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因果律

——空气含氧量的增加

“人生天地之间”,怎么也挣脱不掉这条因果链接:

昨天→今天→明天

世界是什么?

世界就是套在一起的环环相扣的因果链接或网络。我们每个人都被镶嵌在其中,动弹不得,且无一例外。有了因果律,我们才能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起来看。——这便是历史哲学的精髓。与其说历史是最不可回避的,还不如说历史哲学是无法忽视的。

这里出现了一个生死攸关的因果关联句子:

在恐龙时代,天地之间的空气含氧量只有大约10%;而到了距今大约5000万年前至4000万年前(即恐龙灭绝之后的几百万年),天地间(地球上)的空气含氧量分别增加到17%和23%。(今天约为21%)。

也正是在庞大的恐龙家族(原先地球上的霸主)灭绝之后的这几百万年间,地球成了中小体型哺乳动物的天堂。就是说,大约在距今5000万年前至4000万年前,是哺乳动物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因为地球上的氧气增加了,所以中小型哺乳动物才得以大展鸿图。或者说,从生命进化角度看,天地之间空气含氧量增加到17%~23%为中小体型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其大发展的必要大前提。要知道,人类祖先哺乳动物和鸟类对氧气的需求量是爬行动物(比如恐龙庞大家族)的3~6倍。比如每年旅雁和蓑衣鹤从北方到南方去越冬,在漫长(好几千公里)的迁徙过程中,需要消耗多少氧气啊!

把生物进化的上述情况写成一个简洁的因果关联句子便是:

因为天地之间的空气含氧量增加了,所以才生成了人类这个手脑并用的生物物种,才有了七八千年的人类文明之旅,直到今天。(今天地球空气中的含氧量因森林面积缩小,所以降到了约为21%)

“人生天地之间”,淡水(H2O)和氧气(O)是我们的命根子。

我们若是把这两个化学符号H2O和O供奉在客厅里,是恰当的。——这才是21世纪“世界宗教”(World Religion)教义的主要内涵之一。

所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埋在废墟下的人因有了一丝氧和几滴水(甚至是自己的尿)才能坚持好几天,最后得救。

今天,天地之间空气含氧量约为21%,便是上帝大自然或大自然上帝的仁慈安排。若是猛然降至5%(比如由于工业化的结果),人类便会灭绝!这是一点也不含糊的。

下面我用一张表格把宇宙(宇宙这个概念比天地概念要大,宇宙是个大圆圈,天地是较小的圆圈。大包容小)化学元素组成列出来,包括元素符号、原子量和个数比率。开头三种元素是氢、氦和氧,第四、五种为氮和碳。

都说看不到上帝,并用怀疑的口吻追问:老天爷在哪里?上帝在哪里?

当8级大地震毁灭了千万栋屋和近9万居民的生命,人们在谴责“天地不仁”,地球残酷!

汶川和玉树大地震后,我也暗自问过:天地对人是残酷,还是仁慈?

这是个哲学叩问或拷问,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

善恶或仁义道德,全然是人间的事,把它放到自然界或天地之间来看,是没有意义的。

我不相信有基督教教义中的上帝。西方中世纪神学家总是力图证明上帝的存在。哲学史上围绕着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展开的激烈争论一直延续不绝。我确信永远不会有一个定论。至于有一个人格化的、怜悯人的上帝存在,更是扯淡!

生于意大利的著名神学家、经院哲学家安瑟尔谟(1033—1109)提出过一个命题:“我绝不是理解了才信仰,而是信仰了才理解。”

恰恰相反,我是理解过程在先,信仰在后。我是理解了才信仰。或者说得更准确些:我生于天地间,有个理解过程,最后才达到了信仰。

信仰什么?

信仰的确存在着宇宙的最高和谐和秩序。

这便是我的宇宙宗教感情——My Cosmic Religious Feelings。因为我瞥见到了宇宙秩序(Universe-Order)。它和上帝—宇宙(God-Universe)是一回事。

前面我列出的宇宙化学元素组成详尽表格便是宇宙秩序的反映,也是宇宙—上帝(Universe-God)的精心设计、安排和部署。

得出、揭示出这个表格是好几代自然科学探索和理解的结果。我并不处在自然科学研究的第一线。我只是利用了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包括知道今天地球上空气的含氧量),从理解走向信仰。

很难说,地球上有比较充足的淡水和氧气是因为有个基督教的、仁慈的上帝在怜悯人。但毕竟,生于天地之间的我们,理应对大自然心怀感恩之情。

在远古,人类的祖先来到小河边饮水,必须先低下头,用双手捧出一汪清凉的圣水,然后送到嘴边,一饮而尽。这种姿势正是感恩的符号,性质是自然宗教的。

宇宙化学元素组成表格

今天,这个原始的神圣符号消失了。这不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是倒退。

“人生天地之间”,需要时时处处懂得感恩。

人因学会了感恩才得救。——这才是21世纪“世界哲学”或“世界宗教”的精髓。懂得感恩的人才是善良的,健康的,才有资格生于天地之间。

读读《太平经》这部后汉道家哲学经典吧!最近十年,它成了我的床头读物。半夜,有时失眠,听着窗外的风声雨声,或是当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我便会打开床头灯,重温这部作品,企图有感于生于天地间,通神明,得安慰。——哲学的安慰才是根本的安慰。

敬天地,顺天地,感恩天地,是《太平经》的主题。

“天地者,为万物父母。”

“天地,人之父母也。”

图26 西欧哥特大教堂玫瑰大窗给千万教徒“永光照之”的感觉印象,然后产生坚定的信仰。

中世纪神学家和建筑师为了设计窗这个建筑符号是绞尽了脑汁。设计的主导思想只是一个简洁的命题:“光就是上帝。”

准确地说,光是上帝的信使,不是上帝本身。

“故天地最以不孝不顺为怒,不复赦之也。”

全书一再呼唤“太和之气”, “太平气”, “天地中和之心”。

这些哲学理念和境界都富有当代21世纪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如果它们得到当代自然科学成就(尤其是环境科学、生态学)的充实和支撑,便是完美的、健全的。

当代世界需要东西方哲学的比较和取长补短,携手合作,共同引导人类走出重重危机和黑暗。

让我们瞥见到光吧!

上帝就是光(Light is God)。

“人生天地之间”,最最要紧的一件事便是得到“永光照之”。

所以哥特大教堂最凸显的建筑符号便是彩色玻璃窗,尤其是玫瑰形状的大窗。哥特大教堂是“玩光”的建筑艺术。

准确地说,光是上帝的信使,不是上帝本身。

我国佛教寺庙建筑艺术在“光”这方面是漫不经心的,谈不上“玩光”。

这是两者重大区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