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化进程中村落变迁的特征概括和规律分析
- 任映红
- 3524字
- 2021-03-30 01:48:13
二 研究背景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村落变迁问题,要放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去考察,放在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格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去思考。村落变迁是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时代,由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等多种因素合力塑造的过程,也是一个现代性对传统村落的侵袭和渗入过程,其所产生的巨大转型力会带来现代社会变迁和制度性转变,使人们脱离传统的、习惯的社会秩序,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人们的个人特征。村落变迁与其说是时空变化,不如说是人的演进。
现代化(Modernization)是自近代以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最急剧的社会变迁之一。现代化影响领域之广让人惊异,涉及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价值理性、文化教育、民主政治、法制建设等诸领域,引发了社会结构、人口结构、人文环境、价值取向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坚定不移的目标,是百年梦想。
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现代化是由工业革命引发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化过程也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在许多发达国家,工业化促使农民快速脱离农村、农业,推动农民迅速向城市集中。在这方面,“较为典型的有:以英国为代表的以圈地运动为标志的强制性非农化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迁移的非农化转移模式,以及以日本为代表的跳跃式转移和农村非农化转移相结合的非农化模式”。[2]在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快速增长,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城市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土地被占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生存,这是需要人类共同面对与克服的问题。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广泛影响。它既蕴含着显性的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现实运动,也蕴含着隐性的价值信仰、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的冲突与碰撞、互动与对话;它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带着普遍性和趋同性,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格式纳入自己的语境和框架中。全球化带来经济社会从内容到形态、从个体到结构、从部分到整体的改变,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带来了激烈的社会变迁,包括社会的结构分层、社会生活的组织原则、社会成员的关系的调整和交往方式的改变等。传统村落和村落居民被镶嵌在全球化的框架内,传统村落依托自己特有的文化脉络和机制应对与适应着外界的冲击,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同构中开始各种主动与被动的变革实践。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指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交流的促进,培养、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过程。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大系统、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对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整个社会体系都产生着影响,改变了社会结构的形态,改变了人们原有的交往关系,改变了生存和实践方式,拓展了人们的活动时空,从而使人不再是单纯的主体或客体而是互为主体的自主交往者。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化因子渗透到乡村的各个角落,裹挟着村落不停息地演化着。
网络化(Networking)是指各种通信工具和传播媒介通过计算机联结成网络,使网络贸易和资源共享成为可能。网络在各行各业、各领域应用广泛,极大地影响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网民人数的扩大、网络交往的活跃,均能引起深刻的社会变迁。如近年来,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接二连三地发酵出的一系列网络事件、群体性事件,这些都说明了网络“缺场交往”[3]的迅速扩展,彰显了社会认同的力量。交往其实是一个社会的展开形式,经验是一个社会的展开过程,而能够产生某种特定事件的能力或潜力的权力,则成为社会的支配力量,“而当超越空间限制的缺场交往成为沟通交流最活跃、影响层面最广阔的交往方式,传递经验成为可以横向联结且能引导在场经验的主导经验,来自广大社会成员的认同权力改变了社会权力结构之后,社会结构将会因这些基本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人类社会将形成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4]近些年来,从国际和国内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来看,网络化条件下,社会变迁正在不断加速,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网络化时代下,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村落中各群体的缺场交往和在场交往、实体权力和认同权力、实地经验与传递经验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有助于理解村落变迁的时代特征。
城市化(Urbanization)是以农业向工业转型、农村向城市进化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城市和农村之间多维互动的过程,不仅是人口、资源、要素、产业的集聚过程,还是职业和阶层分化、都市文明渗透扩散的过程,更是人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选择不断嬗变的过程。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共同现象。人类社会的城市化历史可上溯至工业文明兴起之初,大规模专业化生产促成了劳动者的职业分工与合作,引起整个社会结构的逐步变迁。在这个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小城镇逐渐拓展形成大都市,直到超大型都市圈出现。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力图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中村落变迁进行较全面深入的特征概括和规律分析,通过对村落中城市化因素的积累、各种变迁力量的生长和演变以及影响村落发展走势的变量分析,描述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村落社会变迁的目标和一些基本趋向,以及在新型城镇化大趋势下村落要面对一些问题和矛盾,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分析村落变迁的逻辑框架,为中国村落变迁路径提供实证与学理性解释,也为当前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一些经验启示与前瞻性思考。
城市化进程中的村落变迁研究是一个有着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一是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城市化进程中的村落变迁问题,已经引起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城市规划学等多个学科的高度关注。目前中国还有近60万个行政村,关注中国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存、发展、转型和变迁趋势,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当然责任。深入探讨村落变迁的特殊机理和内生逻辑,避免生吞活剥西方概念和理论所带来的片面和尴尬,克服单纯依靠常识观察重大社会问题的缺陷,使其理念上有创新、体制上有突破、政策上有推进,形成理论归纳和一般概括,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村落发展提供一个学理性解释,能为中国村落研究提供一些新视角,使社会学获得知识更新。
本研究通过观察描述城市化进程中的村落变迁历史与现状,阐释城市化对村落的多重影响,探讨变迁的特殊机理,研究变迁的一般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村落变迁的路径,既有利于规避重走西方城市化过程中失败的老路,也可以为我国各级政府做好城市化进程中村落变迁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模型,这样就能弥补我国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缺憾,拓展我国村落变迁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使中国村落研究理论有所推进。
二是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既有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有诸多风险挑战。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新型城镇化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是撬动内需、推进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已经上升为重大的国家战略。
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战略规划。“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和谐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5]按照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城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它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让村落变迁之路走得健康平顺,逐步向城镇转移剩余劳动力,集约化利用有限的土地,推行土地规模经营,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着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想方设法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生活水平,逐步破除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体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化解三农问题,调整利益关系,降低社会风险,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村落变迁急需富有创见的思路探索和“中国方案”,需要进行不同类型村落变迁的特征概括,更需要探寻村落变迁的内生逻辑和规律。每个村落的变迁发展方式,表面上看似乎微不足道,本质上兹事体大。但变迁方式不仅关乎农民生存质量,而且还关乎整个中国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旨在为当前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即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提供经验总结与前瞻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