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应对外界变化,你要变得强大

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市场在变,观念在变,我们也要随行就市,跟着变,以变应变才是适应之道。否则,如果不懂得求新求变,你只能被这个社会无情地淘汰掉,成为与新环境格格不入的老古董。

职业规划越早越好

有位朋友工作多年之后开始考虑转行,原因说起来很无奈:“刚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就没想好,无头苍蝇似的找到一份工作,根本就没什么规划,结果就这么一天天混下来了。这么多年来一直浑浑噩噩,中间也跳过几次槽,可跳来跳去也没什么长进。”这位朋友已经三十出头,人生最美好的几年就这么虚度了。而今,干这一份鸡肋一般的工作,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真的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了。

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不过几十年而已。而在这几十年里,真正用来奋斗的时间更是少得可怜。可以说,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绝对是奋斗的黄金时期。一旦错过了这十年,便很容易碌碌无为,进而潦倒终生。如果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能够多读几本好书,或者由有一定阅历的良师益友引路,那么我们就会早点明白其中的道理,也会少走很多弯路。

然而,这样的幸运儿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别人的经验和建议,我们往往听不进去,对于职业规划之类的东西,也根本不屑一顾。于是,很多人最大的痛苦,就是在年轻时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该干什么。等到了三十多岁时,不满于现状之余又不得不沉沦于现实的人比比皆是。更郁闷的就是放眼一望,这个地球上所谓成功人士太多了,却偏偏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不妨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姜明和周海同一天入职一家跨国企业,分别担任不同分公司的经理。姜明在好几家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公司工作过,所有与他共事过的人,对他的评价是聪明、有潜力、有创意,但是不够成熟。他希望通过打工学习经验,如果有可能的话,最终自己创业做老板,做出一番不凡的事业。周海之前在两个外企工作过,平均每个企业工作四年。相比姜明,他显得才智平凡,凡事中规中矩。对于未来,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具备独立创业的素质和能力,认定职业经理人才是最合适的路,有着清晰地职业目标和规划。

两个人的职位相同,工作内容相同,工作业绩也相差不大,但两个人的表现方式却大相径庭。姜明本着学习经验为创业做准备的心态,仅仅关注工作的质量和个人的成长,对于大企业常有的一切规范和礼仪,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常想,反正将来我是要自己创业的,这些俗套没什么用。但有时他也觉得这家公司还不错,长期做下去也可以。无所谓的态度和聪明、创意相结合,使他很快成为企业上下公认的“怪才”。周海则每时每刻都注意言行,只要有同事在场,无论什么场合,说话都是开会讨论总结发言的风格。虽然在姜明的眼里,周海是一个有点虚伪的人,但他的成熟得体,也为公司上下所认同。

几年过去了,周海被提拔成区域经理,成为姜明的直接上司。姜明对这次提拔有点不满,因为无论从工作的哪个角度,他认为自己做得都不比周海差,甚至很多方面自己的能力和业绩还更好。但长久以来,老板们好像只看见周海的成绩,对姜明的一切都视若不见。当然姜明很快就自我放松了,反正自己最终是要创业的,而周海是要做职业经理人的,各有所求,无所谓。但当姜明再认真思考时,才发觉自己离创业的目标依然很远。因为他只是想创业,却没有真正为创业做过多少准备。再看看现在这份工作各方面都不错,创业的冲动似乎也不是那么强烈了。姜明开始困惑了,以后的路,自己到底应该如何走下去。

在这个例子中,姜明之所以蹉跎岁月、无所成就,原因就在于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明确。既想创业又觉得工作更安稳,身在其职却对工作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样模棱两可的态度使他根本找不到自己的道路,也就无法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像姜明这样的人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当我们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一定要提前树立好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且要越早越好。任何的犹豫、彷徨,都会让你深陷泥潭。手里干着一件事,心里却想着别的打算,怎么能干得好呢?

