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解释性报纸经济消息
一、解释性经济消息概述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大量涌现、亟待传播和运用的时代。人们不仅希望从新闻媒介中获取信息,更重视对信息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在当今社会,由于广播、电视、互联网的普及和新闻传播节奏的加快,对于一些重大新闻,受众可以在事件或问题发生的同时或几分钟之后就从广播、电视、互联网中获得“首传信息”。这种情况逼着报纸不断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报道方法,在新闻的写作上既要强调有强烈的时效性、新鲜感,又要有耐人咀嚼的深度;特别是对一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或问题,要能够解决简短的广播、电视、互联网新闻无法解决的疑难——详细地交代它的来龙去脉并有说服力地托出它的真相。所以,判别现代报纸新闻成败的标准,已从“告之以事”移向了“为什么”。报道出“何地”、“何事”,无疑仍然是需要的,但是最使人难忘的报道是那些通过深入挖掘回答了“为什么”和“怎么样”的包括解释性报道在内的新闻式样。
所谓解释性经济消息,就是运用有关背景事实来补充和解释经济新闻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揭示它的实质和意义的一种报道形式。这种消息形式与“纯消息”的区别在于:它在阐明新闻六要素时,重点是放在说明“为什么”这个要素上,有的也涉及“怎么样”这个要素;而“纯消息”的重点则在于报道发生了“什么事”,对上述两个要素可以视需要或略而不提,或提而不详、一掠而过。
这种消息形式与新闻评论的区别在于:它是站在当前回顾过去,仍然必须遵循用事实说话的原则,来说明“为什么”和体现“怎么样”,而不像新闻评论那样,由作者运用论证的手法,甚至引经据典,对新闻事实加以解释、评论。
二、解释性经济消息的写作特点
1992年9月1日,北京两家报纸同时刊登了北京等地出现办企业和经商热的新闻,下面就来分析这两则新闻,具体地探讨解释性经济消息的写作特点。第一篇报道为:
北京新办企业剧增,“办照热”持续不退
本报讯 在邓小平南方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北京兴起的新一轮兴办企业热,到如今热潮依然持续不退,全市新办企业急速增加。
据了解,今春以来,北京不少企业和单位纷纷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扩大经营范围,每天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开业和办理变更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等登记注册事项的人络绎不绝,东城区工商局企业登记科由原来每个工商干部日接待10~20人次,上升到50多人次,朝阳区工商局企业登记科4月份由原来的5个接待窗口增至8个窗口后,依然应接不暇。
据统计,海淀区工商局仅4月份核准新开业的企业就有224户,办理变更登记的323户,是该局历年来月统计的最高纪录;东城区5月份新开业的企业是今年1月份的4倍,是该区近几年来企业发展的最高峰;朝阳区5月份新开企业数308户,变更登记706户。
值得注意的是,这股“办照热”近两三个月依然持续不退。据统计,怀柔县6月份就发照107户,比去年同期增长410%。朝阳区的个体企业截至8月20日,今年共增加19263户,从业人数总数达到266821人,创有史发来最高数字。朝阳区仅7、8两个月私营企业共注册资金288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9%。
与此同时,北京市的外商企业登记也在增加。截至6月23日,今年上半年在北京市工商局外商登记处登记注册的外商企业544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26%,其中外商独资企业发展尤为迅猛,新登记注册104户,比去年同期增长215%。
到目前为止,北京市企业已首次突破10万户,创历史上企业户数最高纪录。
(原载《经济日报》1992年9月1日)
第二篇报道为:
第三次经商潮:只热不火
尽管中国人依然眷恋铁饭碗,但很多人已明白了一个理:靠公家的饭碗只能喝汤,要吃肉得自己倒腾点小买卖。正因此,当大气候一转暖,阴了好一阵的经商欲望立刻还了阳。
北京宣武区工商局今年上半年统计:新开办的企业比去年同期增长120%,其中98%是商业企业;新登记的个体户比去年同期增长230%,其中70%是从事流通的;新注册的公司比去年同期增长600%,全是贸易公司。
据国家工商局信息中心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平地冒出33.2万户新企业,新增注册资金高达2300亿元。这一增长速度是近四年来不曾有过的。
这表明:中国正在掀起第三次经商潮。
有关人士认为,这次经商热与前两次大不一样:只热不火、有险无患、利多弊少。
从国家工商局信息中心的统计数字看,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企业总数达到513万户,比1988年的551万户尚差38万户。今年上半年的增长速度也不及1988年的12.5%。信息中心余豫东副主任说:“据我们调查了解,这次经商潮已不似从前那样盲目,人们的市场意识日益增强,大多数新办企业是进行过市场预测的,不是拍脑袋就上。”
宣武区工商局企业科陈京立科长深有感触:“这股浪潮势头有限,市场的客观规律会很快淘汰一批弄潮儿。”
事实正如陈京立所说,短短数月,北京市兴办的一批夜市,已有相当一部分因生意惨淡而垮台。
