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学与中国逻辑学趣谈
- 孙中原
- 4185字
- 2021-03-30 00:40:56
二、《墨经》哲学
(一)《墨经》哲学主体
墨家哲学发展第二阶段的主体,是后期墨家。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由战国初兴盛到战国末。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引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有“墨者”一家。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九流十家,有“墨家”。先秦典籍称“墨者”,即墨家人,犹如儒家人称“儒者”。战国中后期,墨翟后学组成的学派,称后期墨家。
(二)《墨经》哲学载体
墨家哲学发展第二阶段的载体,是《墨经》,晋鲁胜称为《墨辩》和《辩经》。《墨经》称呼见《庄子·天下》。《庄子·天下》说:“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
《晋书·隐逸传》引鲁胜《墨辩注序》说:“《墨辩》有上下《经》,《经》各有《说》,凡四篇,与其书众篇连第,故独存。今引《说》就《经》,各附其章。”又说:“作《辩经》以立名本。”鲁胜《墨辩注序》是近现代《墨经》研究的前导。
《墨经》是战国后期墨家的著作,约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至前3世纪期间,记述古代逻辑学和科学的哲学。它总结整个战国时期的哲学争论,不可能产生于战国初期墨子所处的时代。它是《墨子》中的部分篇章,因论述逻辑学和科学的哲学,体例特殊,字字珠玑,一字千金,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今存最早《墨经》版本,见于明正统十年(1445)刊《道藏》。清中叶以来,《墨经》校释渐盛,其义理价值受到重视。《墨经》继续发挥论证墨子兼爱主张,尚功利,重人为,把墨家逻辑学和科学的哲学推进到高峰。
《墨经》有广狭二义。狭义《墨经》,指《经》、《说》上下四篇,广义《墨经》再加《大取》、《小取》两篇。区分狭义和广义《墨经》,对中国文化史研究意义非凡。狭义《墨经》,完全从自然本身解释自然,不掺杂任何鬼神迷信,神秘因素,是干净彻底的无神论,纯粹的科学与人文学著作。这是墨学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是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历史绝唱。
《墨经》是千古奇书。内容除涉及政治、伦理外,逻辑、哲学和科学知识,特别丰富和突出。《经上》讲逻辑、哲学和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对重要概念范畴做出定义、划分,列举简单命题,《经说上》展开说明。《经下》讲逻辑、哲学和科学重要命题、定理、定律,揭示论证的理由,把论证理由浓缩为几个字,便于诵读记忆,《经说下》展开说明。
从专讲逻辑学、哲学和科学的意义上说,《墨经》比同时代的其他任何典籍,都更有价值。《墨经》作为古代微型的百科全书,涵盖中国古代各门科学,是墨学的精华。
常言说,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儒家、道家)的短处,是缺乏逻辑和科学。而《墨经》确实是专讲逻辑和科学的元典。迄今为止,公众对《墨经》的熟悉程度,远不及《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儒道典籍。因为儒道典籍一向被宣传得多,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国家机器、舆论机构、知识精英,无不为此倾注全力,殚精竭虑。
秦汉以后墨家中绝,《墨经》无人问津。梁启超1920年冬在清华大学讲授国学小史,讲完“墨家之论理学(逻辑学)”一节后,感慨说:“只可惜我们做子孙的没出息,把祖宗遗下的无价之宝,埋在地窖子里二千年。今日我们在世界文化民族中,算是最缺乏论理(逻辑)精神的民族,我们还有面目见祖宗吗?如何才能够一雪此耻?诸君努力啊!”23
沈有鼎说:“《墨经》的逻辑学是中国学术史中光辉灿烂的一页。两千年长期停滞的封建社会抛弃了这一宝物,让它埋在泥里。”24笔者不禁感慨:先秦墨经很热闹,秦汉以后遭冷淡。埋在泥里被抛弃,埋在地窖两千年!
《墨经》为文,体例特殊。又因埋没已久,素来缺乏研究,故学者素称难读。清代著名古文字学家、经学家孙诒让,为校释《墨经》,倾注毕生精力。孙诒让形容《墨经》难读说:“盖先秦诸子之伪舛不可读,未有甚于此书(指《墨经》)者。”“而此书(指《墨经》)最难读者,莫如《经》、《经说》四篇。”
1897年,孙诒让致信梁启超,自称对“《经》、《说》诸篇,闳意妙旨,所未窥者尚多”。又说《墨经》学问“赅举中西,邮彻旷绝,几于九译乃通”,故学者“罕能尽逮”。孙诒让鼓励梁启超从事《墨经》研究的“旷代盛业”。梁启超不负厚望,积三十多年功力,著《墨子学案》和《墨经校释》,在墨学研究史上树立丰碑。
清汪中《述学·墨子序》说:“《经上》至《小取》六篇,当时谓之《墨经》。”孙诒让《墨子间诂》综合广狭二义《墨经》的两种见解说:“按《墨经》即《墨辩》,今书《经》、《说》四篇,及《大取》、《小取》二篇,盖即相里子、邓陵子之伦所传诵而论说者也。”隐约表明,广狭二义《墨经》为后期墨家的作品。
从《墨经》的内容看,应是墨子后学,即后期墨家的作品。《墨经》综合融汇战国中后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成果,有跟战国末荀子和公孙龙论战唱和,互相往还,影响渗透的痕迹,不是战国初期墨子和前期墨家所能创作出来的。墨子死后,分散在各地的墨家学派,分为许多小派别,小团体。他们是相对独立,平等发展的不同学术群体,除保持共同的“墨者”称号,遵奉共同的精神领袖墨翟,宗奉墨子学说(如兼爱)外,常就各种学术问题展开激烈争辩。
《韩非子·显学》说:“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一说伯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后世之学乎?”
