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创新与不足

与过去的研究成果相比,本书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创新:

1.资料运用有所突破。一是澄清了一些基本史实。现行论著中许多错误资料被广泛引用,本书尽量予以澄清。如南京参议院议员具体人数、临时参议院立法成绩等。二是引进了一些新材料。如南京参议院议事录参议院议决案汇编,以往学者很少利用,本书适当引用。

2.研究范围有所拓宽。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届国会第一期常会,本书延伸至晚清,并把民初议会政治置于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将宏观把握和微观考察结合起来,力图作出更为确切的解释。

3.提出了一些新问题。以往学者在检讨民初议会政治遭遇挫折的原因时,不管是力量对比说或发展时机说,都没有对同盟会—国民党领导议会政治的能力提出过怀疑。这种先入为主的价值预设无疑不利于研究的继续深入。在进一步探讨这段历史时,本书认为,同盟会—国民党是否胜任民初议会政治是值得怀疑的。如《临时约法》的效力问题就是明显一例。

本书研究对象为民国初年的议会政治,涉及历史、法律、政治等学科内容,理论水平要求较高,知识积累要求较深,而笔者学识浅陋,水平有限,加之收集资料困难,选择此题,只是勉为其难。因此,书中舛谬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1] 《历史研究》1984年第6期。

[2] 《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4期。

[3] 《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2期。

[4] 参见章开沅、林增平主编的《辛亥革命史》,李新、李宗一主编的《中华民国史》和金冲及、胡绳武著的《辛亥革命史稿》。

[5] 胡绳武、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第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3—258页。

[6] 彭明等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9—384页;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9—40页。

[7] 李守孔:《民初之国会》;张玉法:《民国初年的国会》。

[8] 刘伟:《民初国会:知识精英的政治理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宝成关:《民初国会述论》,《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4期。

[9] 彭明等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杨天宏:《走向衰亡的民初国会》,《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