职业规划,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人生目标,丝毫含糊不得。这里所说的人生目标,一定要符合现实,绝对不是那种不切实际的远大理想。比如想成为一位名留千古的伟大人物之类的,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想成为一个“伟大人物”,我们十五岁的时候就感觉有些晚了,或者身世不够传奇,或者已经隐隐感到将成平凡的前兆。曾经是父母寄予厚望的婴儿、意气风发的少年,等到大学毕业,开始工作,大多数人不过泯然众人矣。哪怕长得不错,学历、综合素质都十分过得去,所谓的伟大理想,在现实中好像也没有什么出路。二十五岁已经觉得老;三十岁时觉得一切都快过去,只盼望如果能年轻十岁,那么将可以如何如何。所以三十岁前,你一定要干净彻底地消灭自己做伟大人物的念头。这种梦想至少有两个危害:一是让你总是对自己失望;二是让你总不能心甘情愿地生活于当下。

所谓人生目标,说简单一点就是:这辈子你想做什么样的人?你死了希望别人怎么评价你?你想赚多少钱?你想用多少时间赚到这些钱?花时间把这些想清楚,再倒推到现实,你每天该做多少工作?做到了你就可以安心休息。因为你不用再跟别人比了,只要你每天的工作做好做到,到时间你的目标就实现,有什么可心慌的?

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像一份完整的商业计划书一样切实可行,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案、有步骤。首先,要搞清楚你自己的终极目标,再去设计你的路,否则规划只是空话,再过几年又会感慨计划没有变化快了。而很多抱着创业的想法,以学习心态去打工的人,往往会去读MBA、学英语、进外企等等,这些当然没有什么不好,但对于创业是必要条件吗?而一些想做职业经理人乃至CEO的人,则站在这山望那山高,总羡慕有同事比自己职位高薪水高,于是永远都不满于现状,只要有好一点的职位便想跳槽。但事实上,没有规划、与终极目标关联度不高的跳槽和转行,其实是走更多的弯路。

在做职业规划之前,我们先要弄清自己的优势所在,问问自己:天生我才到底有何用?这点搞不清楚,就永远谈不上职业规划。因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目标何在,永远也不会真正满足;跟他人的状况对比,也很难获得真正的满足与自信。

职业生涯规划这个东西,是没有人可能帮你规划好的,只需自己问自己:我喜欢什么?我想做什么?我想成为何样的人?我想得到什么?想得越较真越具体越好。这些问题必须自己亲自去想、去解决,任何人也包办不了。我们不仅要问自己的内心,而且要常常在生活和工作中考察自己。比如:上学时你对什么科目最有兴趣?什么科目学得最好?工作时你做什么最有劲头?工作中的哪一方面你最随心所欲?生活中你有什么兴趣爱好?这种爱好体现了你什么天赋或个性呢?不要忽视任何类似的细节。

最了解你的人,始终是你自己。按照自己的本心行事,去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业,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什么工作,都将无往而不利。

人一定要按自己的天赋去设计自己的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否则见异思迁,看到有的工作赚钱多就去追求,多半一事无成,因为这样的工作不一定适合你,你也未必就能干好。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不是要你变成另外一个人,而是变成最好的你。比要赚多少钱更重要的,是要做什么样的人。凡是真正有大成果的人,不管他起始阶段是什么原因,抱着什么目标,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了一种决定信念——成为某种人,承担某种工作。这种信念支撑他一路过关斩将,这种信念使他可能忍耐一切利害得失。

想想看,有什么事是你不赚钱甚至倒贴钱也喜欢做的?这个问题的意思,就是你想做什么的人,你认为上天赋予你什么样的工作?这也是为何那些世界著名的企业,都有它们的企业哲学、企业文化,甚至会主动帮助员工规划他们的职业生涯。有些人总认为那些都是哄人的,是为了收揽人心,其实并不是。在人生,在职场,风云变幻,起起伏伏中,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只有那些有着成熟的价值观、明显目标与坚定信念的人,才能够保持一贯的优秀心态,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既然不能活五百年,那就过好这一年

一位雄才伟略的皇帝,打造了铁桶江山,创建了无数丰功伟绩。在临死的时候,他想到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忍不住仰天长叹:“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这位皇帝,是康熙大帝。

一位德高望重的丞相,有着经天纬地的才干,一生呕心沥血,希望建立盖世功勋,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在病累而倒的时候,他仍然希望上苍能借给他几年光阴,让他好完成未竟的事业。这位丞相,就是诸葛亮。

