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八八战略”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启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面对浙江发展遭遇的诸多“成长的烦恼”,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坚持先行先试,为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探路,作出了“八八战略”的重大决策及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八八战略”作为新时期浙江改革发展的总战略,得到了历届省委持之以恒的贯彻,有力地推动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推动了浙江区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布局的完善,促进了浙江区域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以“八八战略”为总纲的这一系列探索实践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功经验,是习近平在研究、制定和实施“八八战略”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前瞻性思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其从多个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新局面新境界,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思想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支撑。

一、“八八战略”与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分析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挑战,得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围绕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习近平不断深化对发展理论、发展思路、发展战略的思考,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五大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拓展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发展问题的思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物质基础提供了思想引领。主政浙江期间,习近平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针对浙江率先进入新常态所反映出来的种种“先成长先烦恼”的挑战,以“八八战略”为主战略,全面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在各个领域全面拓展和深化科学发展观,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了一系列前瞻性的思想理论成果。在此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新发展理念是“八八战略”成功实践的理论升华。

贯穿“八八战略”的主线,是推进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一方面,“八八战略”是打造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的总体设计。“八八战略”在科学分析浙江发展的传统优势和潜在优势的基础上,围绕突破制约浙江科学发展的突出瓶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浙江创新发展的八项举措。虽然浙江各地早在20世纪末就开始摸索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子,但毫无疑问,“八八战略”是浙江第一次从区域发展的全局战略高度,对推进整个浙江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进行科学的总体设计。另一方面,“八八战略”是打造浙江模式扩展版的总体设计。“八八战略”在全面总结浙江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深刻反思浙江模式存在的先天不足以及面临的现实挑战的基础上,基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着眼于实现浙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浙江下一步发展进行了总体谋划。

(一)创新发展: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创新位居五大新发展理念之首,寄寓着习近平对创新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决定性意义的深刻洞察。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作重要讲话时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同年9月3日,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进一步强调指出,中国经济发展不少领域大而不强、大而不优,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方式已不可持续,中国发展正面临着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是中国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由之路。

习近平对于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的深刻认识,源自对大国竞逐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源自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更源自主政地方的丰富实践经验及其理论总结。

“推进浙江新发展”是习近平探索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主题。在“八八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习近平一再强调,浙江发展“不能再走老路”,创新是浙江克服经济发展“先天不足”,化解“成长的烦恼”,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概括起来讲,除了理念、思路、战略的创新,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最关注的是体制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他强调,要在体制创新方面继续保持全国的领先地位,为经济发展增添更大的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抓住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这个重点,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突破,努力营造体制机制的新优势。参见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与此同时,习近平又强调,浙江进入了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时期,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抓住了自主创新,就抓住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就抓住了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就抓住了把握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长期稳定较快发展的关键。我们一定要增强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背水一战的勇气,过华山天险的气魄,攀科学高峰的智慧,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之路,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参见《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加强自主创新 推动科学发展》,载《经济日报》2006年8月15日。

在这样的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浙江省委于2006年3月召开了全省自主创新大会,随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若干意见》,对自主创新各方面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为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步伐,“八八战略”明确提出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举措。在“八八战略”的引领下,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以坚韧的意志,将创新发展作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招。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浙江创新发展,特别是产业创新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原先“轻小集加”和“低小散”的产业格局,已经演变为以信息经济、文化产业、金融、旅游、高端装备制造等八大万亿产业为支柱的新型产业体系。

浙江以创新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为习近平从战略层面思考创新对于发展方式转型乃至民族复兴的制胜意义,提供了有力的经验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再强调,“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25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没有强大的科技,“两个翻番”“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难以顺利达成,中国梦这篇大文章难以顺利写下去,我们也难以从大国走向强国。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32页。在深刻总结中华民族曲折的历史命运之际,习近平还发人深省地指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最终取决于科技创新。历史事实表明,经济大国不等于经济强国。一个国家长期落后归根到底是由于技术落后,而不取决于经济规模大小。历史上,我国曾长期位居世界经济大国之列,经济总量一度占到世界的1/3左右,但由于技术落后和工业化水平低,近代以来屡屡被经济总量远不如我们的国家打败。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不是输在经济规模上,而是输在科技落后上。由于技术创新和工业制造落后于人,西方列强才得以用坚船利炮轰开我们的国门。中国近代史上落后挨打的根子就是技术落后。这个教训太深刻了!我们要牢牢记取。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26页。

立足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局,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习近平从理论上全面升华了主政浙江时期的实践经验及其相关理论思考,明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引领全党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在全党、全社会凝聚了以创新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强烈共识。

(二)协调发展:健全全域统筹发展机制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讲话中明确提出: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这就把协调发展摆到了决定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摆到了统筹经济发展整体布局的关键位置上。

对协调发展战略意义的深刻洞察,同样凝结着习近平在浙江就此展开的先行探索的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成果。“协调”是“八八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使用最为频繁的一个关键词。从某种意义上讲,“八八战略”就是一个大协调发展战略布局,广泛涉及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态、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陆域与海洋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习近平不仅就这些协调发展提出许多新思路,而且推动浙江形成了一整套的协调发展机制,积累了以协调发展促进发展质量提升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

