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第2版)
- 杨安峰
- 782字
- 2024-11-04 17:36:07
小结
1.脊椎动物的皮肤由外胚层发生的表皮和由中胚层发生的真皮组成,皮肤下有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分布。
2.皮肤及其衍生物的变化必须联系由水上陆的环境变化。表皮与外界直接接触,适应外界环境的多样性,因而变化较大,其衍生物也较复杂;真皮在表皮深层,变化小,其衍生物少而简单。
3.表皮由单层细胞(文昌鱼)向多层细胞(脊椎动物)发展。在两栖类开始出现角质化,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长层;至哺乳类分为四层。表皮由不角化(水生的圆口类和鱼类)到轻微角质化(两栖类),最后过渡到高度角质化(完全陆生的羊膜类)。
4.真皮由薄向厚发展。其间鸟类因适应飞翔,表皮和真皮均较薄。哺乳类的真皮厚度数倍于表皮。
5.表皮衍生物包括各种腺体(黏液腺、毒腺、照明器、皮脂腺、汗腺、乳腺、气味腺)及角质外骨骼(角质鳞、甲、羽、喙的角质鞘、毛、爪、蹄、指甲、洞角、叉角羚角、毛角)。
6.皮肤腺由单细胞腺向多细胞腺发展,从位于表皮到逐渐下陷入真皮内;功能由仅能分泌黏液到分化为功能多样的各种分泌腺。爬行类和鸟类的皮肤腺减少,在哺乳类极为发达。
7.表皮的角质外骨骼从羊膜类开始发生并发展。从爬行类的角质鳞片到鸟羽,直至哺乳类的毛、蹄、角等。
8.真皮衍生物由发达到趋于退化。水生的鱼类有发达的骨质鳞(包括整列鳞、硬鳞、圆鳞、栉鳞,其中整列鳞仅存于化石中)和真皮鳍条(软骨鱼类的角质鳍条和硬骨鱼类的鳞质鳍条)。两栖类中骨质鳞退化。爬行类表皮角质鳞下有发达的骨质板。鸟类无真皮衍生物存在。哺乳类的真皮衍生物仅见于鹿科实角、长颈鹿角及犰狳的骨质板。
9.两栖类处于由水上陆的中间状态,骨质鳞消失而角质鳞尚未形成,皮肤呈裸露状态,无任何保护结构。
10.真皮内有色素细胞存在。色素细胞由外胚层的神经嵴产生,色素细胞收缩时体色变浅,反之,扩张时体色变深。色素细胞也决定羽色和毛色。
11.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有颌类的牙齿和软骨鱼类的盾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