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虚范畴的应用价值
尽管对于支约论中有关虚范畴的解释,人们可以持不同的态度,然而虚范畴现象的本身是值得研究的。人们可以用支约论对它作出解释,也可以用其他的理论和方法对它进行分析。透过虚范畴的现象,我们有可能获得新的结构信息。例如,有这样的句子:
(24) 工,做不过工人。注27
这个句子之所以不容易分析是因为它有虚范畴的现象。如果用支约论的虚范畴理论,大致可作如下的解释:例(24)的D-结构可能是
(25) 〔SPRO做工不过工人〕
通过转换(运用移位α规则)得出S-结构
(26) 〔工i 〔SPRO做ti不过工人〕〕
这就是说,例(24)的主语是虚范畴PRO,动词“做”后边的“工”移位到话题的位置,在“做”的后边留下了虚迹(t)。其中的PRO和t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结构信息。
我们也可以尝试用虚范畴对汉语的兼语式作出解释,例如:
(27) 我请他吃饭。
按照支约论的虚范畴学说,我们可以设想例(27)的S-结构是
(28) 〔〔S我请他i〕〔S ti 吃饭〕〕
这就是说,汉语兼语式第二个动词的前边有一个虚迹。
此外,虚范畴也许有助于解释一种歧义现象,例如:
(29) 他谁都不认识。
例(29)里的“他”可能是施事,也可能是受事。假如用虚范畴的理论,人们可以假设动词短语“不认识”后边有一个虚迹:
(30) 〔S他i谁都不认识ti〕
(31) 〔S他谁i都不认识ti〕
例(30)的“他”是受事,例(31)的“他”是施事。又如:
(32) 老王我已经告诉过你不想见了。
例(32)是歧义的。我们可以用虚范畴加以区别:
(33) 〔老王i 〔S我已经告诉过ti〕〔S你不想见了〕〕
(34) 〔老王i 〔S我已经告诉过〕〔S你不想见ti了〕〕
例(33)表明“老王”是“告诉过”的受事,例(34)表明“老王”是“不想见了”的受事。
虚范畴也许能为这类歧义现象提供新的结构和语义的信息。总之,无论对支约论的虚范畴学说采取什么态度,这种现象本身给我们在结构分析中以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