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论演变的宏观鸟瞰

中国的管理学来自西方,有必要先看看西方管理理论百年来走过的大致历程。

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和分工理论,开启了管理理论探究的先声。巴贝奇对机器工业的数学化求解,开启了科学管理的先声。欧文在克拉克的纺织新村实验,开启了人本管理的先声。美国的铁路和钢铁业高歌猛进,又把大规模制造业的管理研究推进到世界前列。到1900年前后,管理学正式诞生。影响深远的管理学经典理论随之问世。

从1886年的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芝加哥年会(这届年会以亨利·汤的文章《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为标志,号召开展管理研究),到1929年的纽约交易所股票崩盘,管理学对社会的发展居功至伟,柯立芝繁荣就是这一时期的时代象征。此期的管理学理论,具有代表意义的,包括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的经营管理理论,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早期管理理论的这三驾马车,至今还是管理教育的三角支架。它们的共同点是:以效率为导向,以经济人假设为基本原理,理性至上,重视组织结构和权责体系。如果要找出一个关键词,就是“效率”。

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严峻的挑战。在这一挑战面前,管理学开始了新的探索,由此诞生出了新的理论,具有代表意义的有梅奥的人际行为理论,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西蒙的决策理论。这些理论构成现代管理学的基石。日本学者占部都美甚至称,所谓现代管理理论,就是“巴纳德-西蒙理论”。它们的共同点是:不再局限于效率追求,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专注于研究人的行为与组织行为,致力于决策理论和战略管理。如果要找出一个关键词,就是“人本”。

经过战后重建与平稳发展,到了20世纪60年代,历史进入一个新的节点。从民权运动、女权运动震撼社会,到嬉皮士玩世不恭,再到环保呼吁和提出动物权利,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增强,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新的冲击。在社会变化之中,管理学开始了新的探索,当代管理理论由此萌发。从明茨伯格对经典管理学的全面挑战,到阿吉里斯从学理上否定科层组织并提出组织学习理论,再到德鲁克对管理学体系的整体重构,通过对传统管理理论的全面反思,当代管理理论形成了多角度探索。它们的共同点是:通过实践提炼和检验管理理论,克服个人与组织之间存在的对抗,“愿景”和“团队”开始替代“目标”和“组织”,追求组织平面化,管理自主化。如果要找出一个关键词,就是“自治”。

90年代以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组织变革提供了技术条件,知识经济超越传统产业,虚拟经济超越企业实体,管理理论开始酝酿新的变革。不少眼亮的学者,开始试探性地对管理理论展开“颠覆性创新”,出现了新理论架构的苗头和闪光,例如菲佛(Jeffrey Pfeffer)提出的循证管理,高沙尔(Sumantra Ghoshal)提出的个性化公司等等。这些理论上的克里斯滕森拐点(disruptive),绽露出管理理论革命性突破的迹象。但从总体看,这次变革的方向依然闪烁不定,内容依然若隐若现,大体上倾向于由自治到创新、由组织变革到自组织、由以人为本到人的高阶发展等方面。如果要给出一个关键词,比较恰当的选择是“个性”。

尽管理论的演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但是,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构成管理学坚硬的内核。在一定意义上,这个不变的内核更为重要,更为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