时代毕竟不同了。第一次经商潮中,有人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那是因为当时中国的流通渠道尚不通畅。而现在流通领域中,已形成国营、集体、个体三分天下的格局,再想爆冷门并非轻而易举。
第二次经商潮中,大批官倒涌现是钻了市场短缺、价格双轨制的空子。而目前我国的供求关系已趋于平衡,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正逐渐并轨,在整个经济运行中市场调节已占80%,因此利用职权兴腐败之风的基础正在瓦解。
也正因此,对于初涉商界的企业和个人来说,可谓如履薄冰、前途艰险。
时间已把第三次经商潮的走势显露得清清楚楚:商业网点的增加将方便顾客;竞争加剧有助于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大批公职人员将自然分流;企业冗员将顺潮而走;国民的整体经济意识将大大增强等。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管理还显滞后;产业政策还不利于把经商潮的势头引向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如何处理第二职业与第一职业的关系有待于新的突破;工商、税务等部门还未找到新型的管理方式等。
经商潮,万人涌,练摊总比侃山好。中国不怕“十亿人民九亿商”,就怕“十亿人民九亿侃”。
(原载《中国青年报》1992年9月1日)
其实,无须看正文,只从标题的特色上,就能分辨出前者为“纯经济消息”,后者为“解释性经济消息”。前篇消息采用了倒金字塔的结构,将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在导语中和盘托出,其后都是对导语的说明、展开,通篇讲的是发生了什么,对“何故”只在起笔时用“在邓小平南方讲话精神鼓舞下”一带而过地作了交代,正文也未再过多地涉及。后者是发在“我说经商热”这个栏目里的,显然仅就该报而言也非首次报道这个问题了。文章虽然用了两段文字报道了“中国正在掀起经商潮”这个新闻事实,但重点并不在此,而在于对它的解释:“这次经商热与前两次大不一样:只热不火、有险无患、利多弊少”,以及对它的趋势、意义的精当概括和阐述。所有这些都是在用事实说话的前提下来完成的。
三、在解释性经济消息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说明和解释
一般来说,解释性经济消息大都属于二次报道、连续报道,大都是先有纯经济消息报道在前,才有解释性报道于其后。这并不是哪个人臆想出的“死规定”,而是由生活的逻辑和读者的接受心理所决定的。人们对新闻信息的接收过程与接受过程是不同的,人们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并不遵循由浅入深、从始至终这样的顺序,他们最先希望知道的总是最新消息,即发生了什么事,然后才会有兴味去回溯求真,了解有关情况。当然,也有两者融合为一的、一次性的解释性报道。这种报道巧妙地把重要的信息或当前动态放在前面;但其重心仍在于说明、解释,而不在于“告之以事”。例如,2000年3月,我国银行开始施行储蓄实名制。作为一项新举措,人们对其意义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它可以反腐倡廉,或者可以堵塞税收漏洞;有的认为这种做法侵犯了个人隐私,将导致巨额资金外流和居民的恐慌心理。为此,《南方都市报》发表了题为《储蓄实名制揭开神秘面纱》的报道,先是报道了北京、广东等地的工商银行率先实行储蓄实名制这一消息,继而又向公众解释这一政策的背景:储蓄实名制实际上是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制度性建设,它的长远意义在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有效保护个人财产等方面。记者将这项举措与宏大的经济背景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在宣传政策的同时,也有效地消除了人们的疑虑。
(二)突出指导性和知识性
解释性经济消息的价值,突出地体现在具有强烈针对性的指导意义以及丰富的知识性上。这就是说,不是任何题材都可以写成解释性经济消息,只有那些为群众普遍关注、有深刻背景和重要意义的经济新闻事件,经过深入的追溯发掘,才有可能写成解释性经济消息。这里的关键在于运用新闻的价值观去剖析、解释新闻的两个主体要素——“为什么”与“怎么样”,看是否有深入开掘的天地、是否有丰富的信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人类生存空间的扩大,生产工具与生产技能日趋复杂,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着更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更广泛的求知兴趣。纯经济消息很难满足读者各方面的需要,只有解释性经济消息才能担当起这种特殊任务,因而,在经济新闻中解释性经济消息有着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一个新概念、新发明、新知识的出现,常为受众所不了解,随时都需要将其通俗地加以介绍。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们大胆地解放思想,将会不断开创新事业、实行新做法,这些都需要新闻媒介的及时传播、解释,使之为更多的人所理解、所借鉴。1992年7月4日的《经济日报》刊登了下面这则报道:
国有资产抵押风波
湖北省宜昌市两家国有企业以国有资产作抵押换取银行贷款,引起了一场自3月份起至今仍在继续的风波和震荡。
导火线:巾被总厂破产