上天是公平的,给每个人的时间是固定的,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地位、才华而多给他几分几秒。很多人争分夺秒,每一分钟都活得很充实;有的人却糊涂度日,不知今夕何夕。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似乎总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有多少人把珍贵的时光花在了无所事事和吃喝玩乐上,而到了最后,却又不得不追悔莫及。

有一天,时间管理专家为一群商学院学生讲课。他现场做了演示,给学生们留下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象。站在那些高智商高学历的学生前面,他说:“我们来个小测验。”他拿出一个一加仑的广口瓶放在他面前的桌上,随后取出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将它们一块块仔细地放进玻璃瓶里。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应道:“满了。”时间管理专家反问:“真的?”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桶砾石,倒了一些进去,并敲击玻璃瓶壁使砾石填满下面石块间的间隙。“现在瓶子满了吗?”他第二次问道。但这一次学生有些明白了。“可能还没有。”一个学生应道。“很好!”专家说。他伸手从桌下拿出一桶沙子,开始慢慢倒进玻璃瓶,沙子填满了石块和砾石的所有间隙。他又一次问学生:“瓶子满了吗?”“没满!”学生们大声说。他再一次说:“很好。”然后他拿过一壶水倒进玻璃瓶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专家抬头看着学生,问道:“这个例子说明什么?”一个心急的学生举手发言:“它告诉我们:无论你的时间表多么紧凑,只要你确实努力,你都可以做更多的事!”

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回答的。但是,时间管理专家却否定了该学生的答案,时间管理专家说:“那不是它真正的意思。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我们真正可以支配的时间很有限,因为我们的大部分生命都被石头占据了。而这些石头,恰恰是被我们浪费掉的时间。”

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苦口婆心的一句话,又有几个人能真正懂得?努力奋斗的人给他五百年都嫌短暂,不思进取的人一年都觉得漫长。

其实想想看,你能活五百年吗?你是那种可以无限地活下去的人吗?当然不能,因为你是个凡人,你的生命不是无限的。既然不能,为什么不好好利用这有限的几十年光阴呢?至少我们的人生可以活得很精彩、很有意义。

过去的已成云烟,我们所拥有的只是现在,只是我们的今天。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要充分抓紧生命当中每一段宝贵时光,将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去对待。

问一下自己:“如果我只有一年可活,而且每个星期得工作四十小时、‘消遣’四十小时,那么我会怎样支配这些时间呢?我会还像现在这样过日子吗?”如果还会这样过日子,那么就请你醒醒吧!你是个凡人,亲爱的朋友,时钟嘀嗒嘀嗒走个不停,你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要再浑浑噩噩了,珍惜当下每一天。

当然,珍惜时间,不是口头上说说那么简单,我们还要落实在行动上。具体来说,就是要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进行时间管理。而所谓的时间管理,就是利用一定的技巧和工具帮助我们完成工作,实现目标。学会管理时间,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运用时间,有效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还能让我们更快地实现人生目标。

时间管理的三个原则是:

1.每天制定明确的目标,并且排好顺序

每一天,我们都会有不同的目标,这些目标会让我们手忙脚乱。为了让我们的时间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我们首先要梳理好这些目标。开始一天的生活之前,先要设定一个首要的目标,对多数人来说,做好当天的工作就是我们的首要目标。然后,根据其他目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一件一件去完成这些目标。

当然,对于最重要的首要工作,一定要集中精力首先完成。

2.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不要想着把每一件事都做得完美无缺,过分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会浪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在我们的目的达到的时候,适当放手不是一件坏事。

3.为每个目标规定完成的时间

根据自己的能力,为每个目标规定完成的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想办法去完成它,否则就会打乱你的生活节奏。比如,我们可以在每天早上上班前,或者晚上睡觉前,拿出很少的时间,为每天的工作制定时间表,这样你会更快地完成工作。

我时常听到有人说:“我的工作还没完成,不过我还有时间,慢慢做就是了。”我自己就想:你是在哄自己吧?你准是那种能够活五百年的人!

