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柳暗花明又一村”
西方管理思潮在90年代席卷而来,但是在管理实践领域却没有激起大的浪花。从打开国门后,人们对国外管理思潮的学习,似乎重蹈了“中国式学习”的老路。用句俗语来说,就是“看了感动,听了激动,学了不动。”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随着西方思潮的进入,“水土不服”也就伴随产生。许多现实中的经理一脸困惑:西方的那些玩意儿,听着都不错,但实践中却用不上,即使能用上也没效果。真正解决问题的,往往是土办法。而且,学界也有不少人对推崇西方思潮有着情感上的抵触,“数典忘祖”的批评不时响起。尤其是政治上强调“中国特色”,更是为有些学者鼓足了底气。于是,国外管理思潮的冲击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反弹,就是反求诸己,在本土资源中寻找构建管理学理论大厦的路径。这种工作一直有人在做,到90年代后期,已经颇为可观。
对于在本土文化中打造新的管理学理论,大约有三种思潮较有代表性。一是直接用传统文本来阐释现代管理,有从“半部《论语》治天下”出发谈管理者,有从《道德经》的“天人合一”出发谈管理者,有从《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谈管理者,更有从“三十六计”“水煮三国”“凤姐治家”“唐僧团队”等等角度谈管理者,不一而足。平心而论,这种讨论者往往对西方管理学并不了解,缺乏管理学的基本训练,生搬硬套,勉强比附,在管理研究中属于等而下之,谈不上思潮,有的甚至不过是搅混水而已。不过,也有一些以其知识的普及性和语言的风趣性拥有了较多读者。
真正有一定影响且具备一定学理的,是以比较日本与美国管理模式异同的“Z理论”为参照系,归纳总结出的“中国式管理”学派。其代表性人物,当属来自台湾的曾仕强。相比较而言,曾仕强的思想,要比那些以传统文化之“玄妙”蒙人的所谓《易经》大师之类高明许多。必须指出的是,以传统文化论管理,既有严肃学者,也有天桥把式,不能因为天桥把式的活跃就把严肃学者也一概抹杀。判断那些讲传统文化的管理研究者是学术研究还是江湖术士,有一个十分简单的方法:凡是学术研究,肯定要把复杂的事理说明白;而凡是江湖术士,则肯定要把简单的现象说玄晕。至于严肃学者依赖各种媒体堕落为江湖术士,天桥把式依赖潜心苦读升华为严肃学者,这需要另行专门撰文研究。真正研究中国式管理者,往往立足于中国的伦理本位和人情面子作用,注重社会结构与文化心理的中西差别,采用中国式的相对模糊方法,来构建管理的技能体系。在这一方面,正是对西方式管理的反弹,使相当一批学者做出了一定的成果,而且对于管理实践具有实际效用。但是,这种研究能否形成完整而独立的学科体系,学界尚有疑问。
值得重视的是,把中国的社会文化因素与国外的管理思潮有机融合为一体,这似乎是管理学在中国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是席酉民提出的和谐管理理论。和谐的思想因子,与中国本土文化紧密相关,但是,对和谐因素加以模型化解构分析,形成可量化、可验证的学说体系,又是典型的西方式研究路径。中西二者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谐的模糊性解说所造成的逻辑含混问题。不过,这一理论尚需在管理实践中不断验证发展并调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