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行天下:110位北大毕业生的职场奋斗历程
- 方伟
- 3135字
- 2020-07-09 17:11:32
刘逢春:西藏让我的信心和毅力得到最好的锻炼
人物名片刘逢春,北京大学法学院2007届硕士毕业生,曾获“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等称号。2007年赴西藏自治区工作。
放弃高薪,我选择了西藏
刘逢春2007年赴藏工作根本没有经过面试,招聘方看了他的简历就决定直接录取。刘逢春在学校一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优秀新生”、“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一个不落地被他包揽。在这之前,其实他已经得到了深圳一家实力非常强的公司的入职通知书,从最初的参观、实习到最后的签约,共用了十个月的时间。而当西藏自治区开始招聘时,刘逢春觉得去西藏对于个人发展是一个更好的机会,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最终拒绝了那家高薪的公司。
做出赴藏工作的决定,刘逢春苦苦挣扎了两个月,经历了无数个失眠的夜晚。一方面是繁华的大城市、高薪的工作,有房有车,优越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是严酷的自然条件、较低的工资待遇、失去以前的人际圈子和事业基础,思想斗争非常激烈。但刘逢春觉得:人活一世,最重要的不是对权力、财富的追求,而是要留下一丝足迹。留在大城市,生活可以很优裕,但整天在繁忙的城市中挤来挤去,最后会迷失方向,毁了自己,一辈子碌碌无为。“社会在转型,祖国在发展,西藏尤其需要人才,而我们年轻人需要开创自己的事业,我认为西藏是最好的起点。”刘逢春还觉得,一个人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提高,而信心和毅力却是最难锻炼的。“越是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的地方越能磨炼一个人的信心和毅力。西藏自然环境艰苦,政治环境复杂,号称中央第二党校,很多优秀人才都曾在这里锻炼,而我也想在这里成长、成熟。”
我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北大的声誉负责
刘逢春以前并没有到过西藏,对西藏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高、寒、苦,但自从经过一次次的自我追问而决定赴藏的那一刻起,刘逢春对去西藏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有了心理准备,激动、忐忑、紧张、喜悦……各种复杂的情绪在入藏前一一体验。8月6号下飞机踏上西藏土地的那一刻,刘逢春的心情非常平静,“既然已经签了协议,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假如临阵退缩,不仅丢了自己的人,也丢了北大的人。那一刻我已经坚定了要扎根西藏、为西藏服务的信念。”
刘逢春刚到西藏,人生地不熟,很快就出现了高原反应,而且非常强烈,头痛、呕吐、胸闷,吃饭嚼得快一点心跳就要加快,一次吃饭时吐了两次,非常痛苦。拉萨的含氧量只是内地的65%,年纪稍长一点的人说话语速都要非常慢,身体会出现血压低、心肌缺血、气管变大等症状,这些症状在内地非常可怕,在西藏则是司空见惯的。刘逢春说:“没有到过西藏的人不能了解大口大口吸氧气的畅快,就像一个感冒鼻塞的人有一天鼻子突然通气了。现在我在梦中还经常梦到在北京大口大口吸着氧气。”
缺氧也给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刘逢春说,在西藏领导都要准备讲话稿,因为在缺氧状况下脑子经常短路一片空白,前一天讨论的工作方案到了第二天大家都忘记了,什么都想不起来。虽然刚开始一段时间遇到了很多困难,但这些早已在刘逢春的预料之内,凭借坚定的决心和持久的毅力,刘逢春到西藏的第三天就克服了高原反应,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一连工作了一个月后才休息了一天。刘逢春也想出了一些克服高原反应的办法,现在他已经养成了尽量多写多记的习惯以防止遗忘。对于克服这些困难,刘逢春显得很坦然,他说:“假如我是一个来西藏旅游的旅客,一有高原反应我马上就买机票回家。而我不是来旅游的,而是签了合约来西藏工作的,还是那句话,我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北大的声誉负责。”
