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作发挥大作用 刮痧

正所谓,“经络畅通,一身轻松”,经脉气血不通易引发众多症状。刮痧的奥妙就在于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活血化淤,促进新陈代谢。


中医治疗疾病的六大方法分别是:砭、针、灸、药、按跷、导引,其中,砭法即是刮痧。古时,刮痧在治疗疾病中应用频繁,因为它不需要特别复杂的器具,只需要一双手和一个刮痧工具就可以了,预防保健和治疗疾病的效果丝毫不比其他方法逊色。尤其对疼痛性疾病和血管、神经功能失调的病症更是有显著的疗效。

什么是刮痧?

刮痧,顾名思义,即刮拭出痧,可见“痧”是其中的关键。刮痧,就是用刮具蘸介质直接在身体的特定部位刮拭。通过对体表皮肤的刮拭刺激,皮肤出痧和毛孔张开,排掉各种病气,畅通经络,达到对脏腑、经络、体表、血脉、肌肉的总动员,还肌体一个清清爽爽的内环境。

刮痧怎样治病?

刮出来的痧看上去有点像淤血,可实际上我们的身体并没有受伤。刮痧是将毛细血管中的有“毒”血液刮了出来,毛细血管是营养物质进出血液的通道。

血液循环受阻时,血液在毛细血管中出现淤滞,淤滞处的营养物质逐渐减少,而代谢废物却逐渐增多。刮痧的按压力会使淤滞的血液从最薄的毛细血管中渗漏出来,没有了淤滞物的阻碍,血流自然恢复正常。若血液循环正常时,毛细血管血流通畅,没有血液淤滞,刮痧也就不会出痧,但是还是有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的作用。

既然经过刮痧后毛细血管会渗漏出淤血,那会不会无休止地出血?答案是不会。毛细血管腔最细小,而且毛细血管本身就具有通透性,出痧后,血管本身的弹性作用会使其瞬间收缩,当停止刮拭时,出痧也会随之立即停止。

出痧后自然就会退痧,刮痧所出的痧会一天天减少,直至完全消散。人体自有一套免疫系统,对于不受机体欢迎的“异物”,痧很快会被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中多种防御物质识别出来,并吞噬和分解,分解的最终产物会随身体排泄物和呼吸等排出体外。退痧的过程同时还激活了这些具有免疫功能的细胞清除异物的能力,增强了机体的免疫力。

由此看来,刮痧特别擅长排除血液中的“毒”和治疗因为气血不通引起的各种疾病。从出痧到退痧的整个过程,身体并没有出现不适,而是觉得更加轻松和舒适,病痛也得到减轻。

刮痧要针对出痧处重点刮拭,刮至痧逐渐减少,痧色变淡,说明治疗效果良好。

刮痧后会出现哪些现象?

1.正常现象

痧的颜色不同:刮痧后,可能有的部位会出现颜色不同的痧。若出来的痧颜色鲜红,说明身体有热症、炎症等;若痧呈紫红色,说明血液出现淤滞;若痧出现青黑色,说明不仅有血淤还有寒症。总之,颜色越深说明病情越重,病程越长。

痧的多少不同:出现少量红色痧点、痧斑,属轻微痧象,身体还算健康,或略有轻微气血循环障碍;若痧较密集,颜色呈紫红色,说明经脉已经有淤滞,但时间还不太长;若在皮肤深层部位出现大小不一的包块状痧或多个暗色痧斑,就属重度痧象了,经脉已经出现严重淤滞,时间也较长,身体处于疾病状态。

疼痛感:疼痛是经脉气血不通畅的标志,虽然刮痧手法已经尽量避免疼痛,但仍不会完全消失。刮完痧后,触摸出痧较多处,会有轻重不同的疼痛感是正常现象。酸痛是气血不足的虚证;胀痛是气机运行障碍的气滞证;刺痛是血液运行障碍的血淤证。

不出痧:若手法正确,且没有其他原因的话,刮痧后也可能会不出痧。比如有些气虚、血虚的人,就不容易刮出痧。但是仍然会感觉到疼痛,皮下组织会有米粒、花生米大小,甚至更大的包块,或者肌肉僵硬,这些都是经脉气血失调的一种表现。

2.异常现象

疲劳:如果刮痧时间过长,或用力过重,一些体质虚弱的人会感到疲劳。一般不须特别处理,只要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

晕刮:对于在刮痧过程中,出现的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自汗心悸等症状,称为晕刮现象。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有精神紧张,或者是刮拭时间太久,或者是手法过重,在空腹或疲劳的身体状态下接受刮拭也会出现晕刮现象。

为了防止晕刮,首先就要让被刮拭者放松身心,避免在空腹或过度疲劳时刮痧。要选择合适的刮痧手法和适当的力度,刮拭的穴位要少而精,刮拭时间也不要过长。一旦出现晕刮,应立即停止刮拭,让患者充分休息。如果晕刮现象较重,立即按人中穴缓解症状,然后泻刮百会穴和涌泉穴,恢复正常以后刮内关穴和足三里穴。

教你怎样刮痧

刮痧是用刮具蘸介质在身体的特定部位刮拭,它可以疏通经络,对疼痛性疾病和血管、神经功能失调的病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小提示

在腹部下垫一软枕可托起腹部,使接受刮拭的人放松身体。

如果没有刮板还可以用边缘光滑的汤匙刮拭,特制的刮痧油也可用麻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代替。

小提示

对儿童或高热出现抽搐的患者,可以采取间接刮法,即在刮拭部位放一层薄布类物品,再用刮板在布上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