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公司业务营销技巧与案例分析
- 徐文伟
- 2690字
- 2021-03-28 12:26:28
第一节 看外资抢滩登陆 问营销谁主沉浮
在提及商业银行竞争时,首先不得不谈到中外商业银行竞争的标志性事件——“南京爱立信倒戈”,这个发生在2002年春天的金融业大事件,当时在国内引起了轰动。2002年3月,南京爱立信公司凑足巨资提前还掉19.9亿元中资银行贷款,转与花旗银行上海分行签订贷款合同。起因则是相关中资银行难以提供“无追索权保理”业务。“无追索权保理”业务成为商业银行竞争推倒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雾里看花,老酒溢陈香
成立于1812年的美国花旗银行,像一瓶陈年的洋酒,今天在中国打开瓶塞,依旧香气怡人,它让喝惯“五粮液”、“二锅头”的国人得到了另外一种享受。花旗银行历经两个世纪的潜心开拓,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声誉最响的全球金融集团。花旗银行早在1993年就作为中国首家外资银行,将中国区总部由香港移到上海。当时的世界第一大,中国第一家,“两个第一”使花旗银行成为金融业的一条“巨龙”,其优越的经营管理品质和前卫的市场营销理念,使花旗模式站到了最抢眼的位置。
但是,花旗长盛不衰的奇迹,却被2008年华尔街的金融海啸荡涤得原形毕露,资不抵债的花旗几乎跌下了破产的悬崖!人们突然发现,这个“世界第一大”银行原来也是在“裸泳”!
但是,纵观花旗银行的发展史,花旗的生产力迸发过程还是有许许多多值得借鉴的经验。花旗银行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人力资源政策不断创造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让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让员工在花旗有“成就感”、“家园感”。花旗银行企业文化的灵魂就是客户至上。它把提高服务质量和以客户为中心作为长期战略,经过长期努力,锻造出了客户追随的花旗品牌。挺过金融海啸而没有倒下的花旗银行,依然是国内商业银行的一个强大竞争对手。
外资银行的到来,标志着金融业将进入一个品牌竞争时代。服务品牌是金融营销成败的重要前提。随着国内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完成,工商银行一举扛起了银行资产规模“带头大哥”的旗帜。使得原来看似高不可攀的外资银行相形见绌。但是,大不等于强,国内银行业长期以来缺乏的就是知名度很强的服务品牌。在谁拥有优质服务品牌和手段谁就将在竞争中制胜获利的时代,国内银行业受到的冲击是不能回避的。因此,国内银行业迫切需要实施全新的以品牌为载体的客户导向战略。客户导向战略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以品牌为手段,全力服务客户的经营方略。国内银行业只有打造“从外到内”与“由内而外”的全新企业形象和服务品牌,才能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成为勇立潮头的弄潮儿。
世界是多样的世界,经济是复杂的经济。从2008年的金融海啸到2011年的欧债危机,让西方银行疲于奔命,首尾难顾,为国内银行提供了战胜竞争对手的契机。从长远来看,中外银行的业务竞争无疑将是一场营销大战,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国内银行面临的第一大危机就是优质客户资源的流失。不论是“爱立信倒戈”,还是“西门子易帜”,都只不过是中、外资金融“航母大战”中的一次“枪击”事件。中外银行间的“航母大战”与国内银行间的“诸侯混战”将愈演愈烈。商业银行在竞争压力下不断进取,让客户越来越明显地感到自己是“上帝”。同时,这种竞争,带来的更多是合作机会。商业银行各有千秋,大家把各自的强项结合起来实现双赢,已经成为竞争对手间的一种默契。与工业品市场不同,银行是个虚拟市场,互动越多,整个市场扩张越快。竞争+合作、强兵+巧战,是银行业唯一的生存与发展之路。中国兵法历来讲究机动灵活,“你打你的优势,我打我的优势”。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让今天的世界第一大银行已经姓“中”,大象起舞的乐园正在随着中国的崛起快速东移,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国内商业银行,脚下的路,一条是机遇,一条是挑战,而且机遇大于挑战。
装扮营销,西施染金发
西施,是春秋末期越国人,又称西子。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将西施、郑旦两美女献给吴王夫差,意在迷惑吴王,以图东山再起,反攻复国。西施虽委身于夫差,然受命于越王。“情之所钟,死而无恨”的那段传说,将西施不忘国耻家仇,为越国复国献出美丽青春的故事载入了史册。西施的“红颜+红心”,成就了她中国古代第一美女的形象。
西施已经成为美的代名词,她可以象征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走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先后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美好的人和事,比如,有爱岗敬业的员工队伍,有支持国企改制的成功经验,有情感客户的存款状元等等。这一桩桩人和事,都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精华所在、经典之作,也是面对外资银行竞争的制胜法宝。
一位长期跟踪国内金融改革的人士称:我国商业银行在应对外资银行竞争的改革中,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不断完善自我,创建出一套有自身营销特色和经营模式的典范银行,他们体现着中国银行业纯正的自然美;也有盲目地照搬外资银行的所谓“先进经验”、“科学理念”,把自己改造成“四不像”的盲从银行。部分银行甚至在“造美”的路上走上了极端,拿自己与外资银行进行对照,把所有与外资银行不一致的地方都当作缺点和差距;有的竟把自身优点也当成了缺陷,毫不珍惜地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精粹,不仅一味地否定自我,还严重曲解“营销产品首先要营销自己”的真正含义,搞什么“脱胎换骨”式的彻底改革,甚至连自己的“黄皮肤、黑头发”也要染色。这种改造不仅使自身木然,连自己原有的客户也感到茫然。不知这些化装成“洋面孔”的国内银行,营销的路是宽还是窄?
试问:这种金发碧眼的“西施”还会受国人的青睐和追崇吗?
巧扮营销,丽莎盘云鬓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她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妇女形象。代表了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成为西方美女的化身。法国画家杜尚,偏偏给印刷品《蒙娜丽莎》添上了小胡子,迅速让当时的艺术市场刮起了一阵新风。杜尚被人们描述成西方后现代艺术之父,他最重要的贡献是“现成品”艺术。西方现代艺术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视觉风格组合而成的,它就像一座大厦,建造这座大厦的原理,就是科学和理性。且不论《蒙娜丽莎》添上了小胡子的丑与美,但是,她毕竟在一定历史时期促进了艺术市场的繁荣,体现了深刻的营销内涵。
一位艺术家曾说过,如果《蒙娜丽莎》盘上中式云鬓,可能会更符合东亚人的审美视觉。
外资银行在进入中国市场后,似乎从中找到了灵感,与一些中资商业银行相反,他们纷纷打出了“本土化”的牌,许许多多的惯例和做法,正在按中国国情进行修正。因为他们明白,他们的营销对象是中国客户,中国客户的需求,恰恰是他们的市场导向。
试问:这种营销策略追求的是否正是盘上中式云鬓的《蒙娜丽莎》的美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