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泽润序言

我是作者,我给自己的成果写的序言,首先应该交代整个成果的写作思路和过程。

本成果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理语言学的基础研究;第二部分,是地理语言学的个案研究。

1980~1984年,我在湘潭大学读本科。1987~1990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硕士研究生。1999~2003年,我在湖南师范大学读博士研究生。虽然我的研究兴趣很广泛,但是从学士论文,到硕士论文,到博士论文,我都选择了研究家乡方言衡山方言。

第二部分先写成,是我2003年在湖南师范大学通过答辩的博士论文,导师是鲍厚星教授。论文用地理语言学的方法,选择一些重要项目,对衡山县(包括后来分出去的衡阳市南岳区)的每个村子,做地毯式的调查,然后用地图描绘出来,最后进行理论分析,发现方言分布和地理条件的关系。

后来我在湖南师范大学给研究生开设地理语言学课程,给本科生开设方言调查的课程,都试图在我的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提升地理语言学的理论高度。但是,概论性质的地理语言学教材几乎没有。于是,我不断收集资料,开展研究,试图建立地理语言学的理论初步框架。于是,有了本成果的第一部分。

在第一部分,除了概述地理语言学的性质、类型、历史,还有跟方言学的关系,主要是介绍语言地图和方言地图,包括湖南方言的地理语言学试验性地图。然后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从全国出发,重点针对我工作的湖南,做了地理语言学的试验性研究。

这样从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其实理论研究还是很少,主要都是在做个案研究,只是研究的范围从全国,到湖南省,到衡山县,在逐步缩小,深入挖掘。因此,它们看起来是分散的两个部分,其实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我的地理语言学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的一个主要汇总。相关的成果还体现在下面成果中:我和彭建国合著的《湖南方言》(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年);我近年来指导研究生深入湖南省江永县每个乡镇做地毯式调查,分乡镇写成的地理语言学系列硕士论文。

博士毕业以后,我在2004~2006年还去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跟随合作研究导师马庆株教授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博士后研究。博士后研究报告《词和词式书写研究》获得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的出版资助。成果2008年出版,2013年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奖。这个成果的重要内容“词调模式化”理论,最初来自我多年关注的衡山方言研究成果。

我的地理语言学研究成果,经过8年反复打磨,2011年,为了申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我终于把它们合并在一起,按照从理论到实践,从大范围实践到小范围实践的思路,编辑在一起。这个申请有幸得到批准,获得资助。根据评审专家的意见,我又进行了全面修改,形成现在的16章内容。

本成果,包括通过答辩的博士论文、提交申请课题的成果、提交课题结项的成果,一直采用作者倡导的世界文字普遍采用的现代书写格式——词式书写格式排版。现在为了尊重出版社的意见,改成汉语通用的字式书写的传统文本格式排版,也就是删除了原稿词和词之间的小空格。但是,在地图中,由于制作的工作量很大,只好保留说明文字中的词距,好在不影响正常阅读。请读者原谅。

本成果,2014年5月启动出版程序。在出版过程中,由于第一次遇到地图要专门送到有关部门审批的要求,加上多次修改,耽误了1年时间。2015年1月26日湖南省国土资源厅颁发《地图审核批准书》,审图号是:湘S(2014)082号。后来,因为地图的修改和再审核等,又耽误了1年时间。由于地图按照32开本排印非常不清晰,后来经过研究改成了现在的16开本。出版社的责任编辑金欣欣编审非常认真细致。几天前又把清样快递过来。我们又做了全面的校对。这样出版时间从2015年改成了2016年。通过了地图审核的1幅中国政区图和3幅全国性的语言示意地图,后来还是被审稿人员认定部分信息不准确,只好忍痛割爱,放弃。这样不仅留下一点遗憾,而且出版时间推迟到了2017年。

从2011年申请后期资助课题到2017年正式出版,又走了6年。一共期盼了14年,孕育了18年,这个成果终于跟读者见面了。现在期盼的是读者批评指正。

彭泽润,在长沙岳麓山下桃子湖边

2015年7月,

2016年7月修改,

2017年1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