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八八战略”根据浙江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的省情,高起点地提出了“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决策。2005年浙江正式颁布实施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城乡一体化纲要,即《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引领全省逐步构建起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框架和工作体系。一方面,浙江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2006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明确“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另一方面,浙江全面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制度、城乡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和课本费制度、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失业登记制度等,同时大力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全面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和就业服务,在努力构建“弱有所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学”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上走在了全国前列。浙江的城乡一体化实践,成功地推动浙江城乡协调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在城乡居民收入稳居全国各省(区)之首的基础上,2013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的平均值为2.4∶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6%,均远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参见刘迎秋主编:《中国梦与浙江实践·总报告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0页。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更是缩小到2.07,远低于全国2.73的平均水平。作为经济相对发达省份,浙江已成为全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在区域协调方面,习近平对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指出:“从国际经验看,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特别是以人均GDP衡量的区域发展差距,是长期存在的,在某个发展阶段甚至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但是以人均收入衡量的区域发展差距,特别是以人均GDP衡量的区域发展差距,是可以逐步缩小的。”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习近平强调:“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根本途径还是要促进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这是统筹区域发展的核心。”同上,第202页。“八八战略”对此做了多方面的部署。2003年1月,浙江省委根据习近平提出的欠发达地区不是包袱,要给予政策,赋予观念,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条件的理念和思路,首次提出把欠发达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加以培育。2005年12月,浙江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大了统筹区域发展力度。此后,浙江省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思路和政策举措逐渐清晰起来,财政转移、生态补偿、扶贫开发、“山海协作”、异地搬迁、结对帮扶、科技支援等扶持体系不断完善。“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山海协作”工程、“百亿帮扶致富”工程、“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山区经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专项举措相继出台并实施。2009年5月,浙江省委又进一步作出《关于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决定》,强调依靠改革动力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形成区域间分工合理、要素互补、合作共赢的协调发展机制,努力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山区与海洋是浙江拓展发展空间的潜力所在,“八八战略”突出强调了促进山海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2003年,浙江先后出台了《全面实施山海协作工程的若干意见》《山海协作工程“十一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杭州、宁波、温州等发达地区与衢州、丽水、舟山等欠发达地区65个县(市、区)结成对口协作关系。协作以项目合作为中心,以产业梯度转移和要素合理配置为主线,推进发达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梯度转移,组织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向发达地区合理流动,动员发达地区支持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从而实现全省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健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八八战略”的贯彻落实有力地推动了浙江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2009—2012年,全省25个欠发达县(市)地区生产总值都超过2005年的2倍以上,其中,22个欠发达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08—2013年,衢州、丽水、舟山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增幅比全省平均值高1.7个百分点。2015年,浙江较发达市、县与财力相对困难市、县的人均财政支出比率缩小到1.0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从2010年的2.46∶1缩小到2.21∶1。从总体上讲,在“八八战略”的引领下,浙江已经成为综合协调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浙江积累的统筹协调发展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习近平对此进行的持续性的理论总结,无疑都为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突出协调发展理念对中国发展的引领作用,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等一整套完整的促进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三)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5年5月,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曾满怀深情地说,就浙江生态环境保护,他有切身体会,在这里工作那几年投入了不少精力。这条路要坚定不移走下去,使绿水青山发挥出持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确,实现绿色发展,是习近平推动浙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倾注精力最多的战略思路之一。2003年5月,省委、省政府成立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习近平亲自担任组长。随后,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被正式纳入“八八战略”。同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举行全省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习近平在会上作了题为《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 努力打造“绿色浙江”》的动员讲话,正式拉开了浙江生态省建设的序幕。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经济体系,再到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浙江就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浙江建设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习近平在浙江推动绿色发展时,就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思考,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成果。完全可以说,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对绿色发展就已经形成了高度的理论自觉。习近平明确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86页。等重要论断,对生态文明的战略意义和人本内涵给予新的诠释。2006年5月29日,习近平在浙江省第七次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提出“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要求各级干部牢固树立“经济增长是政绩,保护环境也是政绩”的绿色政绩观。这些极具前瞻性的理念,同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提出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等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2005年8月,习近平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调研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的提出,全面深化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2017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强调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习近平的讲话,对绿色发展的丰富内涵及其在中国发展整个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作了深刻的总结。如果说习近平推动的绿色浙江建设构成了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理念的“源头活水”,那么,习近平在绿色浙江建设过程中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极具前瞻性的新理念、新思想,则为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为习近平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正式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将“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确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准备。

(四)开放发展:跳出浙江发展浙江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指出,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要不断探索实践,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对于破解浙江开放发展不足这一短板的一系列探索及其取得的巨大成效,无疑为此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支撑和思想准备。