“还有时间”并不是充足的理由。假定你本来可以在三个小时之内完成的事情,你拖了一天的时间还没做完,那么第二天你还会浪费更多的时间。拖延是个很糟糕的毛病,它虽然不足以马上致命,但却是对你的生命的慢性谋杀。

别再不思进取,从现在开始加油吧

“好怀念曾经的大学生活啊,无忧无虑,快活自在。”

“真希望回到过去,可惜人生不能重来。”

行走在人群中,总是能听到一阵阵黯然伤神的叹息,一声声无可奈何的感伤。很多人缅怀着过去,独自忧愁,但他们却偏偏忘记了:明日黄花,即使曾经再绚烂,也是过去的事了,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它的凋谢而忧伤。我们的希望在于未来,别为昨日忧伤,要为未来加油,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去创造。

很多时候,这种“为了昨日忧伤”的毛病并不是什么外来因素造成的,而恰恰是因为你的内心。其实,我们加油的勇气,我们的动力,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如果你从心底里不思进取了,即使外部的条件再怎么优越,你仍然会陷入不加油的困境。

在职场中就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本来有不赖的职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他们攀升到一定的高度时,就停滞不前,躺在已经取得的成就上睡起了大觉,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令人十分惋惜!当他们的事业开始走向低谷的时候,这些人还浑然不觉。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已经被人远远抛在了身后,于是又开始忧伤起来,根本没有奋起直追的勇气和想法。这种行动上的迟缓、思想上的愚钝和道德上的玩忽职守,导致大量的工作岗位有名无实、大量的工作资源被无谓地浪费掉。

这种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状况,实在是一种可怕的不加油状态。

为什么说这种状态可怕呢?因为当一个人已经深陷泥潭,却仍然感觉不到危机,这难道不可怕?就像鲁迅先生所描绘的那间黑屋子一般,明明大难临头,很多人却在里面呼呼大睡,毫无知觉。因为他们只满足于暂时的舒适,而无视未来的危机。

这样的生活,如同温水煮青蛙,最终会走向失败。

总是有这么一些人,不思进取、小富即安,只满足于一时一地的安逸生活,没有丝毫的危机意识。在我们的周围,这样的人随处可见:只有在形势所迫时才去工作,对于自己身上的潜力无动于衷,遇到事情总是敷衍塞责,宁愿待在原地也不肯花点心思向上攀登。

这些人私下里认为自己很聪明,“知足常乐”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借口。他们满足于混日子,敷衍了事,浑水摸鱼,过一天算一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浪费自己宝贵的青春、生命、大好前程。他们为吃饭而吃饭,为劳动而劳动,为工作而工作,为报酬而报酬。他们从一个地方到一个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但没有一件事情做得让人无可挑剔、拍案叫绝,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直到退休仍然一事无成。

这两种工作态度当然都不可取,但我们的周围,出现最多的恰恰正是这样两种人。最可怕的是,这种工作态度是可以传染的。他们的消极情绪会像病毒一样传播到空气中,进而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工作积极性。

一旦我们的思想中出现了这种情绪,就不得不提高警惕了。

有一位哲学家到一个建筑工地,他分别问三个正在砌砖的工人说:“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工人头也不抬地说:“我在砌砖。”

第二个工人抬了抬头说:“我正在赚工资。”

第三个工人热情洋溢,满怀憧憬地说:“我在建一座美丽的剧院!”

听完回答,哲学家马上就判断出这三个人的未来:第一个人心中眼中只有砖,他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可以肯定,他一辈子能把砖砌好,就很不错了;第二个人眼中只有工资,他是为了赚钱而工作,好好干或许能当一位优秀的工匠或技术员;唯有第三位,必有大出息,因为他有目标,他的心中有一座殿堂,想追求更大的成就。

果不其然,后来,前两个工人做了一辈子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却成了一名颇具实力的建筑师,承建了许多美丽的剧院。

作为职场中的一员,我们不能只为工作而工作,那样只会让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消耗掉自己的激情,进而变得庸庸碌碌。