刘逢春是在西藏自治区纪检部门政策研究室工作,担任领导的智囊,协助其日常工作,帮领导整理思路,提出建议。刘逢春坦然承认,现在工作压力非常大,一方面西藏中下层干部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整个纪检部门1000多人中受过正式大学教育的非常少,像自己这样名校出来的研究生更是凤毛麟角。有的少数民族干部汉语都说不流利,工作根本没法开展。一方面大家觉得你学历高、能力强,期望也就很高;另一方面,自己刚参加工作不久,对西藏的特点和纪检工作的特点都不是很了解,因此工作上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他说:“我现在的工作目标是尽快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开拓创新的能力,更好地协助领导解决问题,争取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为西藏纪检检察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领导和当地政府的关怀也让刘逢春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刚到西藏时,当地政府给刘逢春分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虽然他还处在一年的试用期内,工资还是按照正式公务员的待遇来发。刚到西藏第三天,西藏地委书记就与他们这些赴藏大学生进行了座谈,从生活、工作各个方面谈了很多问题。虽然西藏整体上人才很匮乏,中下层干部素质较低,但西藏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具有活力的地方。在西藏有一大批来自自祖国各地的优秀的援藏干部,他们的业务素质和个人能力都是一流的。刘逢春充满惊喜地说:“从他们身上你能获得很多新鲜的东西,自己的素质、水平和境界也能得到很快的提升,而这种机会在内地是非常少的。”
我爱这片淳净的土地
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刘逢春已经完全适应了西藏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开始逐渐喜欢上西藏这个地方。在刘逢春眼中,西藏自然风光壮观迷人,矿产资源丰富,民风非常淳朴,他说他非常喜欢西藏这块“淳净”的土地,那里天特别蓝,云特别白,延绵的雪山静谧壮观。刘逢春工作的地点就在布达拉宫附近,有时在办公室里工作,窗外忽然飘过几朵白云,蔚蓝的天空一下子变得白茫茫的,让他感受到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神奇和伟大。而更重要的是,西藏让他的心灵也变得非常宁静,带给他心灵的归宿。刘逢春说他每天到布达拉宫前的广场上散步时,广场上都有跪拜的藏民,有的藏民远从四川、甘肃而来,一步一跪,有的走了七八年才到,时间长的甚至达到十几年。这些藏民中既有稚气未脱的孩子,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这些藏民生活条件很苦,经过长途跋涉,风尘仆仆,衣服也破破烂烂,但他们的信心和毅力却是那样的坚不可摧,内心也是那样的宁静,完全不被世俗的利益纷争所浸染。“虽然有着藏民的宗教信仰在里面,但藏民那持之以恒的信心非常让我感动,这也正是西藏的魅力所在。”
刘逢春完全有信心和当地的民众打成一片,他说关键是要有一颗真诚的心。有的同志到了西藏发现条件很差就自暴自弃,最终毁了自己,这种事情其实非常可惜,他们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了,“其实大家都是普通人,没有必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北大只是过去,走出北大就不能在肩上背负太多的高才生意识,否则它只会成为你的负担,最终毁了自己。”
我已经是一个合格的“西藏人”了
当问到刘逢春对自己未来的工作计划时,刘逢春意味深长地说了几句话:“扎根西藏,服务西藏,高效工作、健康生活、每天进步。”刘逢春说自己经过非常激烈的思想斗争,从踏上西藏土地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决定了要扎根西藏、服务西藏。他说,自己根本没有想过三年或者五年后就调离西藏的想法,自己就是来西藏锻炼、成长的,什么时候在西藏成熟了,就什么时候再走,到最能体现自己价值的地方去。
现在刘逢春已经是一个合格的“西藏人”了,时时处处都在为西藏的发展和进步着想,他说其实西藏并不像有的人想象的那样艰苦,他工作的拉萨就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城市,吃、穿、住、用、行与内地几乎没有多大差别。拉萨的硬件设施在全国都是一流的,比如当地医院的医疗设备全是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引进的。但由于缺乏人才而不能使这些设备得到最好的发挥,他鼓励更多的学生毕业后到西藏工作,在西藏个人发展的空间很大,也能为西藏的发展和祖国的繁荣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因为人活一世,权、钱都不重要,留下一丝足迹才是最重要的。有得有失,青春无悔”,刘逢春这样评价自己的赴藏工作经历。
(文/王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