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 周绍杰 胡鞍钢
- 3141字
- 2020-06-24 23:37:45
二、“中等收入陷阱”的定义
1.绝对标准
从1978年开始,世界银行开始每年出版《世界发展报告》(部分年份是两年合出一本)。尽管每年《世界发展报告》的主题不同,但是都会给出关于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人口、教育和健康等方面的数据。其中,世界银行根据以Atlas方法计算出的人均收入水平把全世界的国家进行分类。在1978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世界银行把世界各国分为低收入国家(1976年按照Atlas方法计算的人均GNP等于或低于250美元)、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NP高于250美元)、工业化国家、资本过剩石油出口国、中央计划国家等几类。此后,世界银行的分类形式经过若干次调整。1981年的分类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资本过剩石油输出国家、非市场经济工业化国家。1989年,随着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世界银行的国家分类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包括中低收入国家、中高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等。至此,世界银行按照人均收入水平进行的国家分类基本上趋于稳定,主要划分为四类,包括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中高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
当前,世界银行根据以Atlas方法计算的各个国家人均国民收入(GNI)进行国家的收入组分类。这是按现价美元计算的,因此每年收入分组的标准也在变化着。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收入组分类的门槛值会定期地进行调整。由于门槛值的变化是基于主要国家的汇率和通货膨胀进行调整的,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的变化,可以认为利用Altas方法计算人均GNI的门槛值是相对固定的,或者说可以视为是绝对收入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保持正的经济增长率,最终可以实现跨越高收入国家的门槛。
表1-1 不同年份收入组分类方法(1995—2015年)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根据世界银行的收入组划分,按照2015年的标准,人均GNI超过12475美元(Altas方法)的国家就可以被视为是高收入国家。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高收入国家未必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发达国家,或者说是发达经济体(advanced economies)。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把世界上39个国家或地区列为发达经济体。但是,世界银行2015年7月1日公布的高收入国家则有79个。
事实上,按照1987年的数据(154个国家参加分类),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经济体有4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有74个(46个下中等收入国家,28个上中等收入国家)。而按照2015年的数据(217个国家参加分类),高收入经济体的数量达到79个,中等收入国家为107个(52个下中等收入国家,55个上中等收入国家)。其中,1987年为中等收入国家的19个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占1987年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四分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够从中等收入国家升级到高收入国家的仍旧是少数。
2.相对标准
2012年,世界银行与中国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展开合作研究,基于该项研究发布了China 2030:Building a Modern, Harmonious, and Creative High-Income Society一书。该研究利用Maddison数据库,基于世界各国相对于美国人均GDP(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百分比划分为三类国家,即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其中,中等收入国家为人均GDP相当于美国人均GDP的5%—40%的国家,低于这个区间的为低收入国家,高于这个区间的为高收入国家。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分类标准定义为国家收入组的相对标准,即人均GDP(PPP,购买力平价方法)相对于美国的相对水平。基于这个分类标准,该研究利用各国人均GDP在1960年和2008年两年相对于美国的水平,把世界各个国家在1960—2008年期间对美国的追赶划分为九类情况(见图1-1)。
根据这项研究,我们可以有如下的发现:首先,1960年为低收入国家的国家,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国家在2008年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没有一个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其次,1960年为中等收入国家的101个国家或地区中,在1960—2008年期间只有13个国家成功进入高收入国家或地区。此外,相当一部分在1960年为中等收入国家的国家,2008年则落入了低收入国家。这表明在1960年以来的近50年中,仅有13个中等收入国家晋升到高收入国家,而更多的中等收入国家则落入了低收入国家,这种现象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第三,1960年为高收入国家的国家,2008年大多数仍为高收入国家。
Source:World Bank 2012.
图1-1 各国或地区人均收入相对美国平均水平(1960—2008年)
资料来源:Pierre-Richard Agénor, Otaviano Canuto, and Michael Jelenic, 2012,Avoiding Middle-Income Growth Traps, Poverty Reduction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Network, Number 98, the World Bank.
如果对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或经济体进行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其中很多都是人口不足千万的人口小国或小型经济体。例如,毛里求斯的人口数量为126万人(2014年),城市化率仅为40%(2014年),经济发展状况仍具有典型的发展中经济体特征。赤道几内亚仅为82万人(2014年),尽管人均GNI(PPP,2011年国际美元)达到21972美元(2013年),但是教育和健康领域的发展指标极低,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为144位(参加排名的共187个国家),刚刚脱离低人类发展指数(HDI)国家,属于经济发展和人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国家。中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是典型的小型开放城市经济体,相对于1960年广大的中等收入国家或经济体而言,这两个经济体进入高收入阶段也不具有代表性。
由此可见,除去这几个国家以及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其余的都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包括日本、韩国、以色列、葡萄牙、西班牙、希腊和爱尔兰。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按照相对的标准确实在2008年还没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此,“中等收入陷阱”确实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在低收入以及中低收入发展阶段,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而达到中等收入阶段以后(特别是中上等收入阶段以后),经济增长率出现下滑、停滞甚至衰退,导致不能或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从图1-1中我们可以看到,1960年收入水平相近的中等收入国家或经济体,在2008年相对于美国的水平呈现出较高的分散度。
我们采用相对收入的标准,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重新计算了2015年的分组情况,包括有数据的191个国家或地区。基本的统计结果如下:2015年有53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PPP,2011年国际美元)超过美国的40%,可以视为高收入国家。进一步地,我们可以对这5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其中,33个国家和地区为OECD成员,非OECD成员仅有20个,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括号内为人口数量):卡塔尔(224万人)、中国澳门地区(59万人)、文莱(42万人)、新加坡(554万人)、科威特(404万人)、百慕大(6.5万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916万人)、中国香港地区(731万人)、沙特阿拉伯(3150万人)、阿曼(449万人)、巴林(138万人)、马耳他(43万人)、塞浦路斯(117万人)、赤道几内亚(84.5万人)、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36万人)、波多黎各(347万人)、立陶宛(291万人)、马来西亚(3033万人)、俄罗斯(1.44亿人)和哈萨克斯坦(1750万人)。其中,5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不足百万人;人口超过百万人的国家中,包括卡塔尔、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巴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7个国家,其经济发展不同程度地依赖资源开采;人口过千万的国家有4个,包括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
根据2015年各国人均GDP(PPP,2011年国际美元)统计,在191个有数据的国家中,处于中等收入水平(人均GDP水平为美国的5%—40%)的国家为106个,处于低收入国家的数量为32个。
以上只是以相对标准进行的国家收入组的统计。考虑到不同国家的人口规模差异,我们可以计算一下高收入组的人口规模。根据世界银行2015年的人口统计,世界上人口超过2000万的国家共59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90.31%。其中,高收入国家为14个,占世界人口比重为15.42%,占2000万人口以上的国家人口总数的17.07%。而这14个国家中,只有马来西亚和沙特阿拉伯两个国家是非OECD成员,OECD成员除了G8国家以外,还包括韩国、西班牙、波兰和澳大利亚这4个国家。需要指出的是,沙特阿拉伯是石油输出国,其高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资源出口。马来西亚在2010年的人均GDP(PPP)首次超过美国的40%。但是,按照绝对标准(Atlas方法),马来西亚2015年的人均GDP(Atlas方法)为10548美元,距离2015年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值(12745美元)还有一段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