头饰),以及各个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饰、刺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