青春如此美好,我们的未来有着无限种的可能,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生命局限在一个狭小的格局上呢?我们不妨把目光放长远些,格局放大一点,给自己一点野心。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可不是仅仅为了吃饭。一个没有像样点的追求,每天混吃等死的人和行尸走肉又有什么区别呢?理想,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轻言放弃。

明白了这个道理,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工作。工作就不再成为一种负担,即使是最平凡的工作也会变得意义非凡。在各种各样的工作中,当我们发现那些需要做的事情——哪怕并不是分内的事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发现了超越他人的机会。因为在积极主动的工作背后,需要你付出的是比别人多得多的智慧、热情、责任、想象和创造力。而这,就是一名理想远大者和那些得过且过的人最根本的区别所在。

你的工作并没有上保险

从前,优秀的厨师靠着自己的一道招牌菜,走到哪都会受到礼遇。这就是一招鲜吃遍天下的道理。同理,人在职场,必须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此才不会被别人替代。

于是,聪明的员工,会不断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创新,这样才能让自己有所作为,不会被激烈竞争所淘汰。但往往还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靠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在职场中拥有很体面的工作,薪金待遇也不错,对自己目前的状况也很满意,认为没有什么可以令自己烦恼,只要像现在这样一直生活下去就行了。

然而,时至今日,一招鲜还能吃遍天下吗?

他们没有意识到:在这个职场中,是没有人会为他们的工作上保险的。他们也没有意识到:在公司缩减规模、大幅裁员的时候,自己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时候,自己的能力已经跟不上公司发展的时候,自己如何保障收入来源,如何确认自己在下星期、下个月甚至下一年都有稳定的生活来源。

这里有一个关于水桶和管道的故事:

很久以前,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两个年轻人分别叫拜泊罗和布卢诺。他们是最要好的朋友,都梦想自己能成为一个富有的人。

一天,村里决定雇用两个人把附近河里的水运到村广场的水缸里去。这份工作交给了拜泊罗和布卢诺。两个人都抓起水桶奔向河边。

一天结束后,他们把镇上的水缸都装满了。村里的长辈按每桶一分钱的标准付钱给他们。“我们的梦想实现了!”布卢诺高声地叫着,“我简直无法相信我们的好运气。”但拜泊罗却不是非常兴奋。他的背又酸又痛,提那重重的大桶的手也起了泡。他想,如果有一天我生病了,或是提不动水桶了,我该靠什么挣钱呢?

“布卢诺,我有一个计划。”第二天早上,当他们抓起水桶往河边奔时,拜泊罗说,“一天才挣几分钱的报酬,还要这样来回提水,恐怕不是长久的差事,干脆我们修一条管道将水从河里引到村里吧。”布卢诺愣住了,他说:“拜泊罗,我不知道你的脑子里在想些什么。我们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我一天可以提一百桶水,一分钱一桶,一天就是一元钱!一个星期以后,我就可以买双新鞋;一个月以后,我就可以买一头母牛;六个月以后,我就可以盖一间属于我自己的新房子。我们有全镇最好的工作。我们一周只需工作五天,每年两周的带薪假期。我们这辈子可以好好地享受生活了!赶快放弃你的管道吧!”拜泊罗没受朋友的话影响,他将白天的一部分时间用来提水,而另一部分时间以及周末用来建造管道。

日子一天天过去,拜泊罗的管道终于完工了,现在村子里有源源不断的水供应了。他吃饭时,水在流入;他睡觉时,水在流入;当他周末去游玩时,水在流入……流入村子的水越多,流入拜泊罗口袋里的钱也就越多。而布卢诺呢?可以想象得到,他因为管道的完工而失去了原来他认为很好的工作,没有了经济来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永远都不要以为自己的工作已经上了保险。所谓“有保障的工作”或“完美的工作”的概念只是一种幻觉。

还有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海曼是一位医术高明的牙医,她每周只工作三天,而每年的收入是10万美元。她对自己的这份工作十分满意,认为就这样没什么不好的。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40岁的时候,她的手因患了关节炎而无法再从事医生的工作了。最后她只能到一所中学教书,收入也由原来的每年10万美元减到了每年3万美元。虽然她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但相对理想的工作消失了。