去年9月17日,宜昌市巾被总厂因资不抵债被依法宣告破产时,工商银行的同志慌了手脚:巾被总厂欠银行贷款1230.5万元,利息124万元。据破产清算,贷款资金损失达30%以上。
工行要求全额清偿。法院同志问:办过资产抵押吗?工行同志摇摇头。
没有资产抵押,就不能享受优先受偿权。银行被视同一般债权人清偿,一下子损失资金达520多万元。
恰在这时,市啤酒厂和柴油机厂两个亏损大户又到工行寻求贷款。工行考虑后提出:要贷款,就要用资产抵押。
企业急于得到资金。啤酒厂和柴油机厂负责人咬咬牙,同意了工商银行的意见。
争议骤起
银企双方同意是一回事,可办理国有资产抵押贷款在宜昌市是件新鲜事,所涉及的部门认识不一,便产生了争论和风波。
在办理抵押贷款过程中,公证部门告诉银行和企业,考虑到目前体制和企业所处实际情况,最好先征得国有资产管理局的同意。
国有资产管理局的同志感到这事很难把握,一是国有企业资产所有权在国家,企业只有使用权,上面没有明确政策允许企业以国有资产抵押贷款;二是资产抵押贷款的企业一旦破产,这块国有资产便受到损失;三是银行代表国家管理流动资金,有扶持企业的职责,不能拿着国家的钱向国家讨价还价。
银行从多方面陈述理由:其一,根据各项法律和法规,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贪污处理的权利,国有企业资产可用作抵押。其二,工商银行既是企业又代表国家管理流动资金的使用,即使以资产抵押的国有企业一旦破产,抵押物归银行所有,国家财产也没受到损失。其三,宜昌市目前有22%以上的国有企业亏损严重,有的濒临破产,大量贷款呆滞流失。市工行目前发放贷款累计达20亿,而国家拨付的信贷基金仅6000万元,不搞抵押很难发新贷款。其四,抵押贷款后,可以逼迫企业“背水一战”,搞好内部改革和经营管理。
主管局有同志支持企业抵押贷款,他们认为,这样有利于企业真正走向市场,即使出现破产清偿,也正是推进资源、生产力优化配置之必需。同时,他们提出,现在国有资产、企业资产界定不清,不能笼统地说企业财产都是国有资产。
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的同志感到,企业把房地产、设备等赖以生存的基础抵押了,一旦闪失,破产企业职工将难以安置。因此,基本上不赞成抵押办法。
市委常委、市政府筹备组负责人倪忠俊发表了意见:金融要保证安全是对的,企业法人也应该用抵押资产方式搞活经营,企业办垮了,追究责任是另外一回事。抵押是一种明确的责任。虽然目前经济法规尚不完善,但以改革精神来看,应该办好这件很有好处的事。
最后,国有资产管理局在啤酒厂、柴油机厂以房产等财产抵押贷款的合同背面盖了章。
抵押后的心态
“资产抵押了,我们只能拼命搞。”啤酒厂厂长高秉林向全体职工如实介绍企业处境,要求人人知道抵押是怎么一回事,并定出强化经营管理的7项制度,迅速开发出“中堡岛”、“蓝鸟”等新产品,组织队伍狠抓销售。截至5月底,生产已见起色,亏损逐月减少。
柴油机厂的负责人心里着急,却瞒着职工不讲。他们有隐忧,怕讲出来职工丧失信心,人心思走,怕用户和生产配套厂知道后不再同他们做生意。
不愿多想可怕后果的还有国资局,他们是认为啤酒厂、柴油机厂不会破产才同意盖章的,“不过玩个文书游戏,目的是为企业发展生产摆脱困境。如果企业真要破产,那个章就绝不能盖。国有企业抵押贷款要少搞”。
银行方面则似乎有攻破桥头堡的感受,他们认真总结经验,提出加快推行抵押贷款步伐,设想在所有企业普遍推开。
还没有完
6月初,我们到啤酒厂、柴油机厂、市工商银行、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市体改委、市机械局等单位访问,发现关于抵押贷款的讨论仍在进行,各方意见还存在很大分歧。
国有资产抵押到底能不能干,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和探索。
这则解释性新闻所报道的敢为人先的做法,虽然在当时尚无最后定论,但它的倾向性是明确的,在如何管好用活国有资产上给人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即使是外行人看也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知识。记者正是以通俗的语言对新闻事实进行了解释,既介绍了相关的知识,又点明了新闻的深意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也正是这条解释性经济消息受到好评的主要原因。
(三)抓住主要问题进行解释
解释性经济消息必须抓住主要问题进行解释。解释的主要目的在于深化新闻的主题,揭示新闻事件的真意和深意。一切游离于这个主要目的之外的或面面俱到的解释,都有可能成为损害新闻的新鲜性和可读性的败笔。这是因为,新闻所反映的对象本是大千世界中变动着的“这一个”或“那一个”事物,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变动着的每一事物又总是连续性中的一个片断。从时间上说,它有一个发展的阶段性;从空间上看,与其他事物又总是相互关联的。尤其是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的出现,其原因和影响必然会牵涉和波及很大的范围,各种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这就很需要记者辨清主流与支流、主要与次要的关系,抓住读者普遍关心的主要问题进行解释,切忌面面俱到。
解释性经济消息是纯经济消息的延伸,必须遵循忠实地报告经济新闻事实这个不能动摇的原则。用于解释的背景经济新闻事实,必须准确反映经济发展的本来面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切忌个人随心所欲地取孤证,妄加解释或随意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