浙江虽地处沿海地区,但在特定的初始条件的制约下,走上了一条内源式的发展道路。虽然数以百万计的浙江人走出浙江,在全国各地投资兴业,但浙江经济对内对外合作的层次并不高,外资引进更是长期存在的一块短板。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在谋划“八八战略”的过程中,非常明确地把“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质量上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作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2003年3月21—26日,刚刚就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带领浙江党政代表团赴上海、江苏考察学习,签订了推进浙沪、浙苏全面合作的友好协议,把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部署和实施。随后,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强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就有关事项进行了部署。浙江坚持全国发展一盘棋,坚持统筹兼顾、区域互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西部大开发、东部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促进中部崛起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针对浙江引进外资是“短腿”的问题,习近平指出,引进外资,不仅是一个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的问题,是一个扩大开放的问题,是一个与国际接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利用外资的力度,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否则,我们就会“瘸腿”,就会丧失原有的优势,就会在竞争中落后。2004年,浙江召开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外贸进出口和利用外资工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若干意见》,对推进浙江开放型经济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在多种措施的促进下,浙江内源式发展模式固有的“民营经济这条腿长、利用外资那条腿短”的局面很快得到了缓解,2002—2007年,浙江外资引进金额从31.6亿美元增加到103.6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增长了4倍。

之后,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开放发展不动摇,通过全面参与长三角合作,全面扩大对外开放,逐步补齐了开放这块短板。引进外资从2003年不到30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175.8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一直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浙江还充分发挥“浙江人经济”的优势,2016年完成对外实际投资近百亿美元。在开放型经济长足发展的基础上,近年来,浙江充分利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2014—2016年,浙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达3195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从2014年的9.6%上升到11.1%,对全国“一带一路”进出口的增长贡献率更是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2014—2016年,浙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累计达128亿美元。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水平有力地推进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在陆上,义乌国际陆港开出的中欧班列已成为我国到达境外城市最多、运送货物品类最多的中欧班列,开辟了一条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全新的物流通道。在海上,宁波—舟山港集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五大战略”于一身,已成为浙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的最前沿。在网上,浙江的跨境电商发展无论在规模还是创新水平上都已居全国领先水平。阿里巴巴发起的世界电子贸易平台(eWTP)建设,使浙江企业借助物流、支付、通关、大数据方面的创新优势,加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布局,与沿线国家共享浙江在结算支付、智慧物流等跨境电商领域的创新发展成果,共建互联互通大平台。

浙江在推进开放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开放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推动体制改革深化的重要动力来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阐述了中国将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思想,不仅指出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而且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强调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要下大气力发展全球互联互通,让世界各国实现联动增长,走向共同繁荣,这些重要思想都极大地升华了他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探索和思考。

(五)共享发展:补齐小康社会建设短板

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2页。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之际,习近平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朴实真诚而掷地有声的讲话,深刻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推进共享发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立场。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形成的大众创业热潮,催生了独具特色的“老百姓经济”。其显著的成效是富民效果突出,老百姓通过创业和在家门口就业,不断提高收入水平。长期以来,浙江的小康社会建设水平一直领跑全国。对于浙江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不是一串简单的平均数概念,而是要通过补齐短板,高水平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把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公平正义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价值原则,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012年12月,习近平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时特别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载新华网2012年12月30日。在“八八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习近平特别关注农村、关注欠发达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他明确指出:“必须看到,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没有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这好比一只木桶的装水容量不是取决于这只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页。这些思考,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再强调的“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等,是一脉相承的,深刻地体现了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正值浙江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的新阶段,这也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关键时期。习近平认为,必须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作为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和“牛鼻子”,把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统筹改革,并以此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基于这样的战略判断,发挥浙江城乡产业基础发展较好的优势,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加快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转变,成为“八八战略”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2003年初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与“增加农民收入”并列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并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2004年,浙江省委专门制定出台了《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重点是扩大公共财政、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覆盖。

着眼于补齐短板,浙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重点抓了两件大事:一是以“五大百亿”工程为重点,全面提升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二是全面建立政府为民办实事制度,着力解决民众最普遍、最迫切的民生困难。“五大百亿”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提升了浙江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政府为民办实事制度则成为浙江补齐小康社会建设短板的重要抓手。在习近平的推动下,浙江率先在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为民办实事的运行机制上形成了一整套的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201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在看望浙江省人大代表时,习近平指出,“春江水暖鸭先知”,浙江是全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往往比其他地方早发先发。要坚持以服务民生为重点,全面落实中央的各项惠民政策,扎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努力让人民群众的收入更多一点,安全感更强一些,幸福指数更高一点,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参见金波等:《促转型发展 抓社会管理 强党建保证》,载《浙江日报》2011年3月9日。2015年5月,习近平在浙江考察调研时,要求浙江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正是考虑到浙江社会建设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有条件、有责任在体制机制探索上为全国大局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习近平在研究、制定和实施“八八战略”的过程中,围绕“推进浙江新发展”,已经相当自觉地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视角,就开创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进行了系统探索,并在较短的时期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更重要的是,习近平当年进行这些探索时,其思想认识已经达到了理论自觉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而此后历届省委坚持“八八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深化习近平当年提出的这些发展理念和思路,更是使浙江无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都稳步地走在了全国前列。这些都为习近平着眼于引领经济新常态,从战略高度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支撑和思想理论来源。