大家可以看出来,其实海曼犯了和布卢诺相同的错误,都认为自己目前的工作已经很不错了,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去学习一些新的技能和谋生手段了,更没有必要去尝试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了。但是结果呢?他们都失去了自认为有保障的工作。

这就告诉我们,无论你所从事的工作的条件是多么优越,待遇是多么丰厚,保险公司都不会给你的工作上保险。你要意识到自己时刻处在一个不安全的充满危机的环境中。

只有这样,你才不会为自己懒于改进工作而寻找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还需要继续改进和提高。

你的危机意识会让你比别人领先一步,比别人先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这样,当危机真的来临时,对你的冲击也是最小的,很容易就可以化解,而不至于一败涂地。你的预想,本身就为自己取得成功多铺了几条路,预防危机的最好方法就是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

永远不要自我满足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陷入故步自封的牢笼,每天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也许我们还有追求,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过去的雄心壮志被浇灭了。这时候,我们只有尽快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重新获得自驱力,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天地。

否则,没有自驱力的员工最终会在这场为生命进行的“奔跑”中遭到淘汰。羚羊不去奔跑,它会被猎豹吃掉;猎豹不去奔跑,它们会饿死。难以实现自我驱动的员工,不会为自己的工作注入热情和力量,不会对企业、对工作保持高度的忠诚和热爱,最终这些没有自驱力的员工也会被更优秀的员工所取代。

朋友蒋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混了10年,终于爬到了销售经理的位置。

这个职位炙手可热,当然,蒋为此付出了很多。这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是生活用品,注定了蒋在这家工厂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知道,蒋以前接到总经理的电话,会马上起身赶往公司。而现在,他可以一边和我们聊天,一边和总经理聊天:“老总啊,我现在很忙,正在和客户谈话呢。”

我们可以看到,蒋已经把自己关在了故步自封的牢笼里了。他的自驱力完全丧失,所以他以后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企业改制的时候,蒋本来有望再进步一次,升为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的。不知哪个关节出了问题,蒋仍然当他的销售经理,而一个车间主任“一步登天”,成了他的顶头上司。

他的愤懑是可以想象的。到处放出话来,自己不干了。最后董事长找他谈话,让他安心工作,董事会会考虑他的。但时间过去多日,董事会没有带来任何好消息,他原有的许多权益反而被取消了。

一怒之下,蒋辞职了。在这之前,他告诉过我,公司会挽留的,因为他们再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销售经理了。但现实却是,蒋在提出辞职的时候,董事长并没有多大惊讶,只是要他仔细考虑一下。蒋说已经考虑好了,董事长说下午给他答复。过了三个小时,董事长打电话给蒋,说:“请办好离职手续。”

蒋就这样离开了。他想看公司产品销售不出去的笑话,但事实又一次彻底回击了他:公司产品仍然源源不断地发往外地,他的离去没有给公司造成任何影响。他企图拉拢他的那些商人朋友,却没有一个人理睬他。因为他们是商人,他们只以利益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

蒋最终没能走出故步自封的牢笼,所以,他虽然爬到了很高的位置,还是落得一个失败的结局。而那些具有自驱力的员工,就算他们开始的位置很低,通过不断的努力,也最终会“一步登天”,取得成功。

你难道从未感觉到满足感所带来的狂喜吗?你难道还没找到目标,没有获取成长的力量吗?你难道还没有推动力,没有坚定生命的方向吗?如果还没有,那你还没有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要知道,对于人生真正意义的追求,能够使我们热血沸腾,使我们的灵魂点亮。这种追求并不仅仅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维持生计,它在更高层次上与我们身边的社会息息相关,并且能够满足我们精神上的最终需求。

只有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时候,人才会激发出持久强大的热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服务于社会。这种热情不只是外在的表现,它发自内心,来自你对自己正在做的某件工作的真心喜欢。

女人可以过自己的生活

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帖子:某某被感情伤害,叙述了恋人之间的一段故事,说自己付出多少,而对方却是多么无情,置自己的死活于不顾,冷漠地分手,一点儿人情味也没有。下面总会引来大家的支持,后面跟帖无数,有的是因为产生共鸣,好像楼主在述说自己的经历,有的则是出于同情,出于对道德的维护。

