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基础教材:文化产业商业模式
- 陈少峰
- 1598字
- 2020-07-09 16:41:22
一、文化产业的特性
从文化创意的经济价值的角度研究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以及研究文化产业企业的经营管理,首先需要借鉴经济学研究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包括理解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特别是企业管理学的术语、标准和原理,如机会成本、成本控制、规模效益、产业集群、人力资源、边际利润率、企业并购等基础知识。同时,也要研究哪些文化元素、创意方法或者独特的商业模式可以提升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价值实现水平。
文化创意的水平及其商业模式体现方式决定着文化产业领域的价值增值实现方式。不过,涉及“文化经济”的概念时,应当区分作为经济元素的文化和一般的文化。总体上说,一般的“文化”是一个大概念,其外延并非都是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在文化概念中,包含着结构性的层次,即如果把文化作为一级概念,把大众文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道德、美术等作为二级概念的话,那么,在文化产业的概念中,又包括着产业范围涵盖的诸多三级概念,如影视、动漫、娱乐产品等,而娱乐产品又包括主题公园、演艺等第四级的概念,演艺又包含音乐会、杂技表演等第五级的概念,音乐会又包含不同风格的音乐会等第六级的概念。以此类推,不断细化,才能具体把握不同文化门类和文化产业门类的不同定位、性质和内涵。
文化经济的视角主要是将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和文化的概念把握同时引入对文化的生产性研究中,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经济的领域开展经营管理。一方面,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例如,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过,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的侵蚀和经济增速放缓,人们发现中国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文化的保驾护航。特别是在产业升级的进程中,缺乏文化的经济是难以顺利完成升级的,而推动经济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力量就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它也是一种需要适合经济现代化的政治文化形态。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也逐渐凸显,特别是它对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
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文化进行研究,并非要忽视文化的价值,而是要利用文化元素来发挥其作为精神产品和提升物质产品价值的作用。它和其他经济形态如物质产品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将“创意”和“策划”作为产品附加价值来源的分析研究,属于一种独具特色的经济专门领域。
文化经济中的价值实现具有特殊性,如艺术授权可以通过对同一种知识产权进行多样性的产品和服务开发,实现高附加价值,如将某个故事创意开发为图书、影视、游戏和主题公园等。此外,相比于其他行业,文化产业领域的产品和消费问题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就产品来说,它不仅是精神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结合,而且受到该市场环境下意识形态和文化样态的制约,同时也比物质产品充满更大的不确定性;就消费而言,文化产品的消费有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永久性的,并且可以实现跨世代的持续消费。
文化产业创意产品中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领域具有“逆势上扬”的特性。特别是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文化产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20世纪30年代和90年代以及2008年等几次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各主要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中国等)文化产业的繁荣就是明证。“据美国电影协会统计,虽然2001年3—11月出现了经济衰退,但当年影院的票房收入从2000年的77亿美元增长到了84亿美元”;“索尼影像娱乐公司的全球营销和发行董事长杰夫·布莱克说:‘如果说有什么能经得起经济衰退,那么非大片莫属。'”实际上,美国2009年的电影票房同比增长近9%,也超过了一般经济发展良好的年份。
从价值来源上看,文化产业内部的行业之间存在差异。核心领域的文化产业即内容产业的价值主要以知识产权为主,而其外围层的部分则属于制造业或文化制造业,它的价值来源主要是物质资源。因此,文化产业与高科技一样,在产业内部存在着物质资源与知识产权资源开发上的较大差距。也可以说,在文化产业的某些领域,也存在转变产业结构和提升附加价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