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MBA、MPA、MPAcc管理类联考写作考点解码
- 周洪桥 沈骞
- 2033字
- 2021-03-29 20:56:56
三、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思维过程
我们以一道材料作文题为例,具体谈一谈审题立意的思维过程。
【例】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论说文。
某日,明朝都察院长官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昨天雨后乘轿进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在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一御史听后说道:“终生不敢忘。”
(一)抽丝剥茧
所谓“抽丝剥茧”,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看看材料讲了几件事,并概括出来。根据这种思路,上述材料可以分解为如下两部分。
(1)王院长讲故事,众御史受教育。
某日,明朝都察院长官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御史听后说道:“终生不敢忘。”
(2)轿夫和新鞋的故事。
昨天雨后乘轿进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在泥水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
(二)披沙拣金
所谓“披沙拣金”,就是从概括出来的故事里找关键词。根据这种思路,则两个故事的关键词为黑体字:
故事1:某日,明朝都察院长官王廷相对新御史们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御史听后说道:“终生不敢忘。”
故事2:昨天雨后乘轿进城,轿夫穿的是双新鞋。开始,他小心地挑着干净地面落脚,后来一不小心踩在泥水(脏了)里,于是便不再顾及新鞋。
解释:身份很重要,因为身份决定了讲话者的目的,所以,都察院长官和新御史们是关键词。“终生不敢忘”一句是结果,因此是关键词。新鞋、脏鞋和挑着干净地面、不再顾及是对应而谈的,所以也是关键词。
(三)究原竟委
所谓“究原竟委”,就是围绕刚才找到的关键词,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世态人心、文化背景、过程评价上深入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本质,这一步是审题立意最关键的步骤,直接体现考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文章的层次。
根据上文找到的关键词,我们可以产生这样几个问题。
(1)王院长为什么要给新御史们讲这个故事?
(2)那个御史为什么要说“终生不敢忘”?
(3)轿夫穿新鞋为什么要挑路走?这么做对不对,合不合情理?这反映了人们一种什么心理?
(4)鞋脏了之后轿夫为什么不再顾及新鞋?这么做对不对?这又反映了人们一种什么心理?
(5)材料中两个故事的关系是什么?
(6)在行文中应该注意从哪个故事中去寻找哲理立论?
有了问题,必须找到答案。材料中的两个故事,王院长讲故事是大故事,轿夫的故事是小故事,大故事包含了小故事。不过,大故事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小故事有哲理在里面,因此,我们应注意要从小故事里面分析道理,再结合大故事的背景,分析王院长讲故事的动机。
小故事中,轿夫穿新鞋挑路走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怕弄脏鞋,这是人之常情,这样做当然是对的,是合情理的。关键是这反映了人们一种什么心理呢?这就需要深入思考了,我们看见美好的、干净的事物,总有一种本能的冲动,就是保持它,越长久越好,这是人对于真善美的本能追求。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轿夫鞋脏了后为什么就不再顾及新鞋了呢?因为它已经脏了,本体发生变化了。关键是这种做法对不对呢?表面看起来也是人之常情,但实际上,这里就涉及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脏是量变,不再顾及加重脏的程度,引起质变。因此,这种做法属于破罐破摔心理,结果是“罐”都没了。王院长是官员,新御史也是官员。由此我们不难展开联想,官员不就和轿夫一样吗?什么是他们的“新鞋”呢?无非是道德操守、清正廉洁,这东西保持起来困难,失去却很容易,最可怕的是,一旦失去之后,很可能引发破罐破摔的心理,最后越陷越深,量变引发质变,丧失底线,无所不为,从根本上毁掉一个官员。分析到这,豁然开朗,原来王院长在进行启发式教学啊,教学内容是廉政,而学生们很聪明,牢记在心,说终生不敢忘,是领悟之后的表态,而不是长官发言后的马屁。但是我们写作文的时候,用不用仅仅局限于廉政呢?能不能把这种哲理推广到做人做事、经营管理、治国安邦等方面呢?很明显,可以,因为轿夫穿新鞋的故事是这里的源头,写作文当然要源于材料、广于材料且高于材料。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把材料归纳为做人做官的三种情况:上策是保持“新鞋”不脏,其难处在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中策是鞋脏了却不放任自流,其难度在于认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爱惜羽毛;下策是鞋脏了不再顾及,这样做很容易,但坏处是丧失底线,越陷越深。到此为止,审题过程结束。
(四)一锤定音
所谓“一锤定音”,即结合刚刚分析出来的材料的核心内容,拟出明确的、能自圆其说的中心论点。范例如下。
1.关键词——廉洁
廉洁,得之难,失之易,为官者须如履薄冰。
爱惜羽毛,抵制诱惑,不可放纵、降低做人的底线。
廉洁要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祸患常积于忽微。
欲要高洁,不能妥协,当出淤泥而不染。
机械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
……
2.关键词——慎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勿以恶小而为之。
慎始者方能善终。
慎始须慎独。
严于律己,高标准贯穿始终。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
……
至此,审题立意全部结束,看起来,其思维过程好像在侦破一件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