二、“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八八战略”凝聚着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对省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整体转型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布局完善的系统思考和战略谋划。2015年5月,习近平在浙江调研考察期间,就此曾明确指出:“我在浙江工作时,省委就提出了‘八八战略’。这不是拍脑瓜的产物,而是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提出来的发展战略,聚焦如何发挥优势、如何补齐短板这两个关键问题。”周咏南等:《一步一履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纪实》,载《浙江日报》2015年5月30日。他还特别强调,“‘八八战略’和‘四个全面’在精神上是契合的”。无论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上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的战略主旨,还是强化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的战略着力点,以及贯穿战略布局中的历史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都呈现出了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

(一)“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脉相承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不断续写的大文章。“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中的华丽篇章,体现了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一脉相承。

从“八八战略”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创造性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跳出浙江谋划浙江,立足浙江发展浙江,继承“枫桥经验”、“温州模式”、“义乌模式”、浙江精神等理论和实践成果,形成契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具有浙江特色的“八八战略”,提出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一系列科学判断、科学认识、科学理论、科学观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继承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创造和积累的优良传统,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上的一系列思想和理论成果,构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的重大战略思想——“四个全面”。“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中一脉相承,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光辉,蕴含着继承与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共同成果。

“八八战略”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局部谋划与整体布局。习近平一到浙江工作,就深入调研,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商议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思路和举措。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八八战略”这一引领未来的“浙江方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则以“八八战略”的全方位实践为基础,在全国各地和各系统深入调研,逐步把握全局的总体性布局。2014年11月初,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思想。一个月后,他在江苏调研时明确提出,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吃透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基础上形成的,而不是口号化和拍脑瓜的产物。

“八八战略”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坚持适合省情国情的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为解决老难题、新矛盾,开创发展新阶段所进行的点上探索与面上推广。“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是“八八战略”的灵魂和关键,已成为一根贯穿浙江发展全过程的红线,既坚持浙江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又补齐浙江发展的短板和不足,为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布局提供了有益启示。正如习近平所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提出来的。勇于探索创新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发挥优势、补齐短板”,从点上探索到面上推广,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八八战略”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经验总结与思想升华。“八八战略”作为21世纪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方版的战略布局,既是对浙江历届省委的改革开放基本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对浙江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所做探索实践的科学概括,是中央精神与浙江实际的有机统一。这种先行先试的历史创造,检验和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成就和光明前景。“四个全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八八战略”区域经验的思想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地方实践提升为全局实践,把基层经验发展为全国布局,着眼于形成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科学理论体系,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着眼于继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二)“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精神契合

“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与中国区域实际和总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两者既有一以贯之的逻辑贯通,又有一脉相承的精神契合。

“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显著标志。在部署和推进“八八战略”过程中,习近平强调最多、阐述最充分的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坚持让群众得实惠。由此,浙江不仅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法治化水平高的先发地区,而且成为社会和谐程度、人民获得感强的首善之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样是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先后对“四个全面”进行了战略定位,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强调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让人民群众更多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的实际成果。可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八八战略”共同将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具体化、时代化、大众化了。

“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活的灵魂和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品质。从“八八战略”到“六个浙江”,从“两创”“两富”“两美”到“两个高水平”,浙江省委在“八八战略”引领下制定的各项战略部署,既醒目地体现了先行先试、走在前列的使命感、责任感,又鲜明地展现了实事求是、不要口号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习近平鲜明指出,“八八战略”并不是拍脑瓜的产物,而是要抓实实在在的、有针对性的工作。从区域经验到大国治理,实事求是成为贯穿始终的思想路线和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植根于基层、来自于大众的习近平,向世人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高举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立足于管党治党“宽松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立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大势,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八八战略”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穿着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作决策、办事情、谋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风范。

“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充分体现了知行合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气质。知行合一、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最为耀眼的理论气质。“八八战略”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浙江省委对国情省情民情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把握,更为重要的是,它指导和引领着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知行合一的理论气质和实践精神。在习近平的战略擘画下,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中央先后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了“知”的总结阐释和“行”的专题部署,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是马克思主义知行合一理论气质的传承,也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知行合一理论原则的最新成果。

“八八战略”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和根本要求。“八八战略”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十一届浙江省委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一年部署一个主题,形成了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文化大省、生态省建设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十二届浙江省委在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基础上,作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决策部署,不断续写“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十三届浙江省委大力推进“八八战略”的深化、细化、具体化,先后提出建设“两富”“两美”的现代化浙江目标,以新的成效彰显“八八战略”的生命力;十四届浙江省委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统筹推进“六个浙江”,全面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努力打造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审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深入探究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科学规律,不封闭僵化,更不改旗易帜,勇于突破旧有思想观念的桎梏,勇于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局面。从“八八战略”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是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和发展实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

(三)“八八战略”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创新发展

从“八八战略”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一脉相承、精神契合,而且相互促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新境界。

