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的艺术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房龙
- 5499字
- 2020-08-29 11:46:34
第十五章 伊斯兰教
沙漠民族创造的艺术
曾经有一段时期,阿拉伯人分裂为上百个部落,并且各个部落之间展开了永无休止的战斗。一个名叫穆罕默德的阿拉伯人,为此而痛心疾首,于是他努力地把阿拉伯人都联合起来,并领导了他的同胞们。他的做法是用宗教把所有的阿拉伯人都团结起来。于是,他们创立了伊斯兰教。当然,不需多言,他的做法决不会伤害到阿拉伯人。阿比西尼亚人的痛苦命运,阿拉伯人也曾经尝到过,但是,在穆罕默德的领导之下,他们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并开始征服世界的其他地方。
正当穆罕默德的事业大功告成、如日中天之时,却于公元632年去世了,整个阿拉伯世界都拥戴他为真主惟一的人间使者。他的继任者,同时也是他的女婿阿布·伯克2收集了穆罕默德通过口头传诵下来的思想与教诲,编撰成书,这便是伊斯兰教的《古兰经》,这是一部诵读的书。
不久之后,阿布·伯克率军成功地攻占了拜占庭和波斯。三年后,阿拉伯人的军队打到了大马士革。又过了10年,北非地区也被阿拉伯人所扫平。60年之后,阿拉伯统帅塔里克占领了一座岩石山,并以他的全名来给这座山重新命名——杰本·艾勒·塔里克。那座山也叫做直布罗陀。后来,他们又侵入了西班牙。
从教徒数量的迅速膨胀来看,伊斯兰教可以算是宗教史上发展得最快的宗教了。也许是他们的强硬态度促成了他们的成功,当他们征服了一个国家时,同时也会用自己的信仰来征服那里的民众,对那些不愿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他们决不宽恕。
令人不解的是,伊斯兰教原本也只是以色列犹太教的一个教派,而以色列对不信教的人也采取一种十分强硬的态度,可是在几千年里,却没有发展多少教徒。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斯兰教的信徒却高速膨胀,队伍十分庞大。
古兰经开篇
“古兰”意为“宣读”,共有114章,与《圣经·旧约》的内容很相似。《古兰经》又被称为天书。穆罕默德认为,只有阿拉伯文的《古兰经》没有讹误地记录下了真主的话,这也是《古兰经》不能译成其它语言而只能加以注释或解经的原因。
犹太教所推行的政策是“宽恕非教徒”,也就是说他们对那些生活在沙漠之中的头脑简单的人,态度是比较宽容的。他们相信,在先知绿色的旗帜的引导之下,将会有许多来自于不同民族的人们追随的,他们一定会感化这些人的灵魂。犹太人高傲地向世人宣扬:我们是惟一掌握真理的人!一切与我们的教义相违背的观念都是错误的。如果你们坚持相信自己的错觉,执迷不悟的话,那么你们就去吧;如果你们渴望追求真理,就到我们这儿来,与我们一起沐浴在真理的春风之中。当然,你们是否可以加入我们的组织,还要根据你的情况而定,或许会被接受,或许会将你拒之门外。我们永远都会居住在完美的精神宫殿之中,人们相处和睦,互不干扰。
不过,尽管犹太人把他们的赞美诗向“全人类”和“所有民族”传诵,可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只有犹太民族才是至高无上的,至于其他的人,他们全然无需关心。
耶瑟清真寺
坐落地:突尼斯伊兹尼克,约1419年
