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初议会政治研究(1911-1913年)
- 刘劲松
- 1292字
- 2021-03-29 19:37:15
三 本书结构
古云: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考察民初议会政治的兴起衰落,外因固然重要,但如果不从议会自身出发,不免有雾里看花之感,其论证必然乏力。本书着力于两个方面:一是把民初的议会政治置于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从宏观上把握议会政治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而对民初议会政治的兴衰作出更为确切的解释;二是从议会政治自身运作出发,通过梳理议会政治与民初特定的政治、社会情境的互动关系,揭示其中蕴涵的历史经验和理论启示。是为本书结构的理论基础。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清末议会政治的发轫。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必然性,民初议会政治的确立,也是如此。民初的议会政治,承袭了清末立宪改革的遗风,并发扬光大,或者说是清末立宪政治价值取向发展的必然结果。民国成立前,立宪政治已经经历了短暂的积累阶段。这种积累包括理论宣传、组织基础和议会运作三个方面。可以说,民国成立时,我国的议会政治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可供借鉴。
第二部分为南北对峙时期的代议政治,表现为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的运作状况。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是武昌首义后独立各省组织的临时代议机构。该联合会议决了独立各省临时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选举了临时大总统,奠定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基础,在南北和谈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所取得的成就,是原立宪派和革命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标志着共和立宪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
第三部分为南京参议院时期的议会政治实践。南京参议院于1912年1月28日正式召开,结束于4月8日,历时2个多月。在此期间,南京参议院一方面促成了南北议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议决了大量法规,奠定了民国的政治基础,开创了中国共和立宪的先河。《临时约法》是南京参议院法制建设的一大成就。同盟会在参议院中占绝对多数席位,主导了这一时期议会政治的舞台。因此,南京参议院时期的议会政治,也可以视为同盟会运用议会政治的一次尝试。
第四部分为北京参议院时期的议会政治。北京参议院于1912年4月28日开幕,次年4月8日结束。此间,民国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内阁因党争而经常瘫痪;参议院内政党纷纷扰扰,党争过于激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在参议院内占据优势地位;因行使权力不当,参议院屡遭批评,议会政治模式受到质疑,建设强固政府的思潮涌动。北京参议院是第一届国会召开前的议会政治形式,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第五部分为第一届国会的顿挫。1913年4月8日,国会正式开幕。这是经过普选产生的国会,也是万众瞩目的国会。不过,11月初,袁世凯政府宣布取缔国民党,收缴国民党议员证书,先后被收缴的议员超过400人,国会因不足法定人数而陷于停顿,民国初年自由的议会政治告一段落。第一届国会政治顿挫,除了袁世凯政府的强权外,国会的运作绩效、议员素质等因素,也不容忽视。
结论部分是对民初议会政治的反思。民初议会政治遭遇顿挫,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一是议会的运作绩效,二是同盟会—国民党的议会运作策略,三是袁世凯政府的强权行为。议会政治的成熟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遇到挫折也很正常。民初议会政治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深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