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是党报义不容辞的职责

我们的报纸叫党报,宣传党的主张,宣传共产主义,包括宣传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道德,是天经地义的事。党报就是要通过这些宣传,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阵地,推动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前进。党报还要以主要的篇幅宣传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任务,完成这些任务的步骤、方针和政策。这些宣传,也要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导下进行。

我们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急于求成,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以为几年、几个月之内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大刮“一平二调”的共产风,结果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也败坏了共产主义的声誉。当时新闻工作也跟着犯了“左”的错误,起了推波助澜的坏作用。这一段教训,是值得我们永远记取的。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用一套假共产主义来欺骗群众、祸害群众,把共产主义弄得面目全非。我们今天宣传共产主义,要彻底批判他们炮制的假共产主义,恢复共产主义的本来面目。几年来,我们的报纸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决不能认为“左”的错误影响已经完全消除了。在今后的宣传中,我们仍然应当对“左”的错误倾向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地批评和纠正可能发生的“左”的苗头。我们这样做,完全是为了更加高举共产主义旗帜,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阵地,而不是为了收起共产主义的旗帜。

由于“文化大革命”,一些人思想上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混乱,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产生了某些怀疑和动摇,加上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国外资本主义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发生作用,这些情况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党的报纸,不应当有丝毫的动摇。不但不能跟着贬低和否定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作用,而且应当认识到,愈是在这样的时候,报纸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责任愈重大,愈是要精心加强宣传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宣传共产主义卓有成效的途径。

报纸最基本、最主要的宣传手段是新闻。也就是说,要用事实的报道来回答群众的疑问,提高群众的觉悟。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一切解决思想问题的道理,离开了事实做基础,都不容易被人接受。为了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我们应当着重报道什么样的事实呢?根据我们的经验,选取事实,必须十分注意针对性,要针对群众的思想问题,用事实的报道来回答。

有一个时期,社会上流行一种观点,认为人都是自私的。有的甚至把“大公无私”作为错误的观点来批判。针对这种情况,《北京日报》突出报道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先进人物。这些报道一般都有相当大的感染力,有一些典型人物,如刘伟岸、刘玲、曹雁、刘京生以及关肃霜等人,已经成为群众熟悉的人。

这些报道有力地驳斥了“人都是自私的”错误观点。可是,我们的宣传不能停留在这一点上,还需要逐步深入。有人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世界上确有不自私的人,但是他们说这些人是极个别的。针对这种思想,《北京日报》除了不断报道新的典型人物外,还用一版整版篇幅在《天涯处处有芳草》的栏题下摘登了全国各地报刊报道的先进典型。有的说,这些先进人物都是“傻瓜”,“不懂得生活”,有的揣测这些先进人物必定另有卑劣的动机。针对这种思想,报纸深入地介绍了这些先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共产主义思想在实践中,渗透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我们的宣传也应该是丰富多彩、五光十色,而不应当是千篇一律。几年来,我们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典型,有老年、中年,也有青年;有工人、干部、农民,也有科学家、艺术家;有在危急关头舍生忘死的,也有长期默默无闻地坚持按照共产主义的道德准则行动的。这样,人们就感到亲切,感到共产主义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边。社会上在哪个问题上资产阶级思想的歪风刮得比较大,我们就选择针锋相对的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针对有的工人提前退休,然后去获取非法的高额补贴,我们宣传了退休后拒绝高薪聘请,坚持帮助待业青年组织生产的“十九棵青松”。针对一些争夺遗产的纠纷,我们宣传了正确对待遗产的共产党员。针对出国捞洋货的歪风,我们宣传了在出国过程中克己奉公的典型。我们常说“哪壶不开提哪壶”。只有针锋相对,旗帜鲜明,报纸的共产主义宣传才有强大的吸引力,引起社会的震动。

在宣传中,必须坚持真实性的原则。由于报纸过去说过许多假大空的话,今天,我们只有用绝对的真实,才能恢复党报的威信。任何一点夸大、拔高,任何一点细节的不准确,都足以使一些读者对整个报道产生怀疑,并从而使其他完全真实的报道的效果也打折扣。可惜,新闻不够真实的弊病我们至今还没有完全克服。这里有种种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由我们新闻工作者本身作风不够严谨、工作粗枝大叶造成的。所以,当发生了重要错误之后,我们就一定要在报上公开更正,不怕丢丑,以此来取得读者的信任。