这是耶瑟清真寺的一个形似包厢的小隔间,里面安放苏丹麦哈迈德一世的遗骨。这里华丽的马赛克镶嵌是典型的所谓“阿拉伯式图案”。这些繁复的图案令人不禁会产生魔幻般的感觉。这里以及穹顶的周边都有一层蜂巢状的“穆克纳斯”立体装饰带,中央穹顶不事任何装饰,较之以往绚丽的马赛克拼贴画有很大的不同,表明了波斯塞尔库克艺术对伊斯兰文明的影响。
而来自于阿拉伯沙漠的那些不寻常的传教者,却没有犹太教徒的清高态度。他们的兴趣与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可能多地发展信徒。那位站在塔尖上的忠实的布道人,向所有的祈祷者高喊:“大家都听着啊,伟大的真主是独一无二的神灵。穆罕默德是真主在人间惟一的使者。”这些虔诚的信徒,处处这样宣扬,相互影响。要么你快来和我们一起成为教徒,一同向真主祈祷;要么你赶快离开,到远离真主的地方去吧。
这就是伊斯兰教,他们具有穆斯林的片面性、信仰上的绝对化以及那种自认为来自于神的暗示:如果世界上没有他们,那么世上就没有救世主的思想。这些都值得我们在研究伊斯兰艺术时给予相当的重视。伊斯兰教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最为俭朴的宗教,他们的礼拜形式也十分简单,真主与他的信徒们之间没有僧侣阶层的隔阂。仪式的过程只是由一些神职人员背诵、解释那部神圣的书。即使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一顶破旧的帐篷里面,穷困饥寒但却虔诚执着的信徒也可以和他的真主在一起。他所做的每一件事从头至尾都有安拉3的相伴,不再需要去祈求其他的神灵。
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十分贫穷,甚至到了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点的物资,除了生活必备的帐篷、马、和睡毯,有时连这些东西都是共用的。他们对这样的贫寒简朴的生活感到很满足,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着其它更好的生活方式。阿拉伯人的帐篷白天可以防晒,夜里可以御寒,对他们来说是必需的生活用品,因为沙漠中白天日照十分强烈,而夜晚却又十分寒冷。他们不用桌子、椅子,床也用不上,因为这些人总是在不断地迁移,不断地流动,置备家具对他们来说完全是自找麻烦。但是他们又不愿意直接坐在地上或是躺在沙漠上睡觉,因此他们学会了织地毯。帐篷与梭子是他们艺术生活的根基。地中海艺术以石头为基本材料,诞生在城市,这种艺术是为有产阶级服务的;而穆斯林艺术的根基是以共同生活为信条,产生在沙漠之中。
如果身在美国的你,想亲眼目睹类似于阿拉伯人的生活情况,那么你可以去我们国家的中西部地区,那里有印第安人的聚居地,他们是游牧民族,一切财产也是共有。他们比起穆斯林,也许家具更少,当他们拆除营地,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迁移时,他们和家眷身上所背负携带的,也是绝无仅有的家庭手工艺品。
自从有了伊斯兰教之后,沙漠上的游牧民族不再把木桩和石头当成神明一样崇拜(麦加城里存放那块黑石头的克尔白圣堂至今仍然保留着)。这些牧民开始崇拜不可见的真主,他们惟一了解他们的神明的途径就是那本《古兰经》。他们需要有一个地方进行聚会、礼拜,每天或每周一起在那里进行宗教仪式,聆听神职人员诵读《古兰经》,于是他们建造了伊斯兰教的寺院——清真寺。
