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西方城市化的历程和经验

西方国家城市化已走过近300年的演变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世纪中叶至1950年间的工业城市化阶段,特征是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迅速增长,城市中心形成高度集聚。农业文明从乡村开始,而工业文明则发轫于城市;城市脱胎于乡村,城市化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在工商业继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同时,郊区人口也开始急速增长。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1850年的11.4%上升到1950年的52.1%,但同时也衍生出大量“城市病”。第二阶段:1950—1990年间的逆城市化阶段。到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60%。非均衡发展带来的“城市病”问题突出,在交通条件改善的条件下,人口向郊区迁移,城市经济迅速向郊区和周边中小城市延伸,城市产业不断向城市外围扩散,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中心城区不断衰落。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再城市化阶段。工业化已经完成,城市工作和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村人口流入大城市的压力不复存在。城市规划的重视、城市功能的拓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加、城市公共交通便利、油价攀升后出行成本的增加、环境治理水平的提高,逐渐让大量居民愿意从郊区重新回到中心城区或较大城市,出现了“再城市化”。从西方国家300年的城市化历程看,从城市的起源到工业城市化、从逆城市化到再城市化,带来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但也都表明城市化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M.Northam)将西方国家的城市化率演进轨迹总结为“S型城市化过程曲线”。从中,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认识到城市化的发展演变阶段和内在逻辑。[11]

根据在城市化中市场和政府发挥作用的大小,可分为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的城市化。“市场主导型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主要依靠市场机制配置各种资源、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政府或者给予必要的宏观调控,或者放任自流、完全由市场调节。”[12]英美等西方国家大多属于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市化,拉美国家大多属于完全市场调节下的自由放任型城市化。

从西方城市化发展经验来看,欧美日等国大多能从实际需求出发,依靠市场的力量和产业集聚来推进,注重发展质量。但其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近代工业化过程中,西方国家的社会基础、发展进程、人口总量、社会结构等因素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化的多种类型和社会问题的复杂多样。“如欧美等国工业化早期曾出现的过度工业化、城市产业工人贫困、环境过度污染以及工业化的‘城市过度造美运动’等问题,城市化走过很多弯路。历史经验证明,中国既不能照搬、套用西方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城市化理论,也不能照搬和套用后工业社会以来的城市化理论来指导中国多类型的、区域差异过大的城市化。”[13]而且,世界金融危机也已经证明,靠强征土地、剥削劳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来发展低水平、低附加值工业的城市化道路走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