“八八战略”是形成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浙江素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的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浙江是“八八战略”的生成和发展之地,也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一块实验田。“八八战略”及其在浙江的生动实践,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创新浙江现象,丰富浙江方案,提炼浙江精神,形成了以“经济民本多元、社会包容有序、文化自强创新、政府服务有为、党建坚强有力”为特征的浙江发展格局,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浙江素材和实践依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深化改革这一发展动力、依法治国这一重要保障、从严治党这一政治保证有机联系、科学统筹起来,每一个方面都强调“全面”,并注入新的丰富内涵,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明确了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总框架,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既推进党的治国理政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发展,也为“八八战略”的深入实践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指南、新目标、新动能。

“八八战略”是继续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浙江实践的总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八八战略”自提出以来,已经成为浙江省委带领全省人民一届接着一届干的总纲领,成为推进“四个全面”的浙江实践、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杆省份的总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勾画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路线图”,同时向国际社会宣示了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方略,成为人类社会对美好社会制度探索的“中国方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浙江省委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坚定不移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丰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承载着习近平“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期望,不断进行新的探索,贡献新的浙江经验。

“八八战略”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浙江样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站在时代前沿对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梦想的整体推进,对国家治理体系“四梁八柱”的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八八战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省域层面的具体实践和系统工程,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保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浙江落地生根。10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形成了“经济倒逼转型、主动引导,政治基层民主、有效政府,文化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社会城乡一体、平安和谐,生态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党建巩固基础、发挥优势”“中国梦与浙江实践”研究课题组:《中国梦的浙江探索与启示》,载《浙江日报》2015年9月29日。的浙江样本,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要求,也为浙江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打下了坚实基础,创造了独特优势。

三、“八八战略”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八八战略”是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战略。在这一总战略的引领下,浙江省委先后作出了建设绿色浙江、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活力浙江的决策部署,形成了总战略引领下的五大战略部署,率先在省域范围内创造性地完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区域现代化总体布局,浙江也因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的重要先行者。党的十八大把“五位一体”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对浙江探索实践的充分肯定。

(一)活力浙江: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改革开放

浙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全面激发发展活力,打造活力浙江。“八八战略”从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等方面进行了部署。习近平曾把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形象地比喻为养好“两只鸟”,即“凤凰涅槃”与“腾笼换鸟”。所谓“凤凰涅槃”,就是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摆脱对粗放型增长的依赖,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强省和品牌大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变制造为创造,变贴牌为创牌,实现产业和企业的浴火重生、脱胎换骨。所谓“腾笼换鸟”,就是要拿出浙江人勇闯天下的气概,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积极参与全国的区域合作和交流,为浙江的产业高度化腾出发展空间;并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起来,引进优质的外资和内资,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弥补产业链的短项,对接国际市场,从而培育和引进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参见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129页。浙江养好“两只鸟”的探索实践,说到底是从浙江实际出发,探索有浙江特色的发展方式转型道路,以此进一步激发和释放经济发展活力,使浙江在打造经济升级版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此,浙江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激活浙江发展活力,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一是全力推进民营经济的新飞跃,创造民营经济发展新优势。2004年2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随后提出了《关于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的若干意见》,着力推进民营经济“五个转变”,努力实现“五个提高”。贯穿这“五个转变”的,正是发展水平、发展层次、发展效益的全面提升。二是全力推进区域市场体系升级,全面扩大市场辐射能力。2004年,省政府制定了《浙江省“十一五”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规划》,就进一步发挥浙江专业市场优势,推动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作出部署。2006年,省委、省政府将义乌确立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型,全面推广“兴商建市、产业联动、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丰厚底蕴、党政有为”的义乌经验。三是全力推进区域和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拓展浙江经济发展新空间。充分发挥浙江的海洋资源优势,念好“山海经”,着力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路子。在促进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将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到战略高度,走出一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四是全力推进自主创新,全面建设创新型省份。习近平将自主创新视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华山一条路”,强调要以背水一战的勇气,过华山天险的智慧,攀科学高峰的气魄,坚定不移地走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之路。为此,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创新型省份建设、品牌大省建设等一系列决策,着力克服浙江“老百姓经济”存在的素质性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报告还明确,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这些都充分表明,“八八战略”关于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改革开放的思想,经过实践检验和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和系统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二)平安浙江:以新的稳定观开创社会大平安格局

在社会建设上,浙江根据中央有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率先围绕构建社会“大平安”的长效机制,于2004年作出了建设平安浙江的部署。平安浙江建设的最大特色,是摆脱传统狭隘的维稳观念的束缚,从“四位一体”的视野来审视社会平安的治理思路。早在2004年,习近平就指出:“平安浙江”中的“平安”,不是狭义的“平安”,而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广义“平安”。其总体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安康;具体目标是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确保治安状况良好、确保经济运行稳健、确保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确保社会公共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参见习近平:《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节选),载《今日浙江》2004年第9期。

平安浙江建设将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同地方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全国较早就构建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浙江也因此成为全国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更重要的是,平安浙江建设实践体现的“大平安”理念、新的稳定观,以及平安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由群众评的指导思想,立足基层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便民高效的基层治理平台,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制度,平安建设的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治保障,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和文化氛围,智慧治理的科技支撑,保障有效的平安建设领导体系、责任体系和考评体系等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都极大地拓展了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视野和思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发展,以及社会治理的创新贡献了大量具有原创性的实践经验。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对平安浙江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浙江的创新经验,平安浙江建设的思路和战略上升到了中央层面,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报告强调,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报告还要求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在这些方面,平安浙江建设都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度的理论思考。