阿拉伯人的清真寺相对于埃及和希腊的神庙有着很大的区别,和基督教的教堂也大不相同,因为清真寺里没有摆放任何一尊神像,似乎这不像是一个寺庙,倒很像一个贵格会4的聚集地。贵格会也就是教友会,他们的聚会厅堂形式就极为简单。伊斯兰教的信徒们平常都住在帐篷里,就坐在地上的毯子上。所以,他们聚集的地方也布置得十分简单,会场往往只是一个空荡荡的屋子,四堵墙壁,一个屋顶,某一堵墙壁上有一个壁龛,表明麦加的方向,有这些就足够了,让信徒们在每次祈祷时,知道应该朝哪个方向匍匐叩拜。当然,最好能有一个讲坛,在每个礼拜五诵经的时候,以方便智者为教众们讲解真主使者的教诲。这一仪式,倒是和基督教的仪式有几分相似之处。
艾勒哈卜拉宫狮子院
坐落地:西班牙格兰纳达,砖石结构,约公元1060年
公元711年,摩尔人入侵并征服了西班牙,实行统治长达8个世纪之久,并创造了闻名的摩尔-西班牙式的建筑风格,艾勒哈卜拉宫即是这类建筑的代表。
每一个清真寺都设置有一个喷泉,这是清真寺的一个建筑特点,这也是与犹太教会堂、佛教寺院以及基督教教堂的另外一个不同之处。穆斯林必须先沐浴,沐浴之后才可以被允许进入祈祷厅。要知道,在那些生活于沙漠之中的阿拉伯人与柏柏尔人5的眼中,清澈喷涌的泉水是多么的可贵,那种感情只有走过沙漠的人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水就意味着生命。当你如果去问一个生长在美洲的人,是否感到口渴,他可能会回答你:是的,我有时会感到口渴。但是从他那种漫不经心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明白他所说的意思,只不过是两三个小时没有喝过水或啤酒罢了。但是,沙漠里的人如果找不到水喝,那么他们不仅仅要忍受口渴的痛苦,而且还直接受到了死亡的威胁。因此,闪米特族的各个宗教,无论是耶稣派,还是万物有灵派,还是伊斯兰教,都十分强调水的重要性,甚至水被赋予了神圣性。有闷热难耐的天气中,人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清凉的水,水可以让人身体舒服,头脑清醒,这与他们祈祷时所说的一模一样。
清真寺和穆斯林宫殿的喷泉,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能让人感到惬意的东西了。我不知道曾经几次东征的基督教十字军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感受。据说中世纪时期的人们,很少去洗澡,我看未必如此,因为中世纪的每个城市都有公共浴场。直到发现了美洲大陆后不久,欧洲爆发了黑死病,人们才关闭了公共浴场。
基督教对人的身体很鄙视,因此人们只好偷偷地洗澡。另外,基督教也不赞成人的肌肤接触水和肥皂,或在别人的注视下沐浴,他们认为这会有伤风化,而且是危险的举动。
现在的美国人,又重新开始推崇古希腊的理想。古希腊人崇尚人的身体,他们相信健康的体魄是每一个人信仰的一部分。如果留心观察一下西班牙境内,以前的摩尔人所修建的艾勒哈卜拉宫6,以及其它类似的著名建筑,我们一定可以注意到,在这些恢宏壮丽的建筑物内,占据着最显著位置的往往是喷泉与水池。
在烈日炎炎的盛夏,人们生活的城市就像是一个大蒸笼一样。如果政府可以修建很多的公共喷泉,再在拥挤的贫民居住区修一些游泳池的话,那么一定会使人们感觉清凉得多。建造这些公共场所的投入比起建立公立医院,费用简直不值一提。摩西先生或许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在使大都会变得更加适宜人们居住这方面,已做了许多工作。可是为什么不能再想得远一点,效仿摩尔人那样,到处都修建公共喷泉呢?