《庄子·天下》说:“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奇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
庄子后学所说的“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有邓陵氏之墨”,其中“之弟子,之徒,之墨者,之属,之墨”等,都用复数词,不是指一个人,是指一批人,一群人。当时著名学者,常聚徒讲学,追随者甚众,动辄“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25
各派墨者,都共同诵读《墨经》,但在许多问题上有争论,都说对方是非正统墨家。这种争论,在学派发展中是正常现象。从本质上说,争论不是真理发展的阻力,而是动力。真理像燧石,敲打越厉害,越能发射灿烂的火星。如今所见《墨经》义理之深湛,文字之精炼,都是学派内外反复争辩,切磋琢磨的结果。
沈有鼎主张发挥科学性的想象力,猜测《经》和《经说》四篇,可能是学术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北方(秦国说东方)之墨者”的著作,即“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所著”,其论据的简括术语用“说在”。
《大取》在很多地方,跟四篇明显唱对台戏,学说比较原始,含义丰富,重形式的趋势较弱,可能是“南方之墨者”的著作,其论据的简括术语用“其类在”。两种公式不同。韩非子说,在以上两派之外,还有相夫氏(伯夫氏)之墨,这一派也许是西方(秦国)之墨者,不愿意参加以上两派的争论,而满足于《小取》完整而简明但较晚出的辩学体系。26
(三)《墨经》哲学观点
1.自然观。用实证理性的自然观,取代墨翟的有神论。汲取自然科学成果,规定和解释物、实、动、宇、久、有穷、无穷等范畴。认为物质、实体充盈无穷宇宙,为世界本原,知识、精神是人体生命物质的才能。
《经说上》说:“物,达也。有实必待之名也命之。”物是外延最大的属概念,世界上一切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都归属于“物”的范畴。宇即空间的定义,是“弥异所”,是东西南北等不同处所的概括。久(宙)即时间的定义,是“弥异时”,是古今早晚等不同时段的概括。《经说下》说:“盈无穷,则无穷尽也。”
认为物、实充盈于无穷宇宙,知识、精神是人体生命物质的才能。动即徙和行。《经说下》说:“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民行修必已久也。久:有穷;无穷。”认为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有必然联系,时间、空间有无穷和有穷两重性。
2.认识论。用感性、理性并重的反映论认识论,取代墨翟的经验论。研究认知的目的、实质、能力、活动、过程和检验标准。认为认知的目的和实质是“摹略万物之然”与所以然。说明感性认知的特点,是用感官接触事物,反映事物的面貌。理性认识的特点,是用思虑分析事物,得到深切的认知。
主张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理论,从相传的手工业技巧中探求缘故、概括法则,形成科学知识。把知识按来源、内容和程度分为传授的“闻知”、推论的“说知”、亲身观察的“亲知”、概念的“名知”、实际的“实知”、概念与实际结合的“合知”、意志思想与行动效果结合的“为知”(自觉实践之知)七种。
其中第七种“为知”(自觉实践之知)是意志、动机与行动、功效的结合,对知识的形成和检验有重要作用。《经说上》说:“志行,为也。”“志功,正也。”主张积极发挥认知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
3.辩证法。从大量用例,总结“同异交得”(矛盾分析)和“两而无偏”(两面分析)的辩证法,广泛运用于分析自然、社会现象和百家争鸣中提出的问题(如坚白、利害、敢不敢、能不能、久不久的关系)。
4.逻辑学。由墨翟的谈辩术,发展为系统的逻辑学理论。从百家争鸣论辩中总结“名、辞、说、辩”的思维形式,“譬、侔、援、推、止”的推论方式,“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的论证原理,“彼止于彼”、“不俱当,必或不当”、“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的思维规律。《小取》是墨家逻辑学的简明纲要。
5.历史观。表达与时俱进的思维发展观和进化历史观。提出“古今异时”的历史分析法。以“尧之义”和“尧善治”命题为典型事例,说明古今时代不同,实际各异,古今的仁义与善治也不等同,认为这种基于古今异时、名实不同的历史分析法有普遍适用性,可依此类推(“于是推之”)。
《经下》:“或过名也,说在实。”指出名言须随实际的改变而改变。《经说下》指出“过而以已为然”的经验论逻辑,不具有必然的真理性。《大取》:“昔日之虑,非今日之虑。”表达与时俱进的思维发展观和进化的历史观。
《墨经》有不同于其他古籍的独特义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人类知识的优秀遗产,值得认真研究、继承弘扬。墨家在先秦百家争鸣中独树一帜,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和重大的社会影响。
战国到汉初,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汉武帝尊儒后,墨家作为学派衰微不传,但是《墨子》著作继续流传,作为非主流的异端思想,继续对中国社会发挥影响。清末以来,墨学受到主流思想界的重视,出现复兴和发展的趋势。在全球化的新时代,墨家哲学经过创造性诠释和现代转型,构成中国先进文化的必要成分,是民族振兴和国家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本章主要内容曾发表于《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