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两汉谶纬神学在道教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道教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孕育过程,它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除了神学、哲理、道德、管理方面的因素之外,还需要术数的涵养。所谓“术数”,又称“数术”,是方术与气数、数理的总称。古人将观察到的自然界的各种变化现象与人事、政治、社会的变化联系起来,认为这两种变化存在着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得到预测,从而形成和发展了“术数”。中国古代的术数形式多种多样,“谶纬”是其中有影响的一类。

(一)谶纬由来与流布

什么是谶纬呢?这是我们在考察谶纬对道教的影响时应该明白的。“谶纬”是宗教神学与经学的混合物。“谶”是一种宗教性预言,前人论其特点,称之“诡为隐语、预决吉凶”。许慎《说文解字》称:“谶者,验也。”谶又名“符谶”、“符命”。有的“谶”有图有字,故称“图谶”。至于“纬”乃与经相对而言。《说文解字》谓:“纬,丝横织也。”这是以巫师方士之言附会儒家经典的意义,假托瑞应以张扬天意的一种神学形态。

谶语,在先秦早已有之。《史记·秦始皇本纪》谓:始皇三十二年,“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以为“胡”为北方胡人,故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始皇三十六年,有黔首于陨石刻字:“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怒,“尽取石旁居人诛之”。汉代以来,谶语亦多流行。自西汉末至东汉,谶纬神学实际上得到官方的认可与倡导,故四方造谶作纬者纷起。今所存谶纬之书大抵依托“五经”,宣扬瑞应吉凶。按照纬书的说法,孔子纂定六经,后来又作了一些补充,于是有了《易纬》、《诗纬》、《春秋纬》、《乐纬》等等。据《后汉书·樊英传》所载,纬书的篇名一般都是三个字,例如《易纬·稽览图》、《书纬·刑德放》、《礼纬·含文嘉》等。

谶纬在外在形式上具有宗教特征,作者以神秘性的语言来强化儒学的伦理道德或宣扬某种政治意图。不过,应该看到,谶纬在内容上也包含某些有价值的哲学思想。例如《易纬·乾凿度》从两个层面来解说“易学”便值得注意。在该书看来,天地形成、气象变迁、万物生长收藏,这本身就蕴涵着大易理趣。

谶纬在西汉哀帝、平帝在位年间开始比较广地流行起来,经过石渠阁石渠阁会议于汉宣帝三年(前51)召开,这是王权对经学发展进行干预的一次会议。和白虎观白虎观会议召开于汉建初四年(79),这是一次促使谶纬成为法典的会议。两次经学会议,逐步完成谶纬与经学的结合。到了东汉,谶纬大盛。这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氛围。

(二)道教对谶纬的借鉴与吸纳

道教与谶纬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考察。

从形式方面看,谶纬类的书目篇名大多是三个字的,像上面所列举的五经之纬基本上是这种情况,早期道教经典对此多有模仿,像《周易参同契》就是这样,如果我们稍加分解就可以发现,这部书的名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者是“周易”,后者是“参同契”。再如《道书·援神契》,很明显是根据纬书的形式立名的,还有陶弘景的《真诰》的中篇也采用这种三字格式,如《运题象》、《翼真检》等等。陶弘景在言及其书之篇目时说,“仰范纬候,取其义类,以三言为题”《道藏》第20册,第601页。

从内容方面看,谶纬具有浓厚的天人感应的思想色彩,古代的许多神话传说经过谶纬制作者的加工而成为印证天人感应的材料。如《河图纪命符》说:“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纪。恶事大者夺纪(纪,一年也);过小者夺算(算,一日也)。随所犯轻重,所夺有多少也。人受命,得寿,自有本数。数本多者,纪算难尽,故死迟;若所禀本数以少而所犯多者,则纪算速尽而死早也。又人生中有三尸。三尸之为物,实魂魄鬼神之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每到六甲穷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罪过。过大者,夺人纪,过小者,夺人算。”这段文字把人的寿命与自身行为紧密联系起来,具有鲜明的善恶判断的伦理倾向,表现了神明监督的基调。在道教中,从《太平经》到《文昌帝君功过格》等书都以劝善去恶为教化的精神,并且也都采取神明监督的方式。这证明道教与谶纬神学的关系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