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MBA、MPA、MPAcc管理类联考写作考点解码
- 周洪桥 沈骞
- 2945字
- 2021-03-29 20:56:55
第二讲 审题立意决定一切
一、如何做到有效审题
(一)什么是审题
审题,就是通过阅读题干,把握命题者意图的过程,是应试作文最关键的环节。审好题,是指正确理解标题与论题(包括话题、材料、文章、问题、现象等)的含义与实质。审题失误,会造成整篇文章的失败,令人扼腕叹息。
无论什么样类型的论说文,都必须从题目本身去揣摩题意,把握议论对象、议论范围和议论重点。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审题呢?
要做到有效审题,必须把握以下三点。
1.弄清题意,明确要求
首先要弄清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其次还要注意题目的附加说明,比如题目要求的字数是600字还是700字。再如,“以××为话题”与“以××为题”两者仅一字之差,差别却很大。
再如,2005年1月题目要求:
根据下述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评价丘吉尔的决策,说明如果你是决策者,在当时情况下你会做出何种选择,并解释决策依据。700字左右。
这道题要求考生“评价”丘吉尔的决策,考生应该开宗明义,明确对丘吉尔决策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并以此作为中心论点加以论证;论证时还要扣住“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命题要素,也就是说,考生需要分析丘吉尔所面临的两难困境。
2.分析概念,明晰关系
审题时要分析材料中的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外延有哪些?如果材料中不止一个概念,那么谁是核心概念,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比如,2011年1月的论说文真题材料:
众所周知,人才是立国、富国、强国之本。如何使人才尽快地脱颖而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才的出现有多种途径,其中有“拔尖”有“冒尖”。拔尖是指被提拔而成为尖子,冒尖是指通过奋斗,取得成就而为社会公认。有人认为某些领域的管理人才,“拔尖”的多而“冒尖”的少。
这道题目提出了两个概念,“拔尖”与“冒尖”,两者是并列关系。考生应思考以下问题:命题者倾向于哪种选拔人才的方式?题干材料在界定“拔尖”的时候,措辞是中性的;在界定“冒尖”的时候,措辞是褒义的。由此,可以设定文章主题。
另外,材料最后一句并没有指出拔尖多而冒尖少的现象是令人担忧的,只是提出有人这么认为,这就需要考生明确是同意这种观点还是反对这种观点。因此,从“拔尖”与“冒尖”两个角度的哪个角度都可以,将两者结合来写就不是太好。
3.吃透字面,领悟深意
考生在阅读材料时,一定要吃透材料中字面的意思,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这样才能正确领会命题者的深意。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因此,在审题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其中的一些关键性词句:
(1)转折连词,如“但是”“然而”等。
(2)反复出现的词语(包含同义词)。
(3)表达对比或比较的语句。
(4)段落中心句。
例如,2014年1月真题的材料:
材料中有两个角色,雄孔雀与雌孔雀,任选一方去立意似乎并无不妥。但是问题在于,题干第一句话就提到了“雌孔雀往往选择……”,动作的发出者是雌孔雀;题干的第二句话又说“这种选择……”,还是从雌孔雀的角度来谈的。所以,如果从雄孔雀的角度来写,固然不算跑题,但并未真正切题。
另外,从材料的表面上看,似乎是说事物都有两面性,雄孔雀的大尾巴有择偶的优势,又有生存的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中有“但是”这样一个转折连词,“但是”后面的句子往往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题干中提到“但是这种选择也产生了问题”,这就给考生指出了“题眼”。
(二)命题作文的审题
1.分析词语
面对一个作文题目时,我们首先要把题目中的每一个词的含义都分辨清楚。这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1)分析每一个词
命题作文的题目是由一个或几个词组成的,我们必须逐字分析,死抠字眼,一个都不能少。命题作文的审题不提倡找“关键词”或“题眼”,因为题目中的每一个词都是“关键词”,都值得细细琢磨。忽略任何一个,都有可能导致审题的偏差。
例:由三鹿奶粉所想到的
在这个题目中,“由”是介词;“三鹿奶粉”是名词,可以指三鹿奶粉本身的企业;“所想到的”,指想到的内容。
2)从实到虚
在分析词语时,我们还须要掌握一个绝招——从实到虚。“实”就是基本的含义,“虚”就是从“实”联想到的含义。
有些词语的含义非常丰富,要想全面掌握其含义,就要善于从“实”联想到“虚”。用图表示为:
词语→实→虚
仍以“由三鹿奶粉所想到的”为例,这个题目中的三鹿奶粉可以进一步分析如下:
从上面的例题可以看出,词语中“虚”的含义比“实”的含义更加新颖、深刻。按照从“实”到“虚”的方法,我们就能对题目进行一种深层次的解读,也往往能够找到最佳的立意角度。
实际上,这种从实到虚的方法贯穿在我们整个审题的过程中。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在审题时都离不开这一绝招。正所谓:“一招鲜,走遍天。”学会这个方法,大家在作文时就能够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了。
2.补充成分
分析了组成题目的词语之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展开联想,补充成分。这会进一步打开我们的思路,让我们有丰富的内容可写。
补充成分,就是给题目添加相应的词语或短语,将题目由宽泛变得具体,容易下笔。补充的成分可以加在题目前面、后面,也可以加在题目中间,还可以同时加在这三个地方。
例:由三鹿奶粉所想到的
对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逐步进行这样的补充:
注:在上述补充过程中,括号中的内容表明了我们的思考过程,黑色字体的文字是每一步补充的新成分。补充成分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补充什么内容
在补充成分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人物、性质、态度、方法、结果等方面去添加内容:
(1)人物,回答的是“谁、谁的”问题。
(2)性质,回答的是“什么样”的问题。
(3)态度,回答的是“怎样对待”的问题。
(4)方法,回答的是“怎样具体对待”的问题。
(5)结果,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
态度决定方法,方法实现态度。方法可以补充得更具体,比如,“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通过什么方式”等。
2)补充到什么程度
我们补充成分的目的是让作文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所以,如果补充成分之后,我们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展开新颖、独特的角度,那么我们就不必再往上加内容了。
(三)材料作文的审题
材料作文的审题要“三性四清”。“三性”为审题的原则,“四清”为审题的方法。
1.审题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多向性原则
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
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
2.审题的方法
1)理清对象
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2)分清主次
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但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能是次要对象。
3)辨清关系
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间的可能存在的关系。
4)析清含义
有些材料蕴含比喻或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含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