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文化十五讲(第二版)
- 詹石窗
- 1640字
- 2020-07-09 15:16:08
六 佛教中国化及其对道教的影响
激励道教兴起的因素主要是中国本土的文化因素,但也不可否认有外来的文化因素。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佛教思想。过去学术界的一些人出于对道教的鄙视,常常说道教的经典教义大量抄袭佛教,我不赞成这种绝对性的观点,但却以为应该正视经典教义的互相影响。
(一)佛教的中国化问题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由释迦牟尼创始于古印度。其产生年代约在公元前6—前5世纪。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乔答摩。所谓“释迦”乃其种族名,“牟尼”系尊称。佛教历史悠久,影响极为广泛。其基本宗旨与诸多宗教一样,在于解脱人生之生老病死等苦恼,达到永恒安乐的“涅槃”境界。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一般认为,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汉地,东汉明帝永平八年(65)赐楚王刘英诏证明,当时佛教已在上层社会中流传。那时,宫廷帝王、上层贵族将佛(浮屠)当做神仙,与黄帝老子并列,未将其视为外国之教主。直到汉桓帝时期,浮屠(佛)与黄帝、老子还处于并列且共同享受祭祀的地位,而早期佛教某些传说中的神功异能也被人看做神仙方术之类,例如《四十二章经》以为修持佛道者可以达到“飞行变化”、“寿终灵神上九天”、“一上一还”、“七死七生”四种果位,这种说法与中国传统的神仙飞升传说颇相类似。在早期,甚至还有一种传说,以为道家之祖“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当时的佛教对这种说法不仅没有反对,而且还加以倡导。这使得佛教与传统道家之学具备了混融与借鉴的可能。另外,早期佛经翻译主要采用了道家的词汇,这也为印度佛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奠定了基础。随着佛经翻译渐多,信奉者方以佛为有异于黄帝老子之学,于是逐步形成了新的词汇。但是,不论情况如何,佛经要在中国生根,就必须中国化。因此,在佛经大量翻译的同时,渗透了中国传统精神的佛经经典也造作出来,其教义经过修饰和解说,更加符合中国之纲常名教。
(二)道教对佛教的借鉴
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与道教的兴起及完善是交错在一起的。佛教传来中土的时候,道教正处于肇兴过程中。由于人们最初把佛教看做如老庄道家一类的精神现象,这就使道教建设者们在确立道家思想为文化基础的时候也借鉴那些具有弥补价值的资源,佛教自然就进入了道教领袖人物的视野。不过,对佛教文化资源的借鉴并非是道教一产生就开始的,我考察了早期道教经典文献《太平经》,觉得该书主要还是以先秦及秦汉之际传统的中国学术思想为本,但魏晋以来,由于佛教流传渐广,道教与佛教人士的接触机会增加,经典的阅览也更加方便,况且那时并没有什么著作权的概念,所以互相借鉴就不是什么非法的事。像佛教的因果报应、地狱轮回之说确实可以在道教的经典中找到借鉴的痕迹,尤其是魏晋以来上清经与灵宝经系列更是如此。如《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卷一说:“善恶因缘,莫不有报,生世施功布德,救度一切,身后化生福堂,超过八难,受人之庆,天报自然。”该书认为,善善恶恶,因缘有自,报应现象是存在的。这个时期的另一部经典《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也有类似的观念,它说:“恶恶相缘,善善相因……罪福之报,如日月之垂光,大海之朝宗。”作者不仅肯定了报应轮回的存在,而且以极富修饰艺术的笔调力图彰显报应的状况。此类情形表明,尽管道教不是一开始就借鉴佛教的思想,但在建设完善自己的理论过程中确实注意吸纳佛教的某些观念,以充实其文化体系。
【复习与练习】
1.为什么说易学卦爻是道教符号的基石?
2.有人说道教与道家的关系是表面的,你对此有何见解?
3.墨家与儒家本来具有互相排斥的倾向,为什么可以一起成为道教伦理思想的根源?
4.如何估计兵家思想在道教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5.从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来认识道教经典与佛教经典的相互借鉴情况。
【参考读物】
1.詹石窗:《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第一编第一章,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3.《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
4.《老子道德经》,王弼注,《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