曾经有一个男孩子要和女朋友分手,但是女朋友坚决不同意,并且威胁说,如果要分手,她就去自杀。男孩不知道如何是好,因为两人确实不适合,男孩还是选择了分手。

但是,他的女朋友并没有自杀。

为何没自杀呢?第一,这种大吵大嚷要自杀的人一般都是胆小鬼。真正要自杀的人是不会告诉别人要自杀的,都是要经过几天的苦闷期,自己无处诉苦,才一时想不开而产生错念。第二,拿生命来做威胁的人,内心一般都缺少安全感。这种人不能独立,且常常会拖累别人。为什么那么多的女性没有安全感?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在百度里面搜寻“安全感”,就会看到页面中出现这种话:为什么我觉得男人没有安全感?为什么我的女朋友说我没有安全感?如何让别人觉得自己有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22个表现……似乎安全感已经成为选择对象的决定因素。

每个人都期望自己处于安全感之中,因为安全是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只是,安全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在现在的社会中,女孩子总会因外界影响而产生这样的观念:“我是一个女人,女人不可能不依靠男人就活得很好,至少我做不到!”或者是隐晦一点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或者包装得再唯美一些,干得最好的是张爱玲,也只是因为她出身大户家庭,并且有写作的天分,不过她还是弱小得像个林黛玉。

张爱玲在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里写道:“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也许在张爱玲的心中,男人是不靠谱的,在感情上没有安全感,抱着白玫瑰想着朱砂痣,搂着红玫瑰念着“床前明月光”。

如果你年龄已经超过25岁却还没有男朋友,你会明显地感到来自亲朋好友的压力。不信你就试着给家里任何一位超过40岁的长辈打个电话,估计话不说到十句,就会提到“你为什么还不找个男朋友”之类的话。

总之,这个社会,大家都一致认为,女人没有能力一个人活得很好,没有男人,女人是活不下去的。

如果一个女孩子存在这样的观念:我没有能力一个人生活,没有男人,我就活不下去。这种观念会对她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她会不停地寻找有安全感的男人,没有安全感也不要紧,如果男人有钱或者有权,至少他的钱或者权会让她有安全感。如果这些都没有,男人本身一无是处,可是出身好,他的父母有权或者有钱也可以。

“幸运”的女子也许会找到一个这样的男人,把一生完全托付给他,依赖性越来越大,直到独立生存的能力消失殆尽。终会有一天,她将成为一个必须依赖别人才能生存的人。这个时候,自己的男人就是救命稻草,不管怎么都会死死抓住这个男人不放,她害怕松手后,自己会突然跌进万丈深渊。其实她不知道,她自己完全可以独立,过得幸福、快乐,只是她没有尝试过,她的观念中认为自己不可以独立生存。

“美丽”的爱情故事

有这样一个女孩。

读大学时,为了把他留在身边,她献出了自己的第一次。

毕业后,为了留住这个自己爱的人,她和他结婚了。

几年后,为了让她爱的人回心转意,她为他生了一个孩子。

又过了几年,当婚姻和孩子还是留不住自己爱的人,她自杀了。

这个爱情故事可谓凄美,这个男子不能不说无情,这个女子不能不说痴情。可是细想一想,她真的爱这男人吗?那不是爱,而是恐惧,是对安全感将要丢失而产生的恐惧。

爱情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存在危机感的爱情,这种爱情让处于爱情中的每个人都被爱情所累;另一种是没有危机感,彼此没有依赖,所以不存在危机感,彼此都是在享受爱情,你舒服,他也舒服。

没有人喜欢在现实中被控制,就像喜欢安全感的奴隶意识,乐意于享受牢笼中的生活;但是,一旦把他丢进了监狱,他只会痛苦。这是现实中的被控制。所以,没有人在现实中喜欢被控制,也没有人能够完全控制对方。当一个女人把自己的快乐和安全感绑定在男人身上的时候,也就为自己日后的痛苦挖好了坑。

