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在古典资本积累理论中,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等人做出了显著贡献。斯密在《国富论》(斯密,2009)中强调劳动分工,但他也谈到了很多资本积累方面的问题。对于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而言,企业家是资本积累的载体。譬如在《国富论》中,斯密较痛恨高利贷者、地主和特权阶级,因为他们只消费而不积累。李嘉图基本继承了这种观点,他的模型中资本家积累、工人不积累,若人口符合马尔萨斯原理,且没有资源约束,资本积累会呈加速状态。本节接着讨论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马克思也认为资本积累是由资本家完成的,而且劳动力的供应是无限弹性的。他强调城市平民和破产农民与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按照他的理论,资本家有意让无产阶级变得赤贫化,从而造就一支一无所有的产业大军;但是,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资本积累的利润率在长期下降,从而最终导致资本主义自身的灭亡。下面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论述这个思想。

我们从产品恒等式开始:

其中W为产品价值,c为固定成本(物化劳动),q为工资(活劳动),s为剩余价值。定义x=sq为剥削率。显然,这里暗含的前提是,剩余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马克思的关键假设是,剥削率不随时间改变。在此基础上,定义利润率

该定义和通常的定义有所不同,一般将利润率定义为,称作资本回报率;或定义为,即销售利润率,而这里的利润率可以认为是成本利润率。将(6)式分子和分母都除以q得到:

其中,J=c/q定义为资本的有机构成,即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比。由于x不随时间改变,但随着资本积累的深化,资本替代劳动的趋势日益明显,资本有机构成J上升,从而利润率p下降,资本积累失去动力。在此意义上,资本主义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上述推导中有许多很强的假设。譬如在现实中,剥削率x在一段时期内有可能上升,即使工人进行有组织地反抗,新技术的产生也会使得剩余价值增加。资本有机构成也未必会上升,相反,过去几百年的实际结果表明,资本有机构成是下降的。发达国家普遍发生的是偏向劳动——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进步,从而劳动回报占比上升,资本回报占比下降。中国当前的情况是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我们将在后面章节讨论这个问题。接下来将p对时间t求导,可以将其发展过程看得更为清楚:

其中,·xJ·是xJ对时间的导数(我们将一直使用这个标记)。从而,

其中,上标^表示增长率。因此,即使剥削率为常数,即x<^=0,但若资本有机构成下降,即J^<0,则利润率仍旧上升,即p<^>0;或者,J^>0且x<^>0,则利润率仍有可能上升。

罗素在《自由之路》中提到,马克思的思想在他写《共产党宣言》时已基本定型,后期的工作都是为了体现这个思想,《资本论》不过是对前者“冗长但又不严谨”的论证而已(罗素,1918)。马克思关于未来的设想在《共产党宣言》中都已经提出,包括他的那句名言:资产阶级“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本论》只不过是用一种学术的写法将他的思想注解了一遍。但是,马克思是一个行动和理论一致的人,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