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力资源开发与创新

人力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资源。除了上述提及的从事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活动的人士,以及一些与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服务有关的人士之外,文化产业各行业中的人力资源积累和持续开发,也是最重要的事项。

在国务院2009年9月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可以看出国家的文化产业政策走向。第一,注重提升产业化水平,通过改革和扶持龙头企业,帮助文化企业做强做大,进而提升产业化水平。第二,推进和深化市场化的改革,减少行政干预,促进市场竞争。第三,积极扶持潜力型企业,培育市场主体。特别是通过培育具有市场主体资格的企业来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国家将重点扶持一批大型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第四,积极帮助企业解决投融资问题,包括财政部筹集股权投资基金,鼓励风险投资,扶持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开展企业并购。第五,鼓励打造文化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聚和发展。第六,推动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引导文化企业和政府积极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扶持动漫产业健康发展。第七,鼓励企业创作精品,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包括改变动漫人员素质不高的状况等。第八,扶持文化产业领域的创业活动,扶持中小文化企业,提升创业与商业能力。随着《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各地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除了政府出台有关政策之外,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特别是重视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园,以文化产业带动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视角,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学科建设都必须做出新的调整。在一般的理念层面,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的重点应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创新,进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在具体的学科建设理念上,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应当围绕文化产业领域的商业能力与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来拓展,其中必须包括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的能力、文化企业资本运作的能力等。其二,强调知行合一,注重思想与行动的结合,以思想指导行动。在教学中可以是突出思想或者突出行动,突出行动时应当注重综合把握能力和具体操作能力的培养。其三,树立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发展能力作为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面向未来市场需求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围绕学生未来的发展或者以学生就业为核心,关注市场需求,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就业能力。其四,根据与时俱进的要求修改和完善教学内容,尤其是根据跨学科发展的要求,首先改变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

在具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上,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必须服务于产业发展,做到与文化产业市场紧密结合,与具体的文化产业业态相结合,注重实现几个转变。第一,转变知识观念,形成记忆型的知识和能力型的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能力。第二,转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提升能力,包括注重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对普遍化分析方法的把握和举一反三的能力,特别是形成自我学习能力。第三,转变理论灌输的做法,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包括注重坚持原则和应变能力(灵活性的余地)的分界和策略多样性的把握,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和细节完善的能力。第四,转变单纯书本知识的教学,将理论、方法和常识(含社会常识与专业常识)结合,注重情商教育和策划能力教育。第五,转变学科壁垒意识,教师和学生共同扩展视野,包括把握国内和国际文化产业趋势,把握行业内外产业链经营方法,扩展跨学科知识和资源整合能力。以学科建设为动力,创新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继续教育)模式,是文化产业学科以及学科中的各个专业提升的基本方向。

在人力资源的持续开发方面,要积极打造分类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传统因材施教的理念,区分人才的类别,根据目标定位和方法(如何培养和培训)等对人才培养模式予以分类,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重点。我们对人才分类(20个类别)和培养重点的分析如下:第一类是研究人才。研究人才需要精通文化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熟悉文化企业的内在运行特点和规律。第二类是研究人才中的教学人才。部分研究人才承担教学任务,教学人才中的教师需要掌握系统教学内容与培训专门人才的技能。第三类是经营管理人才。包括企业家、经理人和从业人员的提升,要注重商业模式等内容的培训。第四类是咨询型人才。要求具有诊断企业管理问题、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和指导企业完善经营管理能力的素质。第五类是投资型人才。要求具备文化产业学科和投融资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第六类是融合型人才。如数字内容产业的人才需要融合信息技术与内容创意的知识和技能。第七类是整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如文化产业集聚园的经营管理,需要区别于打造文化园和一般项目管理的知识和能力。第八类是专业延展型人才。如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化过程中,报业、杂志业和广告业的人才都需要接受新媒体的洗礼。第九类是产业变革型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如通信企业的部分人才应当转变为“通信+媒体”的人才,要求电信运营商等掌握信息技术、媒体经营和文化产业的相关专业知识。第十类是创意人才的培养。要学会讲故事,以顾客导向和市场导向来开展创意。第十一类是技术表现和艺术表现的人才培养。如3D电影需要技术与艺术融合的人才,而策展人和经纪人等需要跨越学科边界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第十二类是创意整合人才。如创意产品总监的提升。该类人才需要具有较强商业能力和整合各类产品要素的能力。第十三类是外部进入文化产业内部的人才。如新加入的投资者,需要接受文化产业的系统培训。第十四类是行政管理人才。有些需要掌握基本的知识,有些则因为事业向企业转变(如央视和中漫集团等),需要进一步的商业能力和企业经营能力的提升。第十五类是政策制定方面的人才。一方面需要进行如上的培训,另一方面则需要有效整合官产学的资源。第十六类是从事文化相关工作的人才的培训。该类人才需要把握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区别和联系,可以将部分专业知识转变为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第十七类是事业单位的产业化部分的人才,包括整体产业化和相关产业化人才的培养,需要了解和把握文化产业的经营方法。第十八类是专业学生的培养。无论是本科生、双学位学生还是研究生,都需要实现掌握学科知识和精通某些产业领域的专业化教育的结合。第十九类是职业学院的人才提升。职业学院的培养必须结合培训来进行,不能局限于操作能力,还需要掌握分析方法和培养商业洞察力。第二十类是其他需要培训和提升的人才。如对现有产业中知识背景与文化产业教育有差异的人才的专业化培训,以及如艺术家成为艺术产业和艺术经营者所需要的角色转变的培训等。总之,需要结合不同受教育者的特点,分类分流地进行培养和培训,实现有针对性和专业化教育的结合。

为了促进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合理地、高水平地培养和培训人才,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的问题涉及学科的地位和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国家应当尽早建立文化产业管理一级学科,以便高校投入相关资源和整合相关资源,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第二,提升教师的素质。假如我们根据政策、市场中的人才需求等来再定位学科,那么,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就是一个跨学科领域,也就需要将培养优秀教师当做重点来对待。第三,树立服务产业发展的理念。各类高校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培训应当以产业发展的需求和服务社会的理念为指导,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应当局限在纯粹的学术范围内。第四,培训和继续教育是高校进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点。各地高校应当结合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来培养和培训人才,为本地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第五,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在教学内容上和教师(培训师)的设计上要综合考虑官产学的结合,以便实现有效的教学资源整合,提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水平。第六,结合特定需求,开展继续教育。例如,在文化事业转企之后,多数经营者的商业知识和文化产业专业化知识比较欠缺,无疑需要进行系统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培训。在注重与时俱进、理论指导实践的同时,应当注重总结经验,积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成果。同时,由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经验比较缺乏,需要加强交流,避免固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