(三)文化大省:全面增强区域发展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对于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曾经强调指出,浙江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对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工作力度。“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浙江发展最大的秘诀是人的因素,人是浙江文化的软实力,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

2003年6月,浙江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习近平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题调研,多次召开试点工作会议和相关专题会议,全面研究部署文化体制改革的启动和深化工作。2003年7月,“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纳入了“八八战略”。与此同时,《浙江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总体方案》出台,提出并实施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等建设方略。在此基础上,2005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从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入手,增强文化软实力,重点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项工程”,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等“四个强省”,争取使浙江成为全民素质优良,社会文明进步,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主要发展指标全国领先的文化大省。《决定》对文化大省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要求深化理论武装工作,巩固共同思想基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巩固思想文化阵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要坚持和发展“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与时俱进地倡导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增强浙江人民的精神动力。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增强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推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增强文化事业的发展活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统筹公共事业的服务机制、设施、机构和队伍建设,逐步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通过文化大省建设各项工作的不断推进,切实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这些重大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浙江从经济大省迈向文化大省,浙江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进入了一个全面、自觉、高水平、大力度推进的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文化自信提到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并列的重要地位,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与他在浙江亲自挂帅抓文化大省建设的丰富实践和深刻思索密不可分。党的十九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全面部署,处处可见浙江先行探索的足迹。

(四)法治浙江:全面提升区域治理法治化水平

作为全国著名的市场大省,浙江区域市场体系的升级,客观上提出了健全法治秩序的内在要求。而平安浙江建设也显著地突出了法治建设作为和谐社会秩序根本保障的地位。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基于这种理念,2006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顺应时势,作出了《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以此作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总载体,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战略。随后浙江省人民政府也颁布了《关于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同依法治省相比,法治浙江建设不再把法律仅仅视为实现某些行政目标的手段,而是将“法治”上升到了区域发展和治理的重大战略高度,其目标是通过大力弘扬法治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全面提高浙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治化水平,确保法治建设工作整体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先行先试的贡献。

浙江省委始终把健全民主制度、发展人民民主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举措,重视从制度上、程序上规范党委对人大、政府、政协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人民团体的领导和支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大力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落实好有关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的意见。省委常委会议对重要立法草案专题听取汇报、进行讨论。积极支持省人大常委会有重点、多形式地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积极支持政府依法行政,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支持政协依照章程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推进政协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加强政协及其常委会建设,支持政协选择重大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和民主监督。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坚持省委常委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联系制度,推进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做好党外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统战工作的新路子,号召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争做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改革创新的先行者。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制定下发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省委高度重视在浙江举办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抓好组织协调,确保大会圆满成功。做好以新华人华侨为重点的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工作。加强与港、澳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台交往交流。全面推进人民团体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探索完善城乡基层社会自治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完善企事业单位和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和管理,不断扩大基层民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八八战略”实施以来,我们可以看到浙江各地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在这些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值得推广的经验。

(五)绿色浙江:“美丽中国”实践的先行者

习近平历来高度重视生态问题,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一系列极其深刻的治理理念。2003年1月,浙江成为全国第五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省委、省政府随即成立了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习近平亲自担任组长。《浙江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等文件相继出台,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八八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贯穿浙江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始终。

浙江率先就生态省建设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口生态体系、科学高效的能力支持保障体系等生态省建设任务,部署实施了生态工业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与新农村环境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城镇建设、下山脱贫与帮扶致富、碧海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等“十大重点工程”,并将生态省建设任务纳入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工作目标责任制,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类目标”完成情况实行“一票否决制”,在生态治理机制的创新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绿色浙江及之后省委、省政府实施的生态浙江、美丽浙江建设,使浙江实现了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历史性转折,在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处于全国前列,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系统部署中,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许多成功经验得到肯定。

从活力浙江到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绿色浙江,这一系列的战略部署,从一开始就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有着深刻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五大部署从根本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是“八八战略”这一总战略的具体展开。这充分说明,习近平主政浙江,从一开始就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历史担当的博大胸怀和政治勇气,自觉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浙江的具体实践,开创性思考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总体布局。2006年在推出建设法治浙江的部署时,习近平就全面阐述了这些重大决策的内在统一关系,强调,“建设‘法治浙江’与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作出的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有机地构成了我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这个总体布局中,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抓手,全面建设‘平安浙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载体,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努力建设‘法治浙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此提供根本保证。它们之间是内在统一、有机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这‘四位一体’的辩证统一,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性,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性,每一个方面既具有质的规定性和各自丰富的内涵,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体现了科学发展和普遍联系的整体性,以辩证的思维、从全局的高度、按统筹的方法,谋划了各个方面的工作,使之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习近平率先在省域范围内探索全面系统、有机统一地推进四大建设并内含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为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和丰富的经验。