快乐生活是不存在控制的,是彼此都乐意的,它给予的安全感也是不会失去的,于是男人也是可靠的,不会失去。存在危机的爱情会用结婚来维系,结婚之后仍存在危机,生孩子可以维系,生孩还是不能解除危机的时候,而只能延续危机感,因为她会告诉自己的孩子她的观念,让这种观念在孩子身上延续下去,使悲剧再次发生。

这种重复就是模式,也就是这样的模式,让人变成安全感的奴隶,让人陷入害怕失去而又全力掌控的焦虑心态之中。《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面,丈夫的变态掌控,全都来自内心的安全感危机。“你掌控不了他,你没有资格。”终于有一天,那个深爱你的人也会不堪重负,尝试摆脱你的掌控,为自己争取一片空间,想让自己透透气。

为了维系爱情,有的人会选择报复。很多轰轰烈烈的爱情在面临分手时会是悲剧式的结局:情杀,自残,似乎爱恨情仇是分不开的。为了拯救爱情,他们可以不择手段,其实是在拯救自己的安全感,让自己不至于失去依靠。他们认为只要是为了爱情,手段没有卑劣的,都是高尚的。

事实上,那也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安全感,是出于恐惧心理。

地球的存在不是因为哪一个人,这个世界没有谁都能继续存在。有些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陷入了这种深深的恐惧,坚信自己需要被别人认同,坚信离开了另外一个人便无法生活。所以,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也就无法活下去。这其实就是一种恐惧。

《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第3期有篇报道,讲述了这样一个爱奴越狱的故事:

李欣频,台湾文案圈最知名的创意者之一。这个被誉为“文案天后”的优雅又从容的女孩子,她一手塑造出来的“诚品书店”品牌已是台湾的文化地标。“一家民营书店能开到吸引游客、增加外汇收入、刺激经济、提升当地形象的地步,放眼全球,除了台湾的‘诚品’,恐怕找不出第二家。”

她21岁步入广告圈,28岁出了她的第一本书,然后在接下来的7年中,她写了26本书。正是这7年时间,却是她幸福感不多的时候,因为“害怕一个人待着,没有安全感”。“我是一个非常非常依赖别人的人,就是因为太依赖别人,导致人际关系出了很多问题。”李欣频回忆说,因为情绪的不畅,健康也出现问题,一年要跑三十几次医院。她开始怀疑自己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她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他们只会给我开药。”

李欣频放下一切,去了印度。在那里,她遇到了自己的男朋友,更遇到了自己,她把这种方法称为拥有“与自己独处的能力”。她说:“人在最痛苦的时候,在你身边的只有你自己。”

……

李欣频现在的男友在台湾。拥有了独处的能力后,哪怕分居两地,她也可以享受到爱的幸福,她现在的方式不是索取,而是给予。

很多人结婚的原因只是为了找到一种安全感,不过,现实给了我们很多离婚的例子,都是借助婚姻寻找安全感,结果却事与愿违,婚姻中无法得到安全感。安全感绝不是来自婚姻,如果抱着安全感的目的缔结婚姻的话,这个婚姻百分之八十会出现问题。结婚的对象不是一个港口,人不是固定的东西,而是活着的。结婚后,人还会去接触不同的人,还会在兴趣上改变。所以,不要依赖他人给予你想要的东西,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换取,如果不能,那么婚姻基本上都是失败的。

一个人首先要爱的到底应该是谁?其实不是丈夫,不是妻子,不是孩子和父母,爱要从爱自己开始。你可以爱爸爸爱妈妈,爱他和她,爱每一个人,甚至是爱小猫小狗,这一切都要从爱自己开始,因为这些爱都是出自你自身。爱一条河流就不能污染它的源头,爱也是如此。

打着“爱”的旗帜去伤害他人,去自残自杀的那些人,他们没有发现,那其实不是爱,而是恐惧。安全感控制着爱情中的人,然后以此去毁掉身边的人,毁掉生活,甚至有的人会牵扯到陌生人,把仇恨投到每一个人身上。

安全感不是来自别人,而是来自自己。遇到婚姻危机,不要问为什么自己的老公没有安全感,那是因为你自己没有安全感!

只要你有一颗坚定的心,只要你相信一个道理:世界上少了谁我都能够活下去,而且活得很好。人要有那种与自己独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