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缝里蹦出来

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学者分析古典小说人物,喜欢追究“阶级出身”。认为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地位生活,其思想必定打上阶级的烙印。比如,宋江是“小吏”,按其父宋太公的家底,算地主阶级,而这就影响到他“革命的不彻底性”,最后会投降;三阮(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和李逵都是赤贫出身,就影响到他们造反的坚定性,最终成了反招安的中坚力量。宋江临终还得把李逵当作造反“遗患”用毒酒除掉……

这样的分析套到孙悟空身上,不灵了。

孙悟空属于哪个阶级、何种阶层?

啥也套不上。人家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写美猴王的来历时,先交代了他的国籍:世界分四大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按洲分,很像现代地理学概念。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花果山。山上怪石峻峰,奇花瑶草、青松翠柏、仙桃修竹、彩凤麒麟、寿鹿仙狐、灵禽玄鹤: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玉帝听到神将汇报石猴诞生,轻描淡写地说:“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他想不到,最大的麻烦就要来了。

大家都明白个简单道理:人都是父母所生、隶属一定的阶层。即使许多神话形象,如《西游记》中的神魔,也都有自己的父系母系,就是玉皇大帝与如来佛也不例外。可是,孙悟空偏偏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石中生人不是吴承恩的发明创造,《淮南子》记录夏启生于灵石。吴承恩这样安排神通广大的“魔头”出生,意味深长。因为,在君权、神权具有很大政治、宗教力量的封建社会,玉皇大帝是三界万灵的主宰;阎罗王在阴司操生杀予夺大权;西方极乐世界中,如来佛佛法无边。孙悟空这个神通广大的叛逆者,这个敢于反抗一切统治力量、先后制服龙王、阎罗王、玉皇大帝的造反派,他的力量从何而来?他的根扎在哪里?连他的创造者吴承恩都无法解释这个秘密。归于人间?显然不行,归于天庭?西方乐土?阴司地府?这些地方都有固有的管辖者,都不合适。只能归于天不收、地不管,自然化育。孙悟空只能从石头缝里蹦出来。

叶昼托名的“李卓吾批评《西游记》”在孙悟空对师父说“我也无父母”旁批:“着眼。无父母,就是自家做祖了。”

“自家做祖”说法颇有道理,孙悟空是古代小说中极端天才人物之“祖”,其“后世儿孙”也无人过之。

孙悟空蹦出来的那块石头,不是普通石头,更不是顽石,它是块按照中国传统观念创造的灵石,完全符合中国古代若干约定俗成的法则:合周天之数、二十四气、九宫八卦,山川日月精华灵秀皆钟于它。暗含的哲理是:孙悟空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

因为从石头缝里蹦出来,孙悟空不管跟凡人比还是跟神佛比,都有特殊的先天优势:

他“六亲”不需要认;

他“六根”不需要管;

他任何社会关系都不需要考虑;

他天生干干净净、澄澄清清、无拘无束。

孙悟空是猴儿,这样安排非常合适。猴是活泼好动、聪明伶俐的动物,日常生活中,人们形容顽皮孩子会说“皮得像猴似的”;说聪明的人,会说“精得跟猴一样”。

猴群有猴王是自然现象。自然界猴王靠武力取得,石猴做猴王却靠勇气和智慧。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石猴已有了猴王征兆。他是猴,像普通猴一样生存:“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他又有领袖欲,一道瀑布的出现给石猴带来际遇。

《西游记》花果山瀑布是道文学性瀑布、一道与不朽文学形象孙悟空相辅相成的瀑布: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薇。

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众猴想知道瀑布后边有什么,就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石猴钻了进去,发现一个世外桃源:里边无水无波,有座铁板桥,过桥头,“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有虚窗静室,石座石床、石锅石灶、石盆石碗、修竹梅花。还有个石碣,上有楷书大字:“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妙!石猴不仅看懂石碣上的汉字,还识得是楷体,这只猴自然是中国的啦!回到水帘洞外,石猴向众猴报告水帘洞情况,居然吟了首有点儿像打油诗的五言律诗:

刮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

霜雪全无惧,雷声永不闻。

烟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

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众猴兑现承诺:拥戴石猴为王。石猴遂将“石”字隐去,自命“美猴王”。以“美”易“石”,一字之差,已显示出未来孙悟空爱戴高帽、喜欢恭维、好大喜功的特点。

美猴王与一般猴王最大的不同是他不具备自然界猴王繁衍后代的本领,他没有性别。后来美猴王向须菩提祖师汇报时说:“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此处说的“性”是发脾气的“性情”,其实孙悟空越来越膨胀、越来越张扬的,恰好是他性如烈火、嫉恶如仇的性情。美猴王在忽悠老师呢,他哪儿会那么温良恭俭让?哪儿会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还给人赔礼?孙悟空睚眦必报,有时还加倍“报答”。他一直没有、根本不懂的,反倒是男女之性,准确说是雌雄之性。《西游记》做了多次风趣描写,如:

