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马庆株序言
鲍厚星序言
彭泽润序言
第一部分 地理语言学基础研究
1 地理语言学概述
1.1 地理语言学的性质
1.2 地理语言学的类型
1.3 地理语言学的历史
1.4 方言调查和方言学
1.5 汉语方言学的历史
2 语言地图和方言词典
2.1 中国语言分区地图
2.2 汉语方言特征地图
2.3 方言词的确认和方言词典
2.4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
3 语言地图实例
3.1 中国行政区划地图分析
3.2 中国语言分区地图分析
3.3 汉语方言分区地图分析
3.4 中国语言和汉语方言分区地图分析
3.5 湖南语言分区地图实例
3.6 湖南方言声调数量分布地图实例
3.7 湖南方言塞音性声母清音和浊音类型特征地图分析
3.8 湖南方言“母鸡”特征地图分析
3.9 江永县汉语方言声调分布地图分析
3.10 衡山方言分区和特征地图分析
4 汉语方言声调音位和语言地理
4.1 汉语方言声调最多10个还是最多7个
4.2 “次阴去”和部分“阳去”“入声”是音位变体
4.3 重新分析汉语方言声调数量
4.4 汉语主要方言声调对照
5 湖南语言变迁和语言地理注3
5.1 湖南的语言和汉语方言的情况
5.2 湖南的语言和汉语方言地理格局
5.3 上古时期的湖南楚语地理
5.4 湖南湘语的历史变迁和地理
5.5 湖南官话的历史变迁和地理
5.6 湖南赣语的历史变迁和地理
5.7 湖南客家话的历史变迁和地理
5.8 湖南土话的历史变迁和地理
6 湖南语言分布的地理分析
6.1 湖南地理格局对语言分布的影响
6.2 湖南东部地理和汉语方言分布
6.3 湖南南部地理和汉语方言分布
6.4 湖南西部地理和汉语方言分布
6.5 湖南北部地理和汉语方言分布
7 湖南和湖北方言声调的地理语言学研究
7.1 湖南方言3~7个声调数据表格
7.2 湖南方言声调分布地图
7.3 湖南方言声调分布的5级地理阶梯
7.4 湖南和湖北方言声调的地理关系
第二部分 地理语言学个案研究
8 衡山及其汉语方言和个案研究体例说明
8.1 衡山的地理
8.2 衡山的人口
8.3 衡山的历史
8.4 衡山的方言
8.5 前山话的语音系统
8.6 后山话的语音系统
8.7 夹山腔的语音系统
8.8 个案研究体例说明
9 声调的地理研究
9.1 声调系统的类型和“夹山腔”系统
9.2 古代入声分化格局的调整和后山话的分化
9.3 活跃的古代浊音和入声
9.4 浊音清化和入声的领先性
9.5 古代浊音入声和语音历史痕迹
10 声母的地理研究
10.1 “±浊”“±送气”特征和方言的分区层次
10.2 属于古代[知;章;见]的塞音和湖南的特殊塞音地带
10.3 属于古代[精;见]组的声母和尖团音类型
10.4 属于古代[庄;章]组的声母的合并和分化
10.5 属于古代[来;端]组的声母和[l,t]的转化条件
11 韵母的地理研究
11.1 “硬”的韵母和语言变化的链条性
11.2 “针,蒸,钟”的韵母和前后鼻音对立的消失
11.3 “生,双,三”的韵母和元音舌位向前面移动
11.4 “冷,懒,朗”的韵母文读分化和语言发展不平衡
11.5 “黑,贼”的韵母和互补相似语音的合并
11.6 “娘”等的韵头和语音结构的互补习惯
12 词汇语法的地理研究
12.1 词义的邻近迁移和词义系统的调整
12.2 词汇变化和语言文化的冲突
12.3 语音磨损以后的理据模糊和文字的无奈
12.4 从“买”“哪”等看语音规律的损坏和修复
12.5 人称代词的所有格和声调内部屈折语法手段
12.6 词的模式化声调
12.7 语音的新旧变化和词汇的历史层次
12.8 特征词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3 地理语言学启示
13.1 县城做方言代表地点的优势和局限
13.2 语言分区和分类的辩证关系
13.3 语言界线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
13.4 语言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13.5 语言发展的突然性和逐渐性的辩证关系
13.6 语言的任意性和理据性的辩证关系
13.7 语言变化的规律性和例外性的辩证关系
13.8 语言变化的条件性和磨损性的关系
13.9 语音形式和作为语言实体的词汇和语法的关系
13.10 语言个体变化和系统制约的关系
13.11 同音词的系统性质和语言自我化解障碍的能力
13.12 特征词在语言分类分区中的作用
13.13 语言过渡区域和语言混合的关系
14 衡山南岳方言的地图概述
14.1 衡山南岳方言地图制作说明
14.2 衡山南岳方言地图调查地点和被调查人
14.3 衡山南岳方言地图目录
14.4 衡山南岳方言地图资料
15 衡山南岳方言地图90幅
16 后记
16.1 研究过程
16.2 感谢的话
16.3 我和狗对视的风景
参考文献
注释
更新时间:2019-03-26 15: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