用共产主义的思想和道德教育人民群众,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事实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起点,只能逐步提高,逐步前进。我们要大力宣传那些思想境界相当高的人,他们的榜样可以在群众中产生极大的激动、鼓舞、启发、教育作用。但是也不能所有的宣传都是这样的高标准。群众觉得先进人物离自己太远,高不可攀,不知道从哪里学起,就难以产生向他们看齐的强烈愿望。所以,报纸还应当有大量从群众当前觉悟水平出发,引导他们提高一步的报道。例如婚事不大操大办,干部不吃请,管房子的人不为自己捞好房子等等。我们曾经突出地报道过“手术室里静悄悄”,说外科大夫在做手术时不聊天;“守着铁路不拿公家财产”;北京足球队在比赛中未被出示过黄牌等等。有的同志认为,这些都是起码应该做到的事,宣传这些东西标准太低。我们认为,正是这些低标准的事,还有相当多的人做不到,而违反这些低标准的事却成了一股风。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需要从这些低标准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切切实实地前进。事实上,像“手术室里静悄悄”这样的报道,立即就引起了卫生部门的重视。

真善美和假恶丑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人们也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提高自己的认识。宣传共产主义的思想和道德,离不开对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批判。这几年,无论是《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日报郊区版》,各种批评稿都增加了,批评的范围也相当广。同时,我们又认为,批评不是为了出气,不是展览丑恶现象,不是为出什么人的“洋相”,那样做,不但收不到批评的效果,反而会泄群众的气。报上的批评应该是使干部和群众认识到错误思想和错误行为的危害,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可能滑向错误的泥坑,从而获得教训;应该是能够帮助群众摆脱错误观点的影响,应该是能够帮助群众树立同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做斗争的决心和信心的。无论是选取材料,安排版面,都要从这些角度考虑。抓住一些反面典型,在报上组织讨论,是充分发挥反面教员作用的很好的方法。大学生冯大兴从学习尖子堕落为杀人犯的事例,在报上讨论以后,对广大学生提高学习政治理论的自觉性,就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争取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仍然是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同时,由于几年来的工作,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社会风气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好转。这方面的成就是不可抹杀的。充分宣传我们在这方面取得的胜利,帮助人们建立普及共产主义思想的信心,是很重要的。1980年初,北京龙潭湖有一个学生落水,旁边许多人围观,见死不救,还对赶来救人的解放军、老工人进行讽刺。一年之后,在龙潭湖附近的蒲黄榆桥畔又有一个小孩落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不但有人奋不顾身地抢救,而且周围的群众都能采取各种方法积极给予支持。两年以前,有人到大学里做报告,宣扬资产阶级腐朽的人生哲学,还能受到一些学生的欢迎。现在,有人到大学去做报告,再讲这一套,就会受到同学们的抵制和批评。大学里已出现了大批学生要求听党课、申请入党的新气象。这些事实生动地说明,我国的青年是热爱共产主义的。我们宣传这些事实,对于增强人们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心,起了很好的作用。现在回顾这方面的宣传,对于人们思想变化的脉络,报道得还不够清楚、细致。其实这本是新闻报道很好的题材。在这个方面下功夫,是我们今后改进新闻工作的一项课题。

报纸虽然是以新闻报道为主要的宣传形式,但是,共产主义思想毕竟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要真正被人们牢固地接受,还必须运用逻辑思维的形式,从理论上加以阐明。近几年来,有些同志误解了思想解放,把一些资产阶级观点当作宝贝来宣扬,在群众中特别是一部分青年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这就更加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责任,对于像“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宣传共产主义道德是超越阶段”“中国社会不能算社会主义社会”“要补资本主义的课”“收入多了才能讲道德”等等错误观点,如果不一一驳倒,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就树立不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搞好新闻报道的同时,加强报纸的理论宣传。这种宣传,第一要旗帜鲜明,不能含糊。首先要自己坚定,才能使别人坚定。不能怕别人骂。我们是共产主义者,我们不能隐讳自己的观点。自私不是人的本质,这是科学的真理,我们当然要公开地坚持。第二,我们的理论宣传又必须是科学的,决不能重犯“左”的错误。我们的现行政策只能是社会主义的。在这方面发生任何犹疑、动摇,都会对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发生不利的影响。今天有些政策还不够落实,有些措施还在探索之中,思想上的障碍也还不少。为了阐述党的当前政策,我们曾经做了一些宣传。但是,对于为什么这些政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指导制定的,贯彻这些政策和宣传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有什么关系,还宣传得不够。只有把这方面的文章做好了,才能避免犯“左”的或右的错误。第三,我们报纸的理论宣传,不应当是从概念出发的,更不应当做“文抄公”,而应当是从活生生的事实出发,回答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是还不能完全令人满意,还有待今后进一步努力。

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精神文明的战略方针。贯彻执行这一方针,加强宣传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党的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担当起这个任务,需要我们认真地总结60多年来党报工作的经验,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报工作的经验,使我们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吸引力都大大地加强。这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者贯彻执行十二大精神必须做好的事。

(《新闻战线》198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