在高老庄,当猪八戒想与孙悟空变的高玉兰亲热时,出现了怎么也亲热不成的搞笑场面:

好行者,却不迎他,也不问他,且睡在床上推病,口里哼哼啧啧的不绝。那怪不识真假,走进房,一把搂住,就要亲嘴。行者暗笑道:“真个要来弄老孙哩!”即使个拿法,托着那怪的长嘴,叫做个小跌。漫头一料,扑的掼下床来。那怪爬起来,扶着床边道:“姐姐,你怎么今日有些怪我?想是我来得迟了?”行者道:“不怪不怪!”那怪道:“既不怪我,怎么就丢我这一跌?”行者道:“你怎么就这等样小家子?就搂我亲嘴?我因今日有些不自在,若每常好时,便起来开门等你了。你可脱了衣服睡是。”那怪不解其意,真个就去脱衣。行者跳起来,坐在净桶上。那怪依旧复来床上摸一把,摸不着人,叫道:“姐姐,你往那里去了?请脱衣服睡罢。”行者道:“你先睡,等我出个恭来。”

孙悟空懂很多事,包括无师自通会中医,但他就是不懂男女之情,尤其不懂性爱,只能将想与高玉兰亲嘴的猪八戒推一小跌,对想与高玉兰上床的猪八戒假说“出恭”。孙悟空变女人哄男人,如变高玉兰哄猪八戒;变男人哄女人,如变牛魔王哄铁扇公主,都露出不懂得夫妇如何相处的明显破绽,只不过情急的猪八戒和罗刹女看不出而已。

孙悟空无性,自己做过郑重说明。在第二十三回“四圣试禅心”中,变成中年寡妇的菩萨要唐僧师徒留下招亲,碰了钉子,唐僧敷衍:“悟空,你在这里罢。”孙悟空回答:“我从小儿不知道干那般事,教八戒在这里罢。”说得非常明确:“从小儿”天生无性,不知道干“那般事”,哪般事?男女性爱之事。

从生理学角度说,孙悟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绝无仅有的“无性”即无性别形象。从心理学角度说,孙悟空却是中国古代文学出类拔萃、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阳刚形象。

《西游记》在美猴王“无性别”描写上很有分寸,看看花果山,石猴是美猴王,但有哪只小猴是美猴王的直系后代?一只也没有;有哪只母猴是美猴王的妃嫔?同样一只也没有。经常与美猴王一起活动的,是些智慧型老猴,多半是公猴。美猴王与大自然猴王有着根本的区别:普通猴王是动物性的,美猴王是社会性的。普通猴王靠一群母猴繁衍后代,美猴王在求师问道之前没有“后代”,求师问道后能用毫毛变出一只一只小猴,算是“临时性后代”。似乎几百年前的吴承恩已懂得单细胞克隆,有趣不?

孙悟空这位中国古代小说“第一神魔”是从哪儿发展变化而来?“进口”还是“国产”?学术界一直有争论。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俄国学者提出,孙悟空形象是从印度公元前三世纪出现的史诗《罗摩衍那》的猴王诃奴曼变化而来。诃奴曼一跳能从斯里兰卡蹦到印度,能把喜马拉雅山背到身上行走。胡适在《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中“假定诃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鲁迅先生认为孙悟空是国产的。《西游记》杂剧有“无支祁”,来自唐代李公佐的《古岳渎经》,是渔夫从淮水拉上来的水怪,“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中国小说史略》)。季羡林等学者认为,孙悟空受印度《罗摩衍那》和唐传奇无支祁的双重影响,有“混血”特点。

其实中国古代文学中猿猴文学形象的不断推进,应该是孙悟空最可靠的来源。从《补江总白猿传》中亦神亦人亦猴的白猿,到《古岳渎经》的腾踔轻利的水怪猕猴,再到《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中降山魈、伏猛兽的申阳公,从《取经诗话》偷仙桃的齐天大圣,到《西游记》杂剧花果山的猴王,都对长篇小说《西游记》孙悟空形象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素材。但都不是决定性因素,孙悟空这个中国古代最精彩的神魔形象的产生,取决于吴承恩博览群书的学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放荡不羁的个性、乐观向上的倾向和善谐剧的风格。

说到底,孙悟空来自哪里?来自吴承恩心中。

一生经历四个皇帝,文章中天下人,不中试官;功名不过一名贡生,官职不过八品之微;个性狂放、博极群书、下笔千言、喜爱志怪。这,就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

《西游记》充满喜剧性和欢乐气氛。行文每杂解颐之言,全书充满戏谑笑料,表现了吴承恩嘲谑人生的玩世态度,早在明代就称“滑稽之雅”。这一“善谐剧”的突出特点,集中表现在孙悟空身上。

继《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金瓶梅》之后,“明代四大奇书”最后一本《西游记》横空出世,它是中外读者,尤其青少年读者的福音。