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学与中国逻辑学趣谈
- 孙中原
- 1935字
- 2021-03-30 00:40:53
三、教育智慧
(一)智多则教
《尚贤下》载,墨子说,“有道教人”为仁义,“隐匿良道而不相教诲”为不仁义。《贵义》载墨子说,圣人“言则诲”,说话则教诲人。《公孟》载墨子“遍从人而说”,认为“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也”,所以要“强说人”让人知。墨子为“上说下教”,游说辩论,兴办教育,传授智慧,终生不倦。墨家和墨学的存在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教学的手段。
墨家肯定教育传授智慧的功能。《经说下》第178条论证“学之益也”,即“学习是有益处的”,批判老庄学派“学无益”的谬论。《经说下》第170条说:“唱而不和,是不学也。智少而不学,功必寡。和而不唱,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唱”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教师教授知识,是教学中的主导,犹如合唱活动中的“唱”的一方。“和”指教学中学生的作用。学生接受知识,犹如合唱活动中“和”的一方。教师唱而学生不和,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智能少而不积极学习,教育的功效必然寡少。学生和而教师不唱,是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智能多而不积极教育,教育的功效也等于零。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的作用,有多少的不同,但都有作用,不是都没有作用。
(二)学以致用
墨家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逻辑学的基本原则,是思维和存在联系、理论和实际结合。墨家把这一原则贯彻于教育活动,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耕柱》载治徒娱、县子硕问墨子:“为义孰为大务?”即什么是成就义事(实现理想事业)最重要的事情?
墨子回答说:“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晞者晞,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即好比筑墙,能筑就筑,能夯土就夯土,能测量就测量,墙才筑成。成就义事也如此,能游说辩论就游说辩论,能教书就教书,能做事就做事,义事才能办成。
游说辩论、教书和做事,是墨家教育的分科,犹如孔门四科。《论语·先进》载,孔门教育分“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各有学成的典型代表。墨门教育分“谈辩”、“说书”和“从事”三科,是墨家教育“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领域。《修身》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学”即理论,以“行”即行为、实践,为根本、归宿和目的。
(三)环境影响
墨子认为,人性善恶,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学习的产物。《所染》载:“子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毕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士亦有染”,“行理生于染当”,并引《诗》说:“必择所染,必谨所染。”
墨子用染丝的工艺效果,比喻教育的改造功能,认为谨慎选择教育的环境、条件和良师益友,是造就善良人性的必要条件。选择仁人熏染,有助于人性向善。《非儒》说:“仁人以其取舍是非之理相告,无故从有故也,弗知从有知也,无辞必服,见善必迁。”
墨门效法夏禹,崇仁重义,生活艰苦,学以致用,通过教育学习,改变原有的道德、知识和智慧状况。甚至个别原有不良思想者,在墨门的大染缸中,也被熏染、塑造为新人,正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元代张雨《句曲外史集》补遗卷上《古诗十首》说:“墨子叹染丝,所叹一何长。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墨子继孔子之后,私人办学取得巨大成就,有重大影响。《公孟》屡记“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鲁问》载曹公子对墨子说“始吾游于子之门”,《吕氏春秋·当染》说,孔子、墨子“无爵位以显人,无赏禄以利人,举天下之显荣者必称此二士也”,成为当时闻名天下的大教育家,孔、墨死了很久,门下仍“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王公大人从而显之,有爱子弟者随而学焉,无时乏绝”,即弟子满天下,谁都希望把子弟托付给其继承者培养、教育。
墨门杰出弟子世代相传的谱系是:“禽滑厘学于墨子,许犯学于禽滑厘,田系学于许犯。”吕不韦说:“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皆因子弟“所染者得当”。墨门子弟,在墨门大染缸里,受教育,学成才。甚至有少数品行不端的人,在墨门染缸,被熏染、教育、改造为“天下名士显人”。
《吕氏春秋·尊师》说:“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厘)。”高何、县子石是齐国暴人,受到乡里指责,后来受学于墨子。索卢参,是东方的巨奸大猾,后来受学于墨翟大弟子禽滑厘。
孙诒让注解说,问墨子“为义孰为大务”的“县子硕”,就是“县子石”,“硕”、“石”古字通假。吕不韦说,按表现,这几人都应是“刑戮死辱之人”,该法办。“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在墨门染缸里,被教育、改造为闻名天下的贤达之士,全寿而终,获得王公大人的礼遇。这都是得力于墨门染缸的教育、改造和学习增长智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