四、“八八战略”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在制定和实施“八八战略”的过程中,习近平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作为统筹推进各项战略的关键,努力在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上也走在全国前列。他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带领省委就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索,制定了“巩固八个基础,增强八种本领”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总体布局。他发表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中的232篇短论,就有约70篇文章论述党的建设,广泛涉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及制度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都为党的十八大之后提出系统化的全面从严治党理论和方略,形成完整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准备。

(一)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

习近平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他指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党的思想理论的先进性上。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关键是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学习好、领会好、贯彻落实好,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到浙江工作仅仅10天,他就赴嘉兴南湖专程瞻仰了红船,并提出让党员来到南湖看一次展览,听一次党课,学一次党章,观一次专题片,瞻仰一次红船,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有助于“精神传承、思想升华”。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在《光明日报》发表重要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将“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提出“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党的先进性之源,强调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永远铭记我们党的“母亲船”,重温红船的历史沧桑,在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中永葆党的先进性,进一步激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信念和力量。习近平对“红船精神”的高扬,突出的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思想理论建设上,习近平特别强调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就要将思想理论的学习转变为党性修养的自觉,转变为“强身健体”的修养功夫。“人生活在现实中,难免受到各种病菌的侵蚀,所以要经常检查身体,及时发现和排除病害。对有些重大疾患,还必须下猛药集中治疗。保持党的先进性也要与时俱进,常学常新。因为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先进性建设既有紧迫性,又具长期性。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也不等于将来先进。无论是开展经常性还是集中性的党内教育,目的都是一个,就是为了‘强身健体’,解决问题,有效清除我们思想上的‘病菌’和工作中的‘疾患’”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页。

坚定理想信念,要落实在不忘初心、牢记宗旨上。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此多次进行系统阐发,并强调,“一个政党,只有顺民意、得民心、为民谋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执政党,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离开了人民,我们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背离了人民的利益,我们这些公仆就会被历史所淘汰”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6—217页。。为此,“各级党的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党的意识和为民执政意识,无论在哪个方面、哪个部门、哪个地方工作的党员干部,首先要明白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目标是为民谋利,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首位,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本领,切实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同上,第84页。

习近平在浙江大力倡导“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的胸怀,树立为人民谋幸福的政绩观。他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做到凡是为民造福的事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事就坚决不办。”同上,第33页。

2007年春,习近平最后一次以省委书记身份在浙江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闭幕式上发表讲话,语重心长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振奋精神,永葆热情,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提高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把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浙江的一系列工作部署,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实实在在地取得成效,向广大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可以说,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以最真挚的情感,最鲜明的立场,生动地书写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执政理念。

(二)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治党主线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对于中国共产党这样的执政党来说,党的先进性是我们党执政最根本的合法性来源。丧失了先进性,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信赖,就必然会动摇执政的社会基础。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始终坚持将“走在前列”与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增强前列意识是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于走在时代前列,走在群众前列”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7页。。在推进先进性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还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切实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上。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增强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切实解决影响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坚持把发展的成效作为衡量和检验先进性建设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准,以先进性建设能力促进工作的成效,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习近平:《先进性教育实践对先进性建设的启示》,载《人民日报》2006年6月19日。

在“之江新语”专栏中,习近平特别阐述了走在前列和先进性建设的关系,指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关键是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先进性,其意义是‘先’,要务是‘进’。所谓‘前列’,即在行进过程中走在前,或次序排在前,或时间赶在前,或工作做在前,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前列’与‘落伍’相对,有先就会有后。保持先进性,就要走在前列,否则,不进则退,难免会掉下队来”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习近平对保持先进性、走在前列所需要的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进行了形象生动的表述:“先进之路、前列之途往往不是平坦大道,这就需要有进取之心、克难之志、开拓之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能走在前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端一杯清茶看一天报纸也不能走在前列;不敢闯、不敢试,墨守成规,拘谨守分,同样不能走在前列。保持先进,走在前列,就必须学习在先、调查在先、研究在先、实践在先,在实践中努力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必须胸有目标,脚踏实地,立足自身,不甘现状,追求更好,敢于突破;必须闻毁不戚,闻誉不欣,慎始如初,善作善成。保持先进性,就是要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精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勇于走在时代前列。”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党的先进性最终体现为每个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习近平高度重视党性修养问题,一本《之江新语》就是一部生动、朴实的党性修养教科书。其中,习近平对“慎独”功夫和境界的推崇,集中体现了他对党性修养的深邃思考。“慎独”是中国儒家推崇的一种注重返回自心、谨慎内省的道德修养功夫及其达到的境界。党员干部都要努力做到“慎独”。“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明确的政治方向,遵守鲜明的政治原则,珍惜个人的政治生命,以形成内在的‘定力’。其次,要时刻反躬自省,就像古人讲的‘吾日三省吾身’,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洁身自好,存正祛邪,注重修身养德,增强防腐拒变的‘免疫力’。同时,还要办事公开透明。党员干部也是普通的人,难免存在各种弱点,会犯各种错误,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要办事讲民主、讲程序、讲纪律,避免暗箱操作、上下其手,就能减少各种诱惑的‘渗透力’,防腐拒变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2页。这些思考,无疑构成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以来习近平强调领导要“加强自律、慎独慎微”思想的重要源头。