伊斯兰教里没有像基督教《十诫》那样的清规戒律,所以也不反对“雕刻自己的形象、天堂喜好的东西、地上的生命、地下的泉水”,但是人们却很少那样去做。有时只是为了消解清真寺墙壁上单调的气氛,画家们才出于装饰的目的,为墙壁挂上人物的肖像画。因为阿拉伯南方,天气十分炎热,所以木制作品很容易变形。可是即使如此,阿拉伯的木雕师们,还是在门上、讲坛上装点了一些雕刻作品。令人叹服的是,这些雕刻作品不畏气候的剧变,历经四五百年风风雨雨的考验,直到今天依然清晰可辨,足可以证明那些雕刻师的技艺是如何高超精湛。
在清真寺的建造中,瓷砖师傅们可以自由发挥他们的想像力,清真寺的地面由他们来铺上瓷砖。可以想见,迈进清真寺,脱掉鞋,走在清爽的瓷砖之上的伊斯兰教的教徒们,该会有一种怎样的愉悦心情。所以,任何一座清真寺里都会铺上瓷砖,这也是建造清真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不过,对于想研究艺术的人来说,对阿拉伯人最感兴趣的地方,恐怕还是他们的建筑。作为游牧民族,他们特点鲜明,能征善战,占领了许多国家与地区。这些世代生活在沙漠之中的人,习惯于住在帐篷里,最初并不会用石头建房子,一些重要的建筑工程,都是请外国的建筑师来主持设计与施工。例如,他们最古老的清真寺,叫做“石头上的圆顶”,就是在公元691年时,在耶路撒冷的石头上修建而成的。传说,天使加百利在梦中把等在那块石头上的真正的使者带到了天堂。不过,这座清真寺完全是拜占庭风格,这并不奇怪,因为修建它的工程负责人就是来自于拜占庭的建筑师。
东征的十字军,全然没有一点历史知识。他们看到“石头上的圆顶”,还以为这座清真寺是模仿所罗门圣殿,便在欧洲大兴这种拜占庭式的建筑。以至于,我们现在在伦敦、梅茵茨、剑桥、里昂以及西欧的许多城市里都可以看到这种拜占庭风格的建筑。还有一座比“石头上的圆顶”还要古老的清真寺,那就是埃格萨清真寺,是纯粹的罗马风格式建筑,也许它的前身是为了纪念圣母玛利亚而修建的一座教堂,后来经过改造后成为了清真寺。穆斯林的建筑最后在西班牙落脚,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即众所周知的摩尔——西班牙式风格。
而阿拉伯人在他们的都市巴格达,修建清真寺时采用了古巴比伦的拱形设计,因为他们的建筑材料只有砖,这一点和当时的巴比伦人一样,所以也承袭了前人的做法。于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清真寺拔地而起,从风格上看这座清真寺是从古迦勒底神庙演变而来的。
此后到了13世纪,马穆鲁克在占领了埃及之后,又发展出了另一种别具一格的伊斯兰建筑。这种建筑的代表作品就是建在开罗的哈里发陵墓和哈桑苏丹的清真寺。这些建筑是由一个叙利亚建筑师于1357年修建的。他想到了一个很简单的办法来解决建筑材料的问题,那就是把埃及金字塔外层坚固的石头拆下来,用于清真寺的修建。而金字塔则丧失了它的那一层曾起过有效保护作用长达3000年之久的坚固外衣。
我们常常可以从历史书中读到,十字军在圣地停留的200年间,从他们的敌人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可谓是受益匪浅啊。而后来西欧文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少都受到了一些悠久的东方文明和文化理念的影响。关于这一点,在历史上是毫无疑问的。
有一小块外国的领地,它位于阿拉伯世界的心脏地带,因为它的存在,打破了这潭死水,而且它是基督教入侵者难以击败的对手。这个国家也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对艺术、对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怀着浓烈的兴趣,这就是波斯。不过,声明一下,这个波斯并非过去的那个波斯,上次的那个波斯帝国是在地米斯托克利7时代攻伐希腊人的波斯,后来又落入了亚历山大大帝之手,失去了独立。而现在所说的这个波斯,中世纪时期的波斯,它的勃勃兴起,应得益于肥沃的土地与山野间的清泉。它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将为它专门独辟篇章。
岩石圆顶清真寺
坐落地:耶路撒冷,约公元691年
岩石圆顶清真寺也称“石头上圆顶”是清真寺建筑中最为古老和杰出的建筑,如今已成为宗教圣地耶路撒冷的地标建筑物。下部建筑呈八边形,每边长21米,大圆顶高54米,直径达24米。建筑精确的几何比例,使整个建筑呈现规整而庄严的姿态。1994年,约旦国王侯赛因出资650万美元为大圆顶表面覆上24公斤的纯金箔。
11世纪的坟墓建筑
位于伊朗西部
伊斯兰艺术家们发明了一套复杂的砖砌建筑技术,这座11世纪坟墓的正面就展现了令人惊叹的砖砌的构图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