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好奇心问题及其解决

因好奇心、探究欲而引发的问题及其解决,是教育的起点之一。好奇是人的本性,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把学生源于本能的好奇转化为探究热情,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成长,在探究中体会人生的快乐。这应该是常识中的常识,是不证自明的真理。如果学校所做的工作与其相反,学生的好奇心被控制、被压抑、被扭曲,取而代之的是强制、说教、威慑,那么,这就是违反人性的教育。可以断定,一场学生好奇心保卫战的爆发将是迟早的事。

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是教育的重要契机,也是作为教育起点的问题的重要来源。学生对生物世界、无机世界、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等存在均有天然的敏感。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活动无不充满好奇。这个范围完全能够覆盖物理、化学、生物、自然、政治、历史等课程和教科书的内容。学校的任务是顺应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引导学生把他们所好奇的现象转化为需要探究的问题,指导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个过程有别于课上听讲、课下做题的现行教育模式。首先,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为学生接触、观察、体验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提供尽可能的条件。只要可能,就应该让学生去感受真实的、鲜活的自然与社会。歌德的名言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箴言:生命之树常青,理论是灰色的。就教育而言,可感受到的就是生命,需记识的就是理论。其次,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保障,诸如观察、实验、调研、网络、图书。诚然,学校不可能无条件地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但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学校服务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学校。再次,教师的智慧体现于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恰到好处的引导和恰到好处的讲授。

基于探究热情和探究活动的教学对现行的学术性课程的教学提出诸多挑战和质疑。这里提及两个问题。第一,作为基础教育,学生有必要像时下的要求那样系统地、准确地、全面地学习和掌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所有内容吗?为了少数人未来的专业和职业需要而有必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去掌握某些高度专业的学术知识与技能吗?这种做法的依据何在?第二,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的稳定性、滞后性与现实生活的鲜活变化是永恒的矛盾。教育如何保证让学生拥有和关注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如何保证最新的社会变革与社会需求以及最新的学术知识能够成为教学内容?如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