(三)以制度化和常态化为治党方向

健全制度及其执行机制,构建从严治党的长效机制,是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探索和思考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又一个重要主题。有了完整的制度安排,还要有让制度刚性运作的机制。习近平高度重视制度执行的刚性化问题。在浙江工作期间,他就一再告诫各级干部“莫把制度当‘稻草人’摆设”,强调指出,“各项制度制定了,就要立说立行、严格执行,不能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把制度当‘稻草人’摆设,而应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同上,第71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再提出要让制度、纪律、规矩成为高压线,同样体现了让制度刚性运行的治理思路。

为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习近平对完善地方党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机制,提出过许多意见,并直接推动浙江率先进行了大量制度创新。初到浙江,习近平就提出,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实施党在各个领域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几套班子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关系,既加强领导,工作到位,又不事无巨细,包办代替,越位错位,切实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共同做好浙江的工作。习近平认为,地方党的领导体系要建立和完善“一个核心”“三个党组”“几个口子”的组织结构,这是实现党委核心作用和执政意图的组织形式。“一个核心”,即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三个党组”,即人大、政府、政协三个党组织;“几个口子”,即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等按条线口子运作的领导小组。为此,2003年初,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拟订了《中共浙江省委议事规则》。习近平对此强调,要充分发挥省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实行省委对全局工作强有力的领导。这些探索无疑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党是领导一切的重要政治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经验准备。

为推动工作作风的转变,2003年2月,中共浙江省委专门制定了《关于推进调查研究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县以上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必须事先充分开展调查研究,省级和市、县领导班子成员,每年分别要有两三个月时间下基层调研。《意见》特别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必须轻车简从,深入群众,注重实效,多到困难多、矛盾多、问题多的地方去,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为增强党的宗旨观念,2003年浙江全面建立领导干部下访制度。习近平强调,领导下访,是新时期开展群众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是信访工作的一种新探索和新思路。下访接待群众是考验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大考场,来访群众是考官,信访案件是考题,群众满意是答案。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从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充分认识领导下访接待群众工作的重要性,长期坚持,抓紧抓好,抓出实效。要把领导下访活动作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和落实先进性教育整改措施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有利契机,努力在思想认识上再深化,方式方法上再完善,真正把服务人民群众的目标要求落到实处。

为促进党员干部主动转变作风,习近平还特别重视健全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2004年初浙江省委在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时,就把健全监督机制作为重要抓手,省里成立了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对全省机关效能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并设立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负责受理群众投诉和案件处理。此后,全省11个市和所有县(市、区)迅速行动,都建立了投诉中心,统一开通了96178投诉电话和96178电子信箱,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连接、统一有序”的投诉网络体系,做到信息通畅,指导有力,查处及时。

习近平坚持把反腐倡廉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并高度重视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一再强调,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力度,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反腐倡廉的基本工作方针。我们既要加大反腐败治标的力度,把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坚决遏制住,又要认真总结和研究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有效途径,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

(四)以健全和完善党建总体布局为治党关键

习近平在制定和实施“八八战略”这一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升级的总战略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如何通过加强党自身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在总揽全局、统筹协调推进“八八战略”中的统领作用。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之后,根据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浙江党的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习近平就浙江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形成了一个总体思路,那就是:以确立科学的执政理念为前提,以推进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主题,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在增强执政意识、坚持执政宗旨、把握执政主题、夯实执政基础、整合执政资源、改进执政方式和完善执政制度等方面下功夫,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切实提高执政本领和领导水平。

根据这一总体思路,2004年10月,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意见》。这份文件围绕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巩固八个方面的基础,增强八个方面的本领”的部署。这一浙江党建“八八战略”,紧密联系浙江实践,特别是“八八战略”和“五个浙江”建设实践,就全面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执政能力进行了战略部署,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治党总体布局,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总要求的雏形。

“巩固八个基础,增强八种本领”,是习近平作为省委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系统谋划。“八个基础”“八种本领”涵盖了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方方面面,实际是一个完整的全面加强党自身建设的思想纲领和战略布局。它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前瞻性、战略性思考的成果。习近平高度重视“巩固八个基础,增强八种本领”的概括。2005年初,在中共浙江省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报告会上,习近平以“巩固八个基础,增强八种本领”为框架,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他将先进性建设落实到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上来的党建思路。2006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的重要讲话、报告、文章的专题摘编,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在自序中,习近平在概括自己和中共浙江省委在党的建设方面的主要思路和实践时,比较大篇幅重点介绍了“巩固八个基础,增强八种本领”。

“巩固八个基础,增强八种本领”这一党建“八八战略”,同浙江作为总战略的“八八战略”是高度融合的:一方面,“巩固八个基础,增强八种本领”的重要现实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党在推进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推动区域社会主义现代化布局完善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另一方面,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和执政能力的提高,又是通过“八八战略”的实施和“五个浙江”的建设得到实现的。这样一种以加强党的领导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布局,进而又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布局的完善全面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在党全面领导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思路,应当说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构成了后者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