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青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刻

在南北朝时期,原为辽东慕容鲜卑一支的吐谷浑人占据了青海地区。在海晏三角城发现了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瓦当,以此证明南北朝时期确实也存在着郡城,而郡址即在西汉所建西海郡故址之上。吐谷浑人早在中古就是活动在青海高原最重要的部族之一,它的发展历程前后经历了好几百年。今共和县铁卜加古城(伏俟城)[8]就是吐谷浑后期的王城所在。伏俟城东连西平(今西宁)、金城(今兰州),可与南北对峙的政权贸易通商,西接鄯善(今婼羌)、喀什,可与中亚各国交通往来,是丝绸之路青海道上必经的咽喉要道。这条古道早在西汉初叶就已存在,并因要通过羌人聚居之地,而被称为“羌中道”。在公元4至6世纪河西战乱频繁,交通阻塞的岁月里,这条途经丝绸之路青海道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不亚于河西走廊。

此期的石刻在青海地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原因多种。其一,佛教传入中国,帝王统治者的提倡,老百姓的信奉,因此佛教题材的石刻不少,造像之风极盛。其二,南北朝前后经历了宋齐梁陈,诸侯割据的五胡十六国。易君变国、战乱频仍,刻碑书志,在所难免。其三,随着帝王禁碑,民间厚葬,产生了新的石刻形式——墓志,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另外,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藏传佛教石窟遗迹,现存三处,即西宁土楼山石窟、平安沙沟东寺石窟和乐都红崖寺石窟,发现有大量佛像雕刻。从此藏传佛教石刻不断增加,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以及中西交通和文化的不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