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支点城市理论依据

“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支点城市的理论框架,以空间经济学、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等反映全球化新形势的学术前沿进展为支撑。

1.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研究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问题。空间经济学主要研究集聚,发展趋向主要是扩展理论,寻求实证研究,探讨空间经济的福利和政策含义。其中,国际模型,也就是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主要围绕着国际专业化和贸易、产业集聚、可贸易的中间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对一国内部经济地理的影响等。对于“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建设规划起到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作用。

2.城市竞争力理论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当国家竞争上升到国际层面,城市则成为国际贸易或国际投资的重要支撑,城市的竞争归根结底要首先考虑国家因素。而政府的作用在于提供良好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由国家竞争优势到城市竞争优势,国家和政府在竞争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而城市则是经济集群形成的最佳地点。

3.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具历史传统的内容之一,从资源优势理论到要素禀赋理论,新的全球化条件下,兴起了新生产要素理论及产业内贸易理论等新贸易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经济为前提,从动态出发考虑需求情况,建立起一系列贸易模型。

国际贸易中心是指一国基于全球分工,经过国家战略层面的战略规划,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具有比较优势的本土城市作为全球资源配置的平台。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载体,承担国家的战略任务,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汪亮《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崛起的经验和启示》,《城市观察》2011年第4期,第51—64页。国际贸易中心应具备国际性消费、商品流通能力、商贸商务能力、国际会展能力、创新能力、信息化程度高等功能。

Grosveld提出的“成就城市的要素”指标群概念从贸易交通、生产服务、金融等11个方面比较城市发展水平。1995年我国政府和研究部门利用“德尔斐法”研究,选出人均GDP等关键指标及13项参考指标。后顾朝林、叶贵勋等相继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倪鹏飞等提出了城